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話“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舉辦 戲劇藝術借力傳統文化走向新天地
今年暑期,中國國家話劇院主辦、國話院長田沁鑫率隊推動的“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將舉辦地放在了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的故鄉——濟寧曲阜尼山。活動雖以戲劇名義發起,卻又不為戲劇所囿,而是結合尼山圣境的自然風貌與人文景觀,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之一的儒家文化充分展現,半個月時間內吸引了眾多原本對戲劇藝術缺少了解的游客。他們從全國各地來到尼山,體驗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儒學傳承與戲劇藝術、城市步調與民間景致的交織相融。
以戲之名讓文化落地
“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作為國話為青年戲劇人才搭建的展示風采的平臺,去年首度在北京與觀眾見面時,收獲諸多好評。十余位青年導演分成文武兩組,分別以湯顯祖的《牡丹亭》與施耐庵的《水滸傳》為創作藍本,或以巧妙的構思融合文白內容,或以多變的調度充盈舞臺行動,完成導演方法訓練的同時,將古典文學名著“現代化轉譯”,引領觀眾進一步認知中國悠久的歷史與璀璨的文化。不過,有些遺憾的是,由于演出均在國話先鋒劇場進行,該計劃第一季沒有走出首都北京,受眾也沒能突破固有的戲劇觀眾。
今年,該計劃第二季不僅走出北京,走進尼山,還借鑒一些戲劇節、藝術展的做法,通過演出、講座、展覽、市集等形式與內容兼有的舉措,讓自身不再僅是見證青年戲劇人成長的平臺,而是變成集戲劇表達與藝術覺知、文化基因與生活肌理、青春觀點與受眾共鳴等多重交流議題于一體的文化藝術盛會,受眾群體也由特定的戲劇觀眾,擴大到廣泛意義上的普通游客。
加上諸多藝術領域的知名人士鼎力助陣,不少活動采取線下舉辦、線上直播的形式傳播,該計劃第二季不僅讓北京與濟寧這兩座城市實現“雙城聯動”,還借助互聯網“出圈”,將影響力輻射到全國:在微博、小紅書上的各種活動展示,讓許多遺憾沒能來到現場的網友也感受到了戲劇的魅力。
而當戲劇不再被城市的室內劇場空間束縛,藝術在山水之間接連登場,文化也就變成了可以滋養觀眾心田的陽光、空氣與水,講好中國故事的方式變得更加靈動多元,展示華夏文明魅力的手段亦更為有效。
相較于其他把引進劇目與國內劇目并置呈現的戲劇節或藝術節,本季“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的獨有屬性也由此凸顯。這是一個依據尼山圣境的孔子塑像等人文景觀、金聲玉振的禮樂之聲以及青山綠水的天然風光等打造的中式文化藝術盛會,是“文化自信”的必然產物。
當代觀念講述儒學傳承
因為舉辦地尼山是孔子故鄉,“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在“新經典”單元,展現了包括李瑜導演的話劇《夜行記》、王沐導演的話劇《我見夫子,是山是水》等五部與孔子有關的作品,占據原創展演劇目總量的一半。年輕的戲劇人偏愛在尼山詮釋“至圣”,不單因為這里是孔子的家鄉,更因儒家思想在曲阜發源。儒家學說歷經近三千年的發展,盡管思想內容不斷演變,但始終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用蘊含的智慧與哲理幫助國人“安身立命”。就像古希臘戲劇以及莎士比亞、契訶夫、易卜生等名家的劇作一直是西方創作者眼中的寶庫一樣,儒家學說也不斷為中國的文藝創作者提供養料。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被譽為“詩人導演”的電影大師費穆,便從儒學倡導的“中正平和”理念中獲得感悟,拍攝了《孔夫子》《天倫》等影片。
