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電視劇創作的實踐與體會
習近平總書記說,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緊跟時代步伐,從時代的脈搏中感悟藝術的脈動,把藝術創造向著億萬人民的偉大奮斗敞開,向著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敞開,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那么,針對重大時間節點的主題電視劇創作,我們從哪里開始“破題”?
找準選題,強調觀照時代性、人民性的精準的“那一個”
在創作時代報告劇《我們這十年》時,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帶領我們的主創團隊加強政治理論學習,確定圍繞“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從13個方面廣泛收集200多個選題,最終確定了11個單元故事。這11個單元全部以小人物、平凡人為主人公,將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放進新時代十年發展的宏大背景里,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小人物折射大時代,實現了大主題的精準“落地”。有一句話,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找準選題,怎樣才能選到最準確的“那一個”?從《我們這十年》的創作中體會,我們要強調選題的時代性、人民性和社會價值。任何選題挖掘下去一定要觀照大時代,關切人民。
強調時代性,還要著眼大時代的當下。比如同樣是聚焦女性題材,從前幾年《我的前半生》《流金歲月》關注女性個性自由,到去年的《幸福到萬家》關注農村女性奮斗,再到今年的《去有風的地方》關注都市女性的溫暖治愈,只有緊貼觀眾當下的心理和關切,才有可能脫穎而出。
強調時代性,還要關注不斷迭代的新時代年輕觀眾的審美趣味。比如《大明風華》《夢華錄》《星漢燦爛》《顯微鏡下的大明》《唐朝詭事錄》這樣的新的選題方向,都贏得了當今年輕觀眾的關注和喜愛。
講好故事,要向“故事里的人”求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具體到電視劇創作,我想,能不能講好故事,有一個評判標準,那就是要問觀眾,求問“故事里的人”。
《外交風云》在創作之初,我們與編劇馬繼紅討論,要拍出偉大領袖普通人的一面,讓歷史和時代的偉人,偉大的事件、故事,走進人民群眾的情感,獲得觀眾的喜愛。再大的題材和人物,都要說人話、講人事、有人情,去接地氣和煙火氣。
《我們這十年》以身邊人為主角,要怎樣讓觀眾點頭信服,講好身邊人的故事?這部劇的藝術總監毛衛寧說,觀眾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他們永遠對煙火氣和生活質感擁有絕對的發言權。
在這樣的共識下,《我們這十年》創作團隊深入田間地頭、車間班組、軍隊學校,與人物原型生活在一起,進行了扎實的調研采風,足跡遍布全國10多個省份和部門。《理想生活》劇組在疫情期間到義烏體驗生活、創作劇本,《心之所向》編劇、導演李昂在浙江建德生活了兩個半月,《礪劍》編劇劉戈建為全身心投入劇本寫作特別推遲手術,《一日三餐》的編劇郝巖大年初一到廣州街巷深入生活并五易其稿……這樣的反復打磨,讓《我們這十年》得到了觀眾的喜愛,更得到了“故事里的人”的高度評價和認可。
再比如我們在廈門拍攝的以中國民航業為故事背景的電視劇《向風而行》,主創團隊跟蹤訪談了50余位民航從業人員,對飛行教員、飛行員、空乘等多個工種進行調研,采訪整理超過27萬字。除了主創深入體驗航司生活4個月之外,還有多位國家C類教員、駕齡10年的在職機長長期提供劇本顧問指導。最終做到了讓劇中角色真能“說民航人的話、辦民航人的事、想民航人所想、憂民航人所憂”,消除懸浮,真正為“故事里的人”代言。
拍出精品,品質品相之外還有什么?
華策在生產最初的作品《子夜》《紹興師爺》的時候,打出的第一個口號就是:年年有好戲,部部是精品。發展到今天,我們的行業從業者,普遍都對內容有敬畏。我的從業心得是,在人人都能看見的品質品相之外,精品還應該擁有更深層次的幾個關鍵字:
一是真。現實題材,要特別真實可感可信才能讓觀眾代入。歷史題材和科幻題材,藝術的真實才能帶來邏輯推動力,帶來與觀眾共鳴的情感力量。真實是精品創作的基礎,否則作品就會變得懸浮、浮夸。
二是魂。沒有靈魂的作品,就算服化道再精致,也沒有精氣神。馬繼紅在創作《外交風云》之后總結,作品成功的關鍵,是看你能不能給受眾傳遞一種精神。《外交風云》的魂,就是中國精神,體現在外交上,就是國家利益、民族魂魄。正是作品的魂引發了年輕人的共鳴。
三是情。文藝作品寄托人類的情感。改革開放以來有創業精神,新時代有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情。抒發釋放情感,是不同時期的電視劇承擔的重要內在社會功用。比如《覺醒年代》《功勛》,因為與年輕觀眾共情,讓信仰的力量流淌進了觀眾內心。
四是風。最近有三部劇的劇名都與“風”有關:《向風而行》《去有風的地方》《風起洛陽》。風,看不見抓不到摸不著,為什么這些作品里還都要有風?我想這就是精品電視劇捕捉到的當下社會特有的氣質和風格。仔細思索,熱播劇集《人世間》《漫長的季節》《狂飆》,甚至是科幻劇《三體》,這些劇里都有獨特的風韻、風氣、風格、風味。
五是新。對精品創作,華策多年來有大數據評估體系,有專業維度的評估研究解讀。我們對拍出精品有不成文的內部想法,但總越不過這個“新”字。當下,我們成立AIGC應用研究院,正在開發垂類模型,探索AIGC能為行業帶來怎樣新的賦能。
(作者系華策影視集團創始人、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