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一段晚清書院史事的鉤沉
    來源:《長江學術》 | 吳欽根  2023年09月06日06:57

    原標題:譚獻與湖北經心書院——一段晚清書院史事的鉤沉

    譚獻(1832—1901)一生與晚清的多個書院存在或深或淺、或長或短的關聯,這一點在其稿本《復堂日記》中有較為詳細的記錄。若以書院、精舍、講舍、義學等關鍵詞進行梳理,便可得到這樣一個名單:衡文書院、紫陽書院、玉屏書院、廈門義學、崇文書院、東城講舍、詁經精舍、敷文書院、明倫書院、愛山書院、龍門書院、蓬山書院、魏塘書院、求忠書院、云間書院、毛公書院、敬敷書院、惜陰書院、小山書院、梅岡書院、東山書院、竹山書院、培文書院、襄水書院、鳳陽書院、鳳鳴書院、鶴峰書院、廬陽書院、六安書院、南菁書院、經心書院、高觀書院、兩湖書院、古紫陽書院、龍城書院、博通書院、蔚文書院、辨志精舍等。此中的大多數或只是偶一到訪,又或是一時的代為命題閱卷、題記撰文,但當中也不乏與譚獻生平學術、人物交游、觀念傳承,以至日常經濟生活緊密相關者,如杭州詁經精舍、東城講舍、崇文書院、湖北經心書院、寧波辨志文會等,而其中又尤以經心書院持續時間最長、關系最大。關于譚獻掌教經心書院的具體歷程、考課情形、受業弟子及相關細節,在以往的書院研究中似乎少有涉及。今以稿本《復堂日記》為中心,輔以相關詩文別集、日記雜著及書院課藝,以期對譚獻此一階段的書院史事作一系統鉤沉。

    一、譚獻主講經心書院的歷程及考課

    經心書院,同治九年(1869)張之洞督學湖北時所創建,其形制大體仿照阮元詁經精舍及學海堂,以“經訓文辭”課士,初分經解、史論、詩賦、雜著四科。光緒十六年(1890),張之洞任湖廣總督后,又復加整頓,廣泛物色海內文人、學者前來主持教務。正月十三日,譚獻接秦敏樹一函,并轉達張之洞欲聘其為經心書院講席的電報。當月二十七日,譚獻即登舟趕赴湖北,并于二月十六日抵達漢口,十八日拜見了座師張之洞。閏二月朔日,正式移裝入講舍。自此至光緒二十一年的六年間,譚獻開始頻繁地往返于杭州與武昌之間。若以實際在院的時間而言,其實僅光緒十六年閏二月朔日至五月二十六日、七月二十九日至十一月初二日、光緒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至七月朔日、光緒十九年三月十六日至七月朔日、九月下旬 至次年二月二十三日、光緒二十年五月十六日至年末、光緒二十一年二月朔日至十二月十六日等數段,凡四年有余。

    在這四年多時間里,除日常間的交游、集會外,稿本《復堂日記》中所載最為豐富的書院活動,即為書院考課及接見來訪受業弟子。以書院考課而言,自光緒十六年九月至光緒二十一年十一月,各類月課、齋課凡30見。今不避繁冗,為之羅列如次:

    十七篇有儀有禮說;六朝以緯候為內學論;《南、北史》義例異同辨;落霞與孤鶩齊飛賦以題為韻。(光緒十六年九月課題)

    周禮盡在魯解;漢唐開國相業優劣論;賦賦;六藝附庸蔚為大國論;明詩絕句。(十月課題)

    《鄉黨篇》魯讀評;矯輕警惰論;《朔方備乘》書后;霜華賦;擬張茂先《勵志詩》。(十一月課題)

    文莫解;《詩·小戎》篇聲類;柔遠論;《繹志》書后;春寒曲、春煖曲擬飛卿七古(光緒十七年二月)

    《春秋》闕文說;問唐宋科舉異同得失;習論;雅言賦古今異言,方俗殊語;蠶織雜詠;送春。(三月課題)

    以我安賓解;李德裕論;龠考;卿、云黼黻江漢賦子云相如,同工異曲;剿說、雷同二箴。(四月課題)

    豐其蔀、渙其群說;問兵家孫、吳二子宗旨不同,孰得孰失,孰為切要;廣典論論文;說相得宵字五言十二韻。(五月)

