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破壁、多界聯動,讓中國文學出現更多的精品 ——天瑞說符長篇小說《我們生活在南京》文學—影視研討會在京舉行
研討會現場
9月12日,由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辦,中信出版集團、江西省作協、九江市文聯、江西省網絡作協、九江市網絡作協、閱文集團、揚子江網絡文學評論中心承辦的“世界科幻的中國情懷——天瑞說符長篇小說《我們生活在南京》文學—影視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中信出版集團執行總編輯、文藝動漫總出版人王蕾,江西省文聯黨組成員、江西省作協主席李小軍,九江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王建新出席并致辭。周志強、楊慶祥、聶夢、許苗苗、桫欏、李瑋、李壯、劉詩宇等網絡文學研究界、文學評論界專家學者,韓松、宋明煒、吳巖、李廣益、姜振宇等科幻界專家,王紅衛、路陽等影視界專家與會研討。研討會由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副主任朱鋼主持。
《我們生活在南京》講述了一個生活在2019年南京市的高三男生白楊,通過無線電臺偶然聯系上了一個生活在2040年同一地理位置的女生半夏,二人共同面對末日天災的求生故事。作者天瑞說符出生于1996年,是國內目前“硬核科幻”小說代表作家之一,《我們生活在南京》是他繼《泰坦無人聲》《死在火星上》后的第三部長篇科幻小說,2021年6月開始在閱文集團起點中文網連載,2022年12月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曾入選中國作協網絡文學重點扶持項目,榮獲中國科幻銀河獎、華語星云獎長篇小說金獎。天瑞說符的科幻作品嚴謹縝密、細膩精湛,語言通俗易懂且風趣幽默,在傳遞科幻魅力的同時點燃了人性的溫暖,極具浪漫氣息,獲得影視界的關注,因此,此次研討會也聯動網絡文學、科幻以及影視三個領域。
何弘在致辭中表示,科幻網絡文學是近幾年網絡文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辦此次專業研討會,也標明科幻網絡文學的發展跨越了重要一步。天瑞說符一直聚焦于網絡科幻小說創作,成績優異,得到網絡文學界和科幻文學界的一致認可和高度評價。《我們生活在南京》具有強烈現實感很強,同時對人類和世界做了深入思考,開拓了科幻寫作的新維度。科幻網絡文學的繁榮與影視、游戲等IP轉化密不可分,如何通過IP開發推進科幻網絡小說的創作,是一個重要課題。希望能通過研討,充分挖掘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為作品的影視開發打好基礎,以多種手段助推中國網絡文學、科幻文學出現更多的精品。
王蕾談到,中國科幻作家如何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開辟一條科幻創新之路,意義重大。《我們生活在南京》為讀者呈現了宇宙浩大、人類渺小的圖景,肉體易逝、精神永恒是這類科幻作品令人著迷之處。小說的末日設定與西方經典科幻中的廢土設定有別,正是文化特色和哲學審美決定了中國科幻文學的獨特性。她表示,中信出版社愿意與眾多文學平臺一道,助推中國科幻文學長足發展。
李小軍介紹了江西網絡文學發展狀況和取得的成績。他談到,天瑞說符是江西網絡文學的優秀代表,研討《我們生活在南京》不僅有助于推進江西網絡文學的發展,更能鼓勵有才華的網絡作家積極探索,為江西網絡文學發展注入內在動力,共同推動中國科幻文學和網絡文學走向繁榮。
王建新介紹說,為繁榮九江市文藝創作,九江市文聯專門設立文藝繁榮工程,連續8年對九江優秀原創文藝作品進行扶持,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我們生活在南京》就是列入重點項目扶持的佳作。九江市文聯將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進一步當好文藝創作的引領者、陪伴者和服務者,激勵、引領九江作家創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學精品。
作者天瑞說符
《我們生活在南京》
與會專家從網絡文學、科幻文學、影視改編等三個維度以及文本構思、創作手法等角度出發,深入探討了《我們生活在南京》的敘事藝術、思想內容和影視改編價值。大家認為,小說采用扎實的現實主義敘事手法,以仿真化的世界設定、專業的科技知識和縝密的時空邏輯,為末世關懷主題的表達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彌合了網文科幻和傳統科幻的鴻溝,擴展了科幻作品的成長空間。敘述風格既富有青春活力,又極具文學修養的老成,很好地整合了網絡文學的靈動講述與傳統文學的敘事內蘊。天瑞說符對人類和世界的愛讓小說展現出有溫度、有情懷的科學美感。小說能提供當下中國影視少有的輕盈想象和人物形象,具有很好的影視改編潛能。
