藝術之美輝映科學之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為新時代科普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以高質量科普助推高水平創新,藝術成為重要紐帶。如何以藝術之美點亮科學之光?在2023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啟動之際,本版約請3位專家學者,從科學與時代、科學與自然、科學與藝術等角度,展現近年來美術工作者助力科學普及的生動實踐,探討藝術與科學互融互促的更多可能。
——編 者
博物繪畫《中華虎鳳蝶和杜衡》,作者李聰穎。
《博物》雜志供圖
故宮博物院“數字多寶閣”界面。
故宮博物院供圖
播撒科學種子 展現時代風采
張敬一
新時代,我國科普事業發展成效顯著,藝術不斷賦彩科學知識傳播。通過圖畫書、連環畫欄目、新媒體產品等科普媒介,賞心悅目的畫風、細膩傳神的形象、通俗易懂的科學闡釋融于一體,生動展現科學與時代的互動、中國與世界的互動。
科普圖畫書兼具科學性、文學性和藝術性,陪伴著少年兒童成長。隨著時代發展,科普圖畫書在內容題材、藝術審美等方面不斷創新,力求以有趣的形式讓少年兒童獲得科學滋養。如原創科普圖畫書《高鐵出發了》,以細致嚴謹的畫風和簡潔有趣的講述,揭開高鐵設計、建設和運行中的科學奧秘。這部圖畫書屬于“中國力量科學繪本”系列。該系列涵蓋太空、建筑、工程、科考、交通等主題,囊括幾十項大國重器,既注重科學知識的準確性和可讀性,也注重繪畫的藝術美感,讓小讀者在趣味閱讀中不斷探索學習,感受我國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步伐。一部部精彩的科普圖畫書,也成為向世界展現國家自然瑰寶的窗口。如《中國國家公園:中國給世界的禮物》,為讀者開啟探索生物地理寶藏的大門。
創新科普形式和藝術形式,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成為當下科普圖畫書致力的方向。比如很多圖畫書以套系形式出版,像“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是國內首套權威、成體系的中國科學家傳記圖畫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講述了24位科學家潛心科研、矢志報國的故事。不限于圖書出版,黨報等主流媒體也立足自身定位,以大眾美術的形式,在科普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比如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支持下,人民日報社文藝部與中國美術家協會合作推出的“科技群英繪”欄目,充分發揮文藝副刊美術版獨創的“微連環畫”形式特色與優勢,約請美術工作者用畫筆生動講述新時代最美科技工作者奮力攻堅、勇于創新的故事,激勵更多青少年投身科學事業。
在展示時代風采的同時,不少科普圖畫書向傳統溯源,以古老的創造啟迪當下的創新。比如,《天工開物:給孩子的中國古代科技百科全書》《中華造物記》等圖畫書,以充滿中國風的手繪形式,藝術詮釋璀璨的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創造,以及其中蘊含的智慧。
還有一些功能性科普圖畫書,創新融入紙藝模型、科學小實驗等,吸引讀者動手實踐,在寓教于樂中激發讀者對科學的興趣。如《阿圓的家》以“躍然紙上”的彈起效果,呈現了土樓的立體結構,讓孩子們深度了解土樓建筑和地域文化。
科技發展也為科普宣傳注入時代活力。各類新媒體產品,借助豐富的藝術形式讓科學之光在熒屏間閃耀,讓更多人深刻感悟科技托起強國夢的時代豪情。譬如,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推出的“圖說天文”系列條漫,以當下流行的條漫形式生動解讀“嫦娥五號”“天問一號”等重大工程。國家航天局連續多年組織“中國航天日”宣傳海報征集活動,一批優秀作品通過將航天元素巧妙融入設計,富有創意地體現了航天科技的進步,以及科技與人民美好生活息息相關的深刻寓意。
世界已經進入大科學時代。有志于科普事業的美術工作者不斷通過多元方式與時代對話、與科技共舞,放大科學與時代互動的聲音,讓科學知識、時代發展以美的形式觸達更多受眾。
(作者為科學普及出版社總編室主任)
科藝融合豐富感知體驗
張 晴
近年來,科藝融合趨勢引人關注。科技為藝術創新、情感表達提供新方式;藝術為了解科學知識提供新渠道。更好地探索科藝融合,成為人類認識世界與想象未來的一種內在需求。
藝術創作架起科學傳播的橋梁。在“美在科技——中國美術館藏科技題材美術作品展”中,科技領域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和重大成就,在美術工作者筆下熠熠生輝,作為新中國美術的重要創作內容,記錄著中國科技發展的步伐,向觀眾傳遞科技之美。各具特色的科學藝術展,將科技、藝術和創新的關系引向深入。
