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鄉巨變》引來山鄉巨變
立波書屋和周立波故居皆坐落于清溪村荷塘邊,引來了慕名前來的參觀者來此休憩、讀書。今年以來,立波書屋的經營者卜雪斌夫婦延長了營業時間,每天推遲到晚上9點半才打烊。
作家回到家鄉
寫下名篇《山鄉巨變》
“歡迎來到山鄉巨變第一村清溪展館。因為小說《山鄉巨變》,因為作家周立波,我們有緣在清溪村相遇。”一座鄉村展館的介紹文字以這樣的一句話開頭。
清溪村位于湖南省益陽市高新區謝林港鎮,著名作家周立波在這里出生。1955年,周立波響應黨的號召,將全家從北京遷回益陽安家落戶。他與鄉親同吃、同住、同勞動,也將當時嶄新、積極、向上的鄉村景象記錄下來,從而創作出長篇文學作品《山鄉巨變》。
在此之前,周立波已完成了上下卷長篇小說《暴風驟雨》。兩部巨著奠定了周立波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的地位。
現居住在清溪村的周賓興,是周立波的堂侄。他介紹說,當年周立波住在桃花侖竹山灣,并在兩三年內就完成了《山鄉巨變》的寫作。“那時伯伯拜當地的老農為師,學習農活,和農民交心;白天和大家一起在田間勞動,晚上就在燈下寫文章。”周賓興說:“小說出版后很受鄉親們歡迎,因為書里寫的正是身邊的人和事,大家讀起來、聽起來備感親切。”
“這部著作激勵了當時的整整一代人。”周賓興說。
清溪村現在還保留著很大一片荷塘。北岸坐落著周立波故居,小青瓦屋頂,土墻圍繞,為“三間兩搭廂”式三合院。
200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周立波故居”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開始,益陽市政府推動清溪村成為呈現近現代中國鄉村變遷的代表性紀念地。2008年,周立波故居紀念館向公眾開放。來自長沙的游客李浩軍帶著全家人前來參觀。“大作家周立波在當地的知名度比較高。”李浩軍說,“周立波故居是益陽的文學之地,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場所,許多中小學生會在五四青年節或入團、入黨儀式等重要時刻來此參觀紀念。”
自開放以來,周立波故居紀念館年均接待游客超過40萬人次。圖為游客在展廳內觀看陳列的周立波文學作品。
“活化”名人故居
清溪變為“文學村莊”
如今,這座養育出一代名作家的鄉村再次熱鬧起來。當地無論發展農業或者文旅產業,都處處和“周立波”相關——荷塘、山茶樹林和梨園有意保留著周立波筆下的場景;周邊因地制宜,新出現了書屋、擂茶館、生態園和農家民宿。益陽市新聞中心莫李麗主任介紹說,以文化產業帶動本地發展,清溪村體現了很清晰的鄉村振興思路:依托周立波故居營造“文學村莊”。2022年初,清溪村獲得中國作協及相關出版社授權,逐步建立起一批“清溪書屋”和中國當代作家簽名版圖書珍藏館。現在,中國作協已將清溪村命名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時代文學實踐點。
在清溪村核心景區,目前已建有立波書屋、劉慈欣書屋等21家“清溪書屋”。書屋以作家或出版社命名,經營中融入文學元素,具有推介作家作品、開展文學交流等功能。村民可以申請改建民房,建立書屋并與清溪文旅公司共同運營。清溪村黨支部書記蔡真介紹說,“清溪書屋”在不同地段的月租金可達每平方米6至10元。“如果當地村民擔任書屋管理員,每月一般可有兩三千元的收入。”
立波書屋就位于周立波故居旁,經營負責人卜雪斌也是清溪村村民,周卜兩家又是多年鄰居。清溪村最初提出建書屋的思路時,卜雪斌便結束在外打工的生活,返鄉并申請建立書屋。售書、開讀書會、做當地的傳統小吃、接待團體參觀……他夫妻二人共同經營的書屋年收入可達20余萬元。卜雪斌常常念及這位“名鄰”給村里幾代人帶來“翻天覆地的影響”,向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講,“現在,清溪村原先種地的農民變成了戴斗笠的‘秀才’,過的是花香伴書香的生活,這些都歸功于周立波給我們留下的一本書。”