周志強肯定了《我們生活在南京》的敘事藝術、作者自覺設定的“故事峽谷”,以及通過白楊這一人物重新定義了小人物與歷史的關系。楊慶祥關注到作者對于宏大敘事的處理“了不起”,“如果說這個小說有宏大敘事,它的宏大敘事就是白楊和半夏兩個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如果能被視覺化將會非常動人。韓松提出《我們生活在南京》是中國科幻的一個重要收獲,讓科幻回到了科幻自身。宋明煒關注到小說的在地性和對現實的超越,著重強調了這部作品在哲學層面的意義,認為“干預”和“看的恐懼”在哲學層面體現著現在與未來的關系。聶夢從方向性關聯、藝術性關聯和時間性關聯剖析了作品特征。
首都師范大學藝術與美育研究院教授許苗苗認為《我們生活在南京》找到了情感自由和理性自律的契合點,使得作品不單是救世界當英雄的情感產物。桫欏提出《我們生活在南京》展現出了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和中國形象,彰顯中國審美,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典范之作。吳巖對以《我們生活在南京》為代表的網絡科幻文學中的新變化表示欣喜,他認為作品中的輕松氛圍,使得其跳脫出與傳統末日科幻的差別,又兼具硬科幻的敘事。
這種輕松的氛圍感得到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教授、《流浪地球》系列劇本指導王紅衛的認同,他認為正是這種輕盈感帶來的年輕特質,為中國電影提供了新鮮的題材來源。而故事中白楊與半夏的人物設定,為科幻電影提供了鮮明的年輕人物形象,使得作品具有某種國際性,可能在未來帶給科幻電影一些新的突破。身兼導演與編劇雙重身份的路陽提出,通常在類型化的電影故事里要有一個出色的概念,支撐電影的新鮮度。而小說中有多個令人驚喜的概念:第一個概念是無線電連接,第二個概念就是“時光慢遞”,第三個概念則是作者對未來世界的設定。
李瑋認為《我們生活在南京》似乎是一場“新科幻”的實驗。以“叢林法則”為核心的《三體》表達了一個宏大的民族性隱喻,而《我們生活在南京》則抒寫了另一種日常瑣碎、溫情綿長的中國故事。夏烈認為小說代表了網絡科幻文學發展的最新水平。李壯從與現實世界關系的層面提出,小說將后人類時代的反常識景觀與南京的現實生活進行了高度對應,提供了強烈的現實感和刺激。劉詩宇則提出“文學性”對于科幻文學來說仍是重要的問題。如何讓龐大的世界觀和新奇的設定“落地”,如何簡約凝練地寫出令人感動、猶疑、錯愕的人物、事件以及重大文明瞬間……科幻文學創作在不斷“前進”的道路上也需要“回頭望”,從文學的歷史中汲取、學習更多。
李廣益認為天瑞說符的寫作中充分體現了對網絡科幻的自覺和抱負,這部作品有助于提高科幻文學在華語讀者和知識界中的地位。鮑遠福肯定了《我們生活在南京》的審美藝術,認為作品將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結合在一起,通過文體自覺、題材自覺、創作手法的自覺向傳統學習和致敬。姜振宇強調作者通過實地考察為作品帶來的現實感,賦予了科幻想象世界強烈的真實感。他對天瑞說符未來的創作、特別是以重慶為背景的作品《保衛南山公園》充滿期待。王秋實認為《我們生活在南京》因嚴格遵循科學原理、邏輯被貼上“硬核”標簽,但其文本本身卻呈現出柔軟和唯美的特性,這生成一種“錯位”的美感。全書也充斥著多種“錯覺”設計:其一是“阻隔”與“傳達”;其二是行文表層的“樂”與科幻底色的“傷”。
閱文集團科幻品類主編汪超毅以編輯身份,談及《我們生活在南京》在網絡更新時所引發的讀者的高度關注和討論。他表示,年輕一代的作家正逐漸成為網絡科幻文學創作的主力軍,并強調了平臺對高質量作品的支持,期待更多精彩的網絡科幻故事出現。
會議最后,天瑞說符對與會專家表達了感謝,并分享了創作感悟。“當今時代信息大爆發,想要構建出嶄新的科幻概念已經不太可能……”天瑞說符坦言,他所能做的就是將經典的科幻概念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很多經典的科幻概念和科幻作品國外有,但中國沒有,那我就寫一些跟中國本土聯系緊密、更加中國化的內容”。
在學術總結中,朱鋼談到,《我們生活在南京》證明了網絡科幻新生代作家值得期許的藝術力和創造力,為網絡文學創作貢獻了新圖景,也給科幻小說的創作增添了新力量。
2023年,中信文藝板塊堅持自己的出版理念:“堅守價值原點,積極戰略創新。謀求跨界合作,共同激發增量。”此次由中信文藝旗下子品牌中信·大方出版《我們生活在南京》,并舉辦網絡文學、科幻、影視三界聯動的研討會,是中信文藝與閱文集團戰略的一次成功合作的一次成功。在過去的不到一年里,中信文藝從嚴肅文學的影視推動,到類型劇集精品化出版,雙向推動文學與影視聯動,以期給讀者和觀眾帶來“好的中國故事的影視呈現”、“優秀類型劇本的新國民小說誕生”。年初,有一部作品入圍首屆中國作協“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和平遙國際電影展合作設立“遷徙計劃·從文學到影視”單元,在剛公布的第二屆16部入圍作品中,其所代理的影視作家及作品占得4個席位。在今年6月上海電影節期間和8月上海書展期間,中信文藝又分別舉辦作家與影視版權人交流沙龍、作家與制片人面對面工作坊等“文學到影視”專題活動,獲得作家們和影視界從業者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