    《毛傳》獨標興體說誼;老子與韓非同傳論;立、坐、行本義引申義考;風定池蓮自在香賦以題為韻。(六月課題)

    左氏不傳《春秋》解;司馬光論;問《元史》阿速圖是否今哈薩克地,抑在俄羅斯境,薛迷思干即今蔭馬爾罕,然否?《西使記》之報達國,《元史》有無可考?盍晰言之;擬張九齡《白羽扇賦》。(七月課題)

    洪范農用說;問太史公百二十篇藝文志入春秋,斷代為史,始班孟堅,義例出入,有可推說否?見存族史,孰近《史記》,孰近《漢書》,持平論之;《董子·實性篇》繹義;七舉;廣何仲言《七召》;擬作《蠶絲曲》四章。(光緒十九年二月課題)

    《周禮》為末、《儀禮》為本說;經事治事合一論;詩賦效《文賦》。(三月課題)

    《三百篇》《爾雅》重言形況連綿字依聲說意舉例;嚴氏《資治通鑒補》書后;成性說;續連珠。(五月課題)

    《左傳》《國語》義例后先得失說;儒將論;絳樹雙聲、黃華二牘賦題字;銷夏五律四首。(六月課題)

    《夏小正》漢案戶解;辨偽;湖北輿圖山川頌仿董子體。(七月課題)

    《說文解字》有微言有大義、有非常異象可怪之論,心知其意者,申言之;楚學淵源論;蟬賦。(八月課題)

    十言之教終于消息解;食貨生民之本說;儒者立言不朽論;樹木如名節論十年之計,莫如樹木;春風風人人字,七言十二。(光緒二十年二月課題)

    《論語》為微言述;忠諫論;辨似;五月江深草閣寒賦以題為韻;子夜夏歌。(五月課題)

    《太元》僣《易》,義例足以明《易》否?試最言之;班氏《漢書》史公后多本向歆論;求志篇;擬甘蕉自陳表。(六月課題)

    識大識小釋誼;兵交使在其間論;性未善果說;春雨有五色賦小樓一夜聽春雨;《諸將》擬杜。(光緒二十一年二月課題)

    禮減樂盈解;讀《魏書》辨穢史之誣;誠無為幾善惡論;代陳伯之《報邱遲書》;踏青詞。(三月課題)

    說五十;問史志義例,或創或因,有可折衷六藝,推見百世者,試最言之;書李文貞《朱陸析疑》后;天醉賦秦得金策謂之天醉。(四月課題)

    《儀禮經傳通解目錄》書后;《通鑒》不載文人論;知恥說;蕉花、桐花七律。(五月課題)

    夏五經闕文閏月傳闕文解;書《金史·交聘表》后;關學源流論;日長如小年賦。(閏五月課題)

    易知簡能說;陰脫辨;機論;漢上迎秋詩并序。(六月課題)

    思曰睿解;終軍、賈捐之論;明義;云賦。(七月課題)

    魯詩源于荀子考;宋十科舉士議;始終條理說;秋禊。(八月課題)

    董生說《春秋》以《論語》證廣義;《南、北史》義法優絀論;道與德為虛位辨;假借賦本無其字,依聲讬事;霜華七排十二韻。(九月課題)

    《孔子三朝(記)》考;馬氏《通考》詳文略獻論;廣仲長統《樂志》;擬鮑明遠《數詩》。(十月課題)

    字于嘉解申《程傳》義;循吏論;釋慎;吹葭六節動死灰以題為韻;閔災新樂府。(十一月課題)

    觱發解;明季東林復社論;擬白居易《動靜交相養賦》;釀雪。(十一月齋課題)

    以上即稿本《復堂日記》所見全部課題,凡131題,其中含《經心課藝續集》已收者64題(即引文中標注下劃線者)。當然,課藝集中也有112題為日記所失收。兩相比照,去除重復,便可得到243題,這個數字應該比較接近書院考課的全部。日記所錄課題的發現,不僅能夠彌補課藝集在選錄數量上的不足,同時還能增補出書院考課,特別是諸生課藝寫作的大致年月。另外,考課課題的整體性呈現,還有助于探究譚獻個人的出題策略、學術取向及其與時代風潮的關聯。如所出考史課題中,十分關注史書“義例”“義法”,即所謂表微之學;于經子學術,則特重源流。這其中恐怕多少與譚獻平生信從章學誠有關。考題還有不少與楚地、湖北相關者,如“楚學淵源論”“敘楚國先賢”“楚學祠碑”“湖北輿圖山川頌”“擬輯湖北詩征序例”等,則表現出一定的現實關懷。

