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歷史與文學中的格但斯克: 小故鄉,“一個不斷產生新發現的地方”
    來源:文藝報 | 李怡楠  2023年09月05日07:59
    關鍵詞:世界文學地圖

    “您知道格但斯克嗎?還有格但斯克北部的奧利瓦區?那是個美麗的地方。陽光照耀著白色的沙灘,空氣中彌漫著海鹽的味道,海邊生長著松林,而街區中心的公園里矗立著雄偉的哥特式教堂。站在長滿山毛櫸的山丘上,可以俯瞰整個格但斯克海灣。”波蘭著名當代作家斯特凡·赫文在小說《歡樂谷》中這樣講述格但斯克,一個位于波羅的海東南部海濱,在君特·格拉斯筆下被稱為但澤的城市。

    格但斯克的前世與今生

    格但斯克是一個被千余年歷史反復塑造的特殊城市,它的城市身份受到了波蘭、德國等多種文化的影響。早在公元7世紀,這里就形成了一個漁村。然而有關格但斯克的記錄第一次出現在999年用拉丁文寫成的《圣沃伊切赫生平》中。這份文件記錄了波蘭主教沃伊切赫997年春天訪問該地區的情況,999年也因此被認為是格但斯克作為城鎮歷史的開端。據詞源學家的考證,“格但斯克”有維斯瓦河(波蘭最長的河流,又被稱為波蘭的母親河)入海口之意,是一個典型的斯拉夫語詞匯,這有力地證明了格但斯克作為波蘭城市的起源。

    韋比茨基廣場上的格拉斯和奧斯卡·馬策拉特

    公元10—13世紀,格但斯克先后隸屬于波蘭王國、波莫瑞公國。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從漢薩同盟時代以來始終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重要的航運與貿易中心,16世紀起更是波蘭—立陶宛聯邦最龐大、富庶的城市。由于它控制了維斯瓦河的入海口,是波蘭最理想的出海口,同時也是聯結東普魯士地區和德國大部分領土的咽喉要地,因此波、德兩國均將該市視為自己的生命線,這里也就成了德意志和波蘭兩大民族的“兵家必爭之地”。自1308年條頓騎士團征服格但斯克始,600余年間這座城市在歐洲政治、軍事與外交史上,一直屬于最受人關注的焦點之一,其歸屬也一直在波蘭、普魯士(后為德意志帝國、納粹德國)之間不斷轉換。1807—1814年、1920—1939年,這里兩度成為但澤自由市,先后受到法蘭西第一帝國和國際聯盟的保護。1939年,德國閃擊位于格但斯克東北部的西盤半島,二戰由此爆發。戰爭初期,格但斯克成為波蘭地下抵抗運動的重要中心。納粹占領格但斯克期間,在大皮亞希尼察村莊附近殺害了大量波蘭知識分子和活動家。

    二戰結束后,美英蘇簽訂的雅爾塔協定重新劃分歐洲各國版圖,格但斯克得以重歸波蘭。在波蘭共產黨的領導下,格但斯克被定位為波蘭人民共和國的主要航運和工業中心,發展了它的港口和3個主要造船廠。

    如今的格但斯克是波莫瑞省首府,波蘭北部重要的文化、科技、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還是波羅的海第二大貿易港口,波蘭的海洋經濟重鎮。這是一座始終洋溢著自由和勇敢精神的大都市,城市守護神是羅馬神話中的海神尼普頓。格但斯克有一個拉丁語的座右銘Nec Temere, Nec Timide,即“既不隨意也不膽怯”,最能體現這座曾經的漢薩城市超越時空的性格——勇敢且謹慎。

    君特·格拉斯筆下的自由城市

    格但斯克市中心有一個叫做弗熱什奇的街區,那里綠樹成蔭,餐館林立,遍布著音樂廳、藝術館、電影院、咖啡館、酒吧和購物中心。建于1927年的新猶太教堂和擁有百余年歷史的新哥特風格的格但斯克禮堂奪人眼球。那里還是波蘭頂尖技術大學——格但斯克理工大學的所在地,該校的前身是波蘭皇家高等技術學校,建于1904年的古老校舍令游人流連忘返。

    “迷人”“大膽”“驕傲”是人們賦予這個地區的關鍵詞。這里記錄著格但斯克戰前的歷史,又充滿了時代對未來的希冀。這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地方,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君特·格拉斯的“但澤三部曲”便寫盡了這里的歷史與社會風貌。

    格但斯克街景

    弗熱什奇擁有數百年的悠久歷史。過去這里生長著很多石楠花,這種花的波蘭語發音為“弗熱薩”,此地也因此得名。條頓騎士團統治時期在這里建立了農莊。19世紀,弗熱什奇成為休閑勝地,附近的富庶市民在這里修建了自己的莊園。1837年,歐洲最早的城市公園之一雅希科瓦谷公園在這里建立。