在世界范圍內,很多創作者改編經受時間檢驗的經典文本時,很少原汁原味呈現,經常結合時代面貌與自身的創作喜好,借助獨樹一幟的形式改動原著的主旨、背景、人物與故事,給出貼合今天的觀眾審美與價值取向的全新演繹。中國當下的青年戲劇人“對話”孔子與儒學時,也選擇了引入現代視角,以便作品能與觀眾的生活真正發生“對話”。“新經典”單元的五部作品,大多以令人耳目一新的當代方法切入,道出孔子思想與儒學精神在中華大地的綿延不絕。
講述眾人營救“厄于陳蔡”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話劇《夜行記》,開場便指出“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隨后用混入搖滾樂、夜視攝像頭等元素的現代劇場語匯推動敘事,制造出別樣的視聽效果。《論語·述而》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當分別指向“文、行、忠、信”四教的四位劇中人,提燈夜行準備營救孔子之時,發現街上盡是和他們一樣提燈欲救夫子之人,大家用行動說出:孔子周游列國期間,他的人格與思想已然結成光束,照亮暗夜。
話劇《我見夫子,是山是水》用當代年輕人的“假想”,“揭秘”《論語》的誕生過程。孔子逝世三年后,他的兩位弟子曾參、冉有,各懷目的拜訪他生前的隨侍雜役履正,但兩人一番爭辯不歡而散。時間過去二十年,兩人與履正又在尼山腳下相聚,他們借由眼前山水參透孔子名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包含的仁愛與智慧,決意攜手將老師的語錄結集成冊。
藝術化表現“城鄉一體化”
除了詮釋孔子與儒家文化,本季“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原創劇目中,還有一部分通過多樣別致的手法,賦予其他中國傳統文化、古典美學、民俗工藝嶄新的面貌,揭示“城鄉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新田野”與“新城市”生活方式的打通。
在“新田野”單元,由張穎執導的肢體話劇《織娘》,講述響應“鄉村振興”號召的貴州侗族姑娘楊成蘭,放棄城市生活回到家鄉創業的現實際遇與心路變化,她把帶有鮮明侗族文化特色的非遺織布、染布工藝推廣到海外,也介紹了中國人的處世哲學。由于該劇是在依山傍水的露天環境里演出,劇目本身兼具舞蹈的肢體之美與話劇的語言之美,讓觀眾充分領略了鄉村的詩意生活。不僅如此,《織娘》還描繪出隨著城市與鄉村生活互相看見、雙向奔赴,人文與自然生態環境融為一體,人們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的豐富與美好。
在“新城市”單元里,由劉越洋與張叢聯合執導的話劇《面包會有的》,用戲劇思維與影視思維相結合的手法,以兩個從國外回來的女孩在北京繁華地段一起開面包店的故事,側寫城市生活的多姿多彩。該劇立足當下,借助即時攝影等手段,回望兩人艱苦卻充實的創業往事,展望她們在事業與感情上的雙重收獲,讓觀眾既感慨又感動。
除了戲劇演出,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郝戎、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等名家,以及國話演員孫紅雷、韓童生等還在本季扶持計劃上設置的大師講堂、藝術工坊上分享藝術觀點,活動中還設置了大人與孩子一起誦讀《論語》、體驗“六藝”,游客品味由孔子與儒家學說衍生的《禮·樂》等裝置作品……這些內容不斷將這場發生在孔孟之鄉的文化盛宴推向高潮,讓當地觀眾與外地游客,或駐足瞧熱鬧,或沉浸看門道。
以青年戲劇人才創意時代藝術表達為宗旨的“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為全國各地戲劇節、藝術節的原創作品創作,提供了借鑒。參加這些戲劇節、藝術節的創作者,以地方特色文化為基礎打造藝術作品時,需要謹記不能以凌駕的姿態介入當地的生活,生硬改造當地人群的審美趨向,而應該從歷史的土壤與現實的環境中去尋找創作的依托,使作品能夠引領當地觀眾從熟悉的生活模式里窺見別樣之美,也讓外地游客發現旅行的意義。
(作者:梅生,系編劇、文藝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