    關于《經心書院續集》的編選,稿本日記中也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光緒二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日記云:“選定經心課藝始事,至二鼓已得數十篇。黃生翼之,玉樹長埋,遺篇在篋。有韻之文,無韻之筆,皆有可觀采,為之太息。”(第25冊《慎來記》)黃生翼之,即黃云魁,課藝集最終收錄其課藝21篇,為諸生之冠。至十一日,已初步選定,十四日寫定目錄,十八日謄錄序目并補錄姚汝說四篇,十九日始將謄清底本及序目交予陳楙三。此后,周之楨、徐蔭松等又先后補送課藝。至十二月既望,譚獻始為課藝集撰序,編選工作至此方告結束。

    二、譚獻經心書院受業弟子考

    在清代保存下來的眾多硃卷人物履歷中,一般都會詳列受業師、受知師等,其中受業師部分,就包括有其人入讀或肄業各書院的山長、學長姓氏。如在光緒十五年己丑恩科中式第二十八名舉人汪兆鏞的履歷中,受業師一欄即列有陶福祥(前學海堂學長、菊坡精舍學長、禺山書院院長)、陳澧(前學海堂學長、菊坡精舍院長)、史澄(前粵秀書院院長)、羅家勤(前羊城書院院長)、潘衍桐(前越華書院院長)、黃槐森(前粵秀書院院長)等。對于這些學長、院長而言,汪兆鏞即可算作是他們的受業弟子。征考一位士子的受知師或許比較容易,除朱卷、科舉人物家傳外,個人年譜、傳記、墓志或誡子、諭子書里,大多都會提及。但如若想要獲知一位山長在某一時段內有過哪些受業弟子,則相對比較困難。在目前所知的書院史料中,結集刊印的書院課藝、報刊登載的書院課案,或許是最為直接且易于獲取的文獻類型。

    譚獻掌教經心書院期間的受業弟子,若以《經心書院續集》為參考,便可得到以下63人名錄:郭拱辰、張正鈞、張瑞國、鐘龍瑞、黃云魁、陳鴻儒、許鐘岳、陳問巽、甘鵬云、陳倫、雷以震、丁彝、余長春、權量、劉銘勛、陳則汪、王廷梓、雷以成、陳宧、夏先鼎、趙增典、劉培鈞、朱楙春、劉匹熊、周昌甲、張琴、甘葆真、陳鴻勛、黃炳琳、周家藩、賀汝珩、姚汝說、周之楨、劉邦駿、郭定鈞、徐蔭松、王傳珍、關道倬、李文翰、覃壽彭、程文藻、卓從乾、黃廷燮、陳慶萱、范孟津、汪寶增、朱衣、魯秉周、陳曾壽、陳禮、邱岳、周以蕃、聞谷、周兆奎、周世傅、陳拔莘、孟晉祺、陳元珖、馬文炳、劉以忠、聞廷炬、周家弼、水祖培。當然,這僅僅是基于當時考課的優中選優,遠不能算作是書院肄業生的全部。在稿本《復堂日記》中,還保存有較多書院諸生來訪的記錄,或可對這一份名單作一點補充。如:

    光緒十七年二月三十日 肄業張瑞五、陳少渠、杜武丞、屈子厚、張止澗、陳介石玠、陳祝方、張云舟、甘小亭、董敬亭,又余廷弼、葉聯芳、陳問盛、陸炯照、趙增典、張凌漢、余培麟、葛秀華、熊文瑞、杜光佑、熊廷準壽九、楊存澤先后來見。(第54冊《云鶴紀游續錄》)

    三月初二日 今日所見肄業生趙儼葳、楊明福錫堂、李家蔭、席樹森、汪炳麟、炳宸、炳元、黃光焯、邱岳、馮廷極中默、嚴寅亮、葉開甲、洪訓、朱兆春皮思、卓奎元、魯秉周、程思普、趙桂丹、陳世昌。(《云鶴紀游續錄》)