在“博物館熱”持續升溫的當下,如何喚醒館藏資源,讓文物“活起來”,成為文博界的重要研究課題。隨著科技發展,博物館界以科藝融合的方式,不斷塑造博物館新形態,豐富觀眾感知體驗。像故宮博物院等紛紛推出“數字文物庫”“數字多寶閣”,以“小”空間呈現“大”庫藏,滿足公眾博古賞析、學習研究的需求。數字技術也深刻改變著展陳方式,通過多維復合創新為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審美體驗。比如,“天趣畫境——齊白石沉浸式數字光影藝術展”讓觀眾如入畫境,切身感受齊白石視角下的家山與遠游、草木與鳴蟲,以及他在畫室中的思慮與琢磨、點染與揮毫。一個個可感知、可親臨的實景空間,反映出博物館以技術創新助力文物“活起來”的多元探索。
數字技術對人們體驗方式的改變,已然超越單純的技術層面,形成一種“實踐—重構—反思—體驗—新知”的全新藝術認知模式。比如“VR皮影游戲‘田忌賽馬’互動體驗系統”,借助新技術創造了一種共享而流動的“四度空間”,賦予皮影以新的表演形式和傳播方式。在這一空間中,觀眾參與到皮影藝術的空間營造和意義生成之中,獲得一種全新的認知體驗,為非遺傳承和發展提供更多可能。
科藝融合的邊界不斷拓展,為觀眾打開更廣闊的體驗空間。比如以科藝融合為抓手開發的“中國戲曲數字人表演體驗系統”,以“美術+技術”完成虛擬數字人的制作和舞臺場景設計生成,體驗者可以通過VR眼鏡和動捕設備,體驗不同角色、不同場地、不同選段的戲曲表演。不久前,該成果順利落地湖南省少年兒童圖書館,為打造全新“閱讀+藝術科研成果”深度服務的模式機制作出示范。
如今,科藝融合的成功案例不斷涌現。科學與藝術的融匯從來不是簡單疊加,而是有機結合。像在“科學藝術展:想象另一種引力”“被隱藏的藝術——AR數字藝術展”等展覽上,從奇妙的微生物“花園”,到多彩的巖石內部圖案,數字藝術創作者們共同構想出一個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交互連接的奇幻空間,激活觀眾多重感官體驗,為其提供全新的思考和理解視角。
對現實世界的追問、對未來世界的想象,有待科學和藝術的共同探索。期待科學與藝術進一步融合,帶給人們更多思考、更多驚喜,啟迪智慧。
(作者為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副研究館員)
用畫筆講述奇妙自然
王 釗
繪畫既是一門藝術,也是幫助人類走進自然、觀察自然、理解自然的一種工具。繪畫可以調動人類的多重感官,讓人們深入探索豐富的大自然。這種探索最終化為跨越時空的主觀藝術呈現,使人們在更多元的維度下尋找隱藏在自然之中的科學元素,心靈也與萬物互動起來。
人們很早就開始用繪畫的形式記錄、描繪大自然。在攝影術還未誕生的年代,繪畫是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助手。尤其在面對記錄數萬種動植物特征的重任時,繪畫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這類展示物象特征的繪圖藝術被稱為“博物繪畫”。隨著科學加速發展,博物繪畫的表現內容日臻精細。比如,出現了詳細描繪生物鑒別特征的作品,這類畫作統稱為“生物科學繪圖”,是博物繪畫在后期發展中較具科學特征的一類作品。它們往往作為科學著作的插圖,服務于科學研究,卻不為大眾所熟知。
今天,越來越多博物館注意到這批繪畫的當代科普與美育價值,并以嶄新視角對其進行詮釋。譬如,北京自然博物館(現國家自然博物館)展出的“科學與藝術——科學畫與生物標本展”,呈現了天津自然博物館收藏的一批植物科學畫,讓觀者在藝術欣賞中感悟科學精神、品味自然之美。浙江自然博物院策劃的“草木留影 花葉傳形:中西方植物插圖演變史展”,則在更宏大的視野下審視中西方文明中有關植物研究的歷史,一幅幅精美插圖為人們了解科學史演變打開窗口。
以博物繪畫豐富人們對大自然的科學和美學認知,也是近年來許多出版機構努力的方向。例如,《博物》雜志不斷壯大插圖創作者隊伍,積極嘗試各種形式的博物繪畫,通過藝術再現動植物的生態特征和生理習性,實現科學普及的目的。
對博物繪畫的“再發現”帶來新的觀看方式,也讓人們站在博物學視角下重新審視傳統繪畫。它引導人們將目光聚焦于所畫內容本身,而不僅僅局限于研究畫作的風格和流派傳承等。以博物學視角觀察古今中外許多圖繪自然的作品,可以獲得不少新知。比如,廣州藝術博物院展出的“格物·求真:博物學視角下的嶺南繪畫”展覽上,策展人打破對嶺南繪畫的固有藝術認知,通過發掘嶺南地區百年來眾多畫作中的博物學元素,向觀眾展示了一個物種多樣、生機勃勃的嶺南自然藝術世界。許多畫作中描繪的動植物都能在展館周圍找到,成為藝術與自然相融共生的有趣印證。
在一筆一畫的細致描繪中,博物繪畫“奏響”科學與自然的共鳴曲,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譜寫新篇章。
(作者為四川大學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