鄧旭東是清溪村的一名90后,返鄉前只看過《山鄉巨變》連環畫。回鄉創業后,他翻看了周立波的十幾部作品。周立波的短篇小說《禾場上》給鄧旭東留下的印象極深:村民們扇著扇子,搬著小椅子到禾場上歇涼,聊著生產合作化后的收成,充滿對未來的向往。聯想到當下清溪村的發展景象,鄧旭東將新改造的生態循環農場取名為“禾場上”。
“禾場上”有許多與作家相關的文學元素。周立波的創作風格被稱為“茶子花派”,他曾3次捐助家鄉的梨園,其筆下也留下描繪家鄉景象的名句“一山又一山清香襲人的雪白的茶子花”。“禾場上”也遍植山茶和梨樹。花開時節,仿佛置身于周立波的小說畫面中。如今,生態農場開發了特色研學線路,凸顯生態循環理念。農場飼養山雞,糞便發酵后用以飼養蚯蚓;蚯蚓又可以投喂給山雞,蚯蚓糞不需發酵便能作為有機肥料促進茶樹生長,山茶樹又能產出山茶果和山茶油……訂單化生產不僅提升了農場收益,還為周邊社區吸引了更多顧客。
依托文學經濟
山鄉風貌迎來巨變
一進入8月,就臨近周立波的誕辰紀念日。此時的清溪村民會格外提到他。清溪村的新發展局面起步于2008年,那一年正逢周立波誕辰100周年。“正是我們擁有著名作家周立波,有他在這里寫下的《山鄉巨變》,有他在此生活的經歷和故事、故居、家訓家風,才有了我們清溪村的知名度。有了游客,清溪村才能承載起多元的發展業態,才能實現鄉村振興。”周立波故居紀念館館長曾虎認為,周立波的故事和作品,為清溪村提供了文化基礎和發展動力。
2023年5月,益陽市推出“以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振興”方案,清溪被列入40個試點鄉村中。清溪村黨支部書記蔡真介紹說,下一步,清溪村的鄉村振興不會只停留在文化層面。為適應文旅需要,村內民宿產業開始品質升級,農家書屋樓上做成了高端民宿。通過集中土地流轉、完善農業基礎設施、開發智慧農業的思路發展新型農業產業。清溪村對每塊土地都已經實行數字化管理。平時需投入一整天的巡田工作,現在用手機、電腦就可以遠程實時監測。
通過引入高科技智慧農業,清溪村開始引入稻、蝦等農產品精深加工。這帶動了附近村鎮居民就業,長期和季節性務工的人數近2000人。蔡真說,這是清溪村人在“找土地要效益,找土地要生態”。
“帶給我的最大感受,是自信水平的提升”
文旅產業帶來游客增多,清溪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
鄧旭東還兼任著村民委員會委員。“至今我們村已開展66期村民培訓。主要內容是教村民如何打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二是移風易俗,紅白喜事簡辦或者不辦,讓鄉村風俗更為淳樸和諧;三是傳播周立波的事跡和他在清溪村留下的故事,讓鄉村歷史更深入人心。”鄧旭東介紹說,2023年清溪村開展了多期“伴讀清溪”讀書分享會,其宗旨是讓村民了解立波故事并逐步成為故事的講述者。
“清溪村是文化振興真正的受益者。”鄧旭東認為,清溪村發展的特點是抓住了獨有的文學要素,以此因地制宜發展相關產業。“相較于以前,現在清溪村發展帶給我的最大感受,是村民自信水平的提升,這種自信來源于文化和精神追求。”他說。
由60余年前的《山鄉巨變》再到今日新的“山鄉巨變”,這就是回到家鄉的一代著名作家和“周立波文化現象”講述的真實故事。
延伸閱讀
上圖是2006年時的周立波故居。今日的故居已成為周立波故居紀念館(下圖),館藏有國家一、二級文物在內的眾多展品,展現了這位當代著名作家、翻譯家和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成長歷程與文學成就。
(本文照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