    光緒十九年三月十七日 今日諸生見者為安陸陳向長祝方、陳向咸池方、郭拱辰仲侯、張思叡仲秀,黃州甘葆真小亭,黃岡嚴用鋆理臣,監利張□、黃蘋蓮虛舟,安陸卓副貢奎元星階,黃安吳錫麟嵩甫。(第20冊《云鶴四錄》)

    十八日 今日客來談者,諸開伯、徐生紹彝、周端仲,接見諸生為張琴丹岳(興國)、趙增典徽五(監利)、周昌甲子熙(當陽)、金承鈺寶珊(嘉魚)、魯桑周文明(武昌)、張承鋆敕青(蒲圻)、游家帡臞柏(蒲圻)、郭定鈞又唐(黃岡)、范孟津著丞(武昌)、楊先元慎齋(應山)、趙丙中云澤(云夢)、熊廷瑞價卿(云夢)、左樹玉森唐(應山),凡十三人。(《云鶴四錄》)

    光緒二十一年二月朔日 諸生來見者,武昌朱楙春墀笙、黃岡高維岳嵩生、安陸卓奎元次婁、漢陽王傳綿魯儒、江夏胡大崇天階、江夏權量謹堂、黃岡張鳴珂錫疇、咸寧周家藩作侯、鐘祥劉先覺惟天、武昌范孟津著丞、黃岡嚴用深耀孫、黃岡周紱藻星階、江夏袁德輿幼賢。晨見漢陽蔡存芳香圃,年十五,孤寒可念,言動安詳,思有以振拔之。(第24冊《馴復記》)

    以上所列為日記所記較為集中的來訪,其他散見者還有不少。若以光緒十六年九月至光緒二十一年十二月為區間進行系統排查,同時去除《經心書院續集》所有者,則又可以得到下面這樣一份名單:陳滌生、周澤生、舒鎮龍、彭季曾、李浩如、張瑞五、陳少渠、杜武丞、屈子厚、張止澗、陳玠(介石)、陳祝方、張云舟、董敬亭、余廷弼、葉聯芳、陳問盛、陸炯照、張凌漢、余培麟、葛秀華、熊文瑞、杜光佑、熊廷準(壽九)、楊存澤、吳敬孚、劉光炎、柯廷儲、張慶元、程鴻藻、李學德、陳問卿、左樹玉(森唐)、左樹瑛、汪永豐、趙垚、趙儼葳、楊明福(錫堂)、李家蔭、席樹森、汪炳麟、汪炳宸、汪炳元、黃光焯、邱岳、馮廷極(中默)、嚴寅亮、葉開甲、洪訓、朱兆春(皮思)、卓奎元、程思普、趙桂丹、陳世昌、陳荻舫、歐陽湘浦、周試笙、錢季薌、晉國年、張季煜、殷雯(東屏)、王兆鳳(儀九)、王殷益、陳向咸(池方)、張思叡(仲秀)、嚴用鋆(理臣),張□、黃蘋蓮(虛舟)、吳錫麟(嵩甫)、金承鈺(寶珊)、魯桑周(文明)、張承鋆(子衡)、游家帡(臞柏)、楊先元(慎齋)、趙丙中(云澤)、熊廷瑞(價卿)、丁坦衢、喻義(華甫)、李紹白(鳳秀)、賀世珩(勛丞)、張宏獻(采丞)、陳式金(礪生)、革鳳翔(春山)、熊久瑞(傳齋)、賀鑾(柳門)、呂用賓(仲琛)、高維岳(嵩生)、王傳綿(魯儒)、胡大崇(天階)、張鳴珂(錫疇)、劉先覺(惟天)、嚴用深(耀孫)、周紱藻(星階)、袁德輿(幼賢)、蔡存芳(香圃)、吳芳藻(聘三)、陳應昌(子文)、揭文詒(稚韓)、童立暹(逸暄)、高建墀(丹園)、許南屏(鐘華)、尹福昌、方家炘(小山)、張炳奎(煥霆)、熊蔭文(博齋)、徐蔭松(鶴巢)、黃耀奎(蘚亭)、姚祖培(繩武)、黃兆蘭(秀生)、楊體藻(漢丞)、李調陽(燮堂)、陳恩潞(文叔)、龍瑞驤(季驄)、陳元珪(特齋)、聞轂(筱輿)、梅□曾(勉齋)、劉作璧(榴生)、張鳳扆(真吾)、姚名俊(荷舫)、周兆奎(畣山)、王楨(子中)、夏良林(樸卿)、程景勛(竹湄),凡123人。如此,譚獻經心書院受業弟子可考者已有186人。

    在這可考的百余位受業弟子中,后來成功晉升舉人、進士者,有甘鵬云、朱楙春、夏先鼎、周之楨、覃壽彭、陳曾壽、水祖培、陳倫、王廷梓、雷以成、黃廷燮、張琴、汪寶增等,其中甘鵬云、周之楨、陳曾壽、陳宧等更是以學術、文學或事功而聞名后世。至于譚獻與眾受業弟子的交往,以在稿本《復堂日記》中出現的頻率而論,當數甘鵬云為最高,自光緒十六年至二十三年,“月樵”二字凡63見。其他頻率較高者,如王廷梓,亦僅11見。王廷梓,字丹崖,湖北云夢人。譚獻光緒二十一年七月初十日日記云:“云夢王丹崖來,名廷梓,去年舉于鄉,榜前三月丁父憂,未會試。”(第24冊《馴復記》)又光緒十九年三月廿三日日記云:“薄暮,張凌漢梁臣同王廷梓丹崖來談,丹崖以浙中新刻《學海堂經解》依經分訂本見示,殊粗觕。”(第20冊《云鶴四錄》)日記所載具有實際意義的來往僅此兩見,其他則多為群體性的拜訪。

    三、譚獻與甘鵬云

    甘鵬云(1862—1940),字翼父,號藥樵(一作月樵)、耐翁,晚號息園居士,湖北潛江人。光緒二十八年舉人,二十九年進士。歷官工部主事、度支部主事、吉林國稅廳籌備處長等。著有《潛廬類稿》十三卷《續稿》十二卷、《潛廬詩錄》六卷《息園晚歲詩》三卷、《潛廬隨筆》十二卷、《崇雅堂書錄》十五卷等。其人以光緒十四年(1888)四月至武昌,鄉試落第后即寓居經心書院,當時書院山長為左紹佐。光緒十六年九月朔日,為二人的第一次會面。當天日記云:“客來為胡硯樵、朱小云、張小華、胡書樵、陶晉如、徐子彝、朱明甫、謝拾青、甘月樵、沔陽周樹鍇西銘、劉德卿。”(第54冊《云鶴紀游續錄》)此后的數月以至數年間,甘氏來訪談藝的記錄開始屢屢見諸日記。或是由于人物身份地位及日記記錄的不對等,在《復堂日記》中并沒有關于談藝內容的詳細記載,但卻可以在甘鵬云的相關著述中找到痕跡。

    現存《潛廬詩錄》卷二有《追憶詩五十首》,第十八首云:“愛讀人間未見書,欲尋軌轍總模糊。江城問業譚夫子,賜我南針得徑途。”又小注云:“壬辰春,從譚復堂先生游,問讀書法。先生曰:‘讀書須先有入手處,最忌泛覽。文章、經學,均要從小學入手。’予自此專治《說文》,偶有所得,手自札記,頗覺有得力處。”此是為談讀書次第與入門軌轍,壬辰為光緒十八年。所撰《陳東塾先生傳》亦云:“曩侍坐譚復堂師,師曰:‘東塾之學,通漢宋之郵、學術倚伏之理,至今日必有此家數矣。’予從事東塾之學始此。”此是為論當世學術,指明學術源流。故光緒十九年十一月日記云:“謁譚復堂師,于學術源流、文章途徑、立身本末,談論終日,娓娓不倦。老輩誘掖后進,懇摯如此。鵬云自庚寅秋從游鄂渚,辱承訓迪,始稍識問學涂轍。”同時,或許是受到譚獻影響,甘鵬云于金石碑版亦極為酷好。這一點在《復堂日記》中體現得最為明顯:

    光緒十六年九月初十日 甘月樵昨以宜昌新出《黃牛廟碑》拓本見示,分書十一行,行廿一字。諸葛武侯辭首云:“蒙劉氏顧草廬,勢不可卻”,又云:“相拉總師”,詞旨凡猥,必出偽造。中有“亂石排空,驚濤拍岸”,語出東坡“《酹江月》”詞。(第54冊《云鶴紀游續錄》)

    光緒十九年四月朔日 月樵以碑拓數十事見示,間有予所未得,皆近拓也。(第20冊《云鶴續錄》)

    二日 昨月樵留所得近時碑拓,予夙所未見者:《魏武平年李琮墓志》《大和年韓懿宗墓志》《隋大業年吳璣墓志》《唐八都神壇錄》《長安廣平張黑力等造真容象碑》。(《云鶴續錄》)

    六月廿五日 審定月樵所藏金石磚拓百余份,鈐小印,作札還之。(第21冊《燕支小錄》)

    光緒二十一年三月望日 甘月樵來,前以北朝碑帖屬其審定,云王氏《萃編》、孫氏《訪碑錄》皆未著錄,考之,為《宇文泰碑》。(第24冊《馴復記》)

    譚獻雖非專門的金石學者,但平生與魏錫曾、趙之謙、蔡鼎、繆荃孫等來往頻繁,所到一地,亦必多方搜訪金石碑版。 至武昌后,其主要的金石交往對象即為甘鵬云,其活動內容包括稀見碑拓的互通有無、審定辨偽及編目題跋等。今甘氏現存著述中有《崇雅堂碑錄》五卷補四卷,著錄歷代金石碑版四千余通。早年師生間的這種切磋琢磨,應該起到了引領的作用。

    甘鵬云對譚獻的師從與效法,還體現在具體的著述方式上,如所撰《潛廬隨筆》即是很好的例證。《潛廬隨筆》凡十三卷,含《菱湖日記》八卷,《北游日記》《南旋日記》《沙頭答問》《豫游紀行》《雞林瑣記》各一卷。其書名雖稱日記,但并非嚴格按照“排日記事”的模式,而是有意識的節選、要刪,以日記為著述。這一點與刊本《復堂日記》可謂如出一轍。其光緒十六年(1890)自述有云:“文正寫日記,蓋仿倭文端之例,云為日記則兼仿臧拜經、譚復堂師之例,群經微言大義有所窺則記之,近儒議論有所辨證亦記之,讀子史百家亦然。凡書中精嚴要語可用以考古、可用以經世、可用以治身者,則節鈔之,以當要刪。”可見完全是出于有意識的模仿。后來盧弼在為此書撰序時亦云:“其體裁略仿譚半廠例,于焦氏《筆乘》、胡氏《筆叢》、顧氏《日知錄》、王氏《蛾術編》為近,第未區分門類耳。”當然,甘氏對譚獻的遵從和師法,并非止步于此。以見存文獻而論,至少還有謄錄批點、校語一種。在一門知識或學問的早期習得過程中,謄抄、過錄批點是最為常見的方便法門。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桐城派的秘本系統及其內部流通。而在譚獻師友圈中,也存在類似的一部書,即譚評《駢體文鈔》。

    迻錄譚師評校本《駢體文鈔》卒業。師治是書特勤,初評于閩中,再評于金陵鎖院,三評于全椒官舍,丹黃點勘,屢更寒暑,致為精密。同時楊大令佩瑗亦有校本,羅陳諸書校記、異同甚備,亦善本也。師既寫定兩次評點(閩本已失),復假楊本傳錄然否異同,可用互勘,亦足寶貴矣。同學高子仿琴、趙子伯威、郭子仲侯均迻錄一通。云以人事牽率,匆匆未果。今歲二月,負篋武昌,頗思假鈔,而師已束裝返武林矣。逡巡至八月始借伯威傳錄之本,依次迻寫。始事仲秋上旬,匝月卒業。是月也,潛城大水,室廬蕩然,意頗郁郁,惟藉丹鉛點勘,稍抒牢愁。雖身上落虱,盎米頻空,不恤也。嗟乎!余羈滯武昌殆將十年,天假之緣,使余多讀異書,多得師友,不可謂非幸矣。聊書本末,用識因緣。

    甘氏校閱此書在光緒二十二年八月,當時譚獻已辭歸武林。但據材料可知,前此迻錄是本者已有高駿烈(仿琴)、趙儼葳(伯威)、郭拱辰(仲侯)等三人,而其中郭拱辰可確知為經心書院弟子。其實,在受業生徒中,除郭拱辰、甘鵬云外,周之楨(貞亮)亦曾錄有一本。則所知傳鈔本已有五部。至于傳鈔的后續影響,則直接體現在文學觀念上。甘鵬云《續追憶詩六十首》第十九云:“文章盛業經天下,無物之言吁足羞。可笑世人談派別,強分駢散劃鴻溝。”李兆洛編選《駢體文鈔》意圖即在于以推尊駢體為手段,最終打通駢散,破除駢散兩分的固有觀念。譚獻平生三評此書,其所追求的也是消彌畛域,以達到駢散不分。一如其日記所言,于文章之事,“先以不分駢散為粗跡、為回瀾。”而甘氏詩中對世人強分駢散的嗤笑,可以說是很好地繼承了譚獻的文章理念。其《續追憶詩六十首》第二十又云:“文章鉅子汪容甫,史學大師章會稽。并世兩雄吾所愛,雙峰高蹴萬山低。”眾所周知,汪中、章學誠為譚獻平生謹守不移的人物,其《師儒表》甚至將二人直接列入“絕學”,地位在顧炎武、王念孫等名家通儒之上。甘鵬云直接將二人列為“并世兩雄”,應當也是受了譚獻的影響。至光緒二十三年四月,甘氏又謄錄了譚校《定庵文集》。《潛廬隨筆》卷五云:“《定庵文集》三卷《續集》四卷,為同治七年曹籀序、吳煦刻,《文續錄》一卷、《詩錄》三卷、《詞錄》五卷為同治八年吳煦刻。字句脫落不可讀,借得鄭贊侯先生本,據補十數字。嗣復據譚復堂師審定本詳校,是正凡數十字。師本點識極精,于讀者甚有益,因依錄之,匝月而畢。讀之終卷,乃毫發無遺憾也。”而龔自珍也是譚獻長期師法且列入“絕學”的人物。凡此,均可看出譚獻在甘鵬云生平學術選擇與觀念形塑上所發揮的作用。

    余 論

    光緒二十一年十二月,譚獻辭去經心書院講席。二十二年開始供職于湖北官書局,在此后的一段時間里,譚獻為陳楙三代撰《經心書院續集跋》,又精心校閱了《經心書院續集》紅樣,并于光緒二十三年二月最終交付梓人。至此,經心講席的事務方才告一段落,但譚獻的書院活動卻并未就此結束。光緒二十五年(1899)六月朔日,寧波知府復以寧波辨志精舍辭章講席來聘,主要負責四季辭章課題的命制以及課藝的評定,每季修金四十元。此后又增加了孝廉堂小課題的命制與評閱工作。光緒二十六年九月二十六日,又接杭州詁經精舍聘書,日記云:“詁經精舍監院曹樹培筱槎送劉撫部延予辛丑年掌教精舍聘書來,相見談。回憶亂后重建精舍,予監院數載。前塵如夢景,老餐苜蓿,惘惘如何!”(第29冊《庚子秋閏》)譚獻初任詁經精舍監院,在同治四年(1865)九月,當時精舍山長為顏宗儀。至同治六年十一月辭去,前后凡兩年有余。光緒十四年(1888),譚獻本有充任精舍山長的機會,但以其非翰林出身而被黜,事見袁昶日記。今以老邁之年而得此任,心情何等復雜,可想而知。在此后的半年多時間里,譚獻共出題四次,分別為精舍開課題、三月課題、夏季課題、五月并行六月課題。光緒二十七年六月二十八日《申報》(第100171號)有《之江秋浪》一則云:“詁經精舍山長譚仲修太守于本月某日仙逝,所有五月望課卷,尚未評定甲乙;聞由紫陽山長王同伯比部代為校閱,至接主是席者,現尚未經聘定也。”伴隨譚獻的永逝,與其人相關的書院活動也就此落下帷幕。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稿本《復堂日記》整理與譚獻文學研究”(20CZW033)。]

    (作者簡介:吳欽根(1988—),男,江西萬載人,湖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清代文學與文獻研究。)

    97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户外勾搭野战| 国产免费阿v精品视频网址| 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无码a∨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 精品九九人人做人人爱|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大尺度尺度视频| 久久ww精品w免费人成| 久久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免费|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国产麻豆剧果冻传媒免精品费网站 | 久久国产精品二区99|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第2页|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91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五月天| 久久在精品线影院精品国产 | 色欲AV永久无码精品无码| 69精品久久久久| 99re66热这里只有精品17| 久久99热精品这里久久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99久久精品影院老鸭窝|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盗摄| 精品久久久久久99人妻| heyzo亚洲精品日韩| 伊人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伦理一二三区伦理|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综合网| 1313午夜精品理论片|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 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 一本之道av不卡精品|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青青草原|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