    1927年10月16日,君特·格拉斯出生在當時為但澤自由市的弗熱什奇街區。他的父親是一名德國商人,母親是這里的少數民族卡舒比人。格拉斯在萊萊維拉大街13號的一座石質樓房里長大,并在這里的學校度過了青少年時代。愛好戲劇和讀書的母親使格拉斯從小就受到較多的文學藝術熏陶。他參加過希特勒少年團和青年團,未及中學畢業又被卷進戰爭并負傷,1960年在柏林定居。1956年,格拉斯以詩歌創作初登文壇,然而為他帶來世界聲譽的則是“但澤三部曲”,其中尤以《鐵皮鼓》最佳。三部曲中的每部小說各有不同,但通過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20世紀30、40年代的格但斯克聯系在一起。在格拉斯的筆下,那里是德國文化和波蘭文化的交匯之地,亦是數百年來生活在那里的波蘭人和德國人的精神家園。

    《鐵皮鼓》的講述者是出生于德國市民階層的男孩奧斯卡·馬策拉特。奧斯卡在幾歲時突然停止生長,這令他可以更仔細地觀察在納粹主義毒害下日漸變異的德國社會。和小說主人公一樣,格拉斯所書寫的但澤市的社會失去了正常的比例,小說中的世界變得怪誕而不真實,造就了這部作品的悲劇性和喜劇性。《貓和鼠》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格但斯克一群中學生的故事,他們的青春和成長伴隨著戰爭的爆發。《狗年月》是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分,分為三個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故事,其中第二個故事也描寫了1930年代的格但斯克。三部小說的基調和風格各有不同:《鐵皮鼓》是一部怪誕的魔幻現實主義小說,《貓和鼠》是一個以動蕩時代為背景的成長故事,而《狗年月》是為幾個主人公書寫的復調故事,反映了戰前波羅的海沿岸人民的集體命運。然而,在每一本書中,我們都能找到君特·格拉斯自小便十分熟悉的但澤,特別是他出生時所在的弗熱什奇區。格拉斯對這座城市的描述細致入微,包括港口、海灣、海灘,以及格但斯克地區特有的卡舒比民族生活風貌。波蘭諾獎詩人切斯瓦夫·米沃什曾稱贊君特·格拉斯通過作品講出了一個有關德國的真相。同時,格拉斯的如椽之筆也寫下了有關格但斯克的真相:那是一座各個民族、多種教派交融的城市。

    格拉斯啟迪人們智慧地看待歷史,特別是一直充滿偏見的德—波關系史。為此,他一直在不懈地努力。1992年,君特·格拉斯創建了一個以波蘭裔德國平面藝術家丹尼爾·霍多維茨基命名的基金會,旨在加強德國和波蘭藝術家之間的合作。1993年起,他組織舉辦“丹尼爾·霍多維茨基杯波蘭繪畫和平面設計比賽”。1993年,格但斯克大學因其在文學創作上的卓越成就和對波—德合作所做出的積極努力授予君特·格拉斯榮譽博士學位。同年,他還獲得了格但斯克榮譽市民稱號。

    今天,當我們漫步在弗熱什奇街區的韋比茨基廣場,定會被一個雕塑吸引目光。那是一張青銅椅子,格拉斯和奧斯卡·馬策拉特的雕像就坐在上面。格拉斯拿著從不離手的煙斗,腿上放著一本書,書上爬著作品中提到的蝸牛和蟾蜍;而奧斯卡,則抱著與他形影不離的鐵皮鼓。

    斯特凡·赫文的“小故鄉”

    波蘭文學傳統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小故鄉”文學。這一主題文學由波蘭文學家及社會學家提出,即作品中反映出的作家與其出生地或居住地歷史、傳統的聯系。“小故鄉”文學中,故事發生地往往是一片看似普通、充滿神秘和童年美好回憶,卻再也無法回去的地方。與君特·格拉斯一樣,不少出生在格但斯克的波蘭作家將這里視為自己的“小故鄉”。斯特凡·赫文就是其中的一位。

    斯特凡·赫文生于1949年,屬于二戰結束后第一代生于已經歸屬波蘭的格但斯克的作家,是享譽波蘭文壇的小說家、散文家、文學批評家。格但斯克是赫文個性品格和作家身份形成的地方,也是他所生活的世界的中心。他在這里成長,在格但斯克大學完成學業并獲得博士學位,繼而在該校任教。他試圖透過格但斯克捕捉當今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這座城市的建筑、歷史和氛圍亦使他逐漸形成了世界觀、價值觀以及獨立的審美意識。

    斯特凡·赫文在作品中坦陳德國文化對格但斯克城市的塑造和影響。在他的筆下,格但斯克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代都是不同文化交融、聯系和相互依存的經典范式。這里有德國、波蘭等不同樣式的文化,還有新教和天主教等不同的教派。幾個世紀以來,它一直是多條重要商路的交匯之地,更是波、德兩國文化、民族和歷史空間的碰撞之地。在這座城市里,人類歷史、文明和民族、文化縱橫交錯。

    斯特凡·赫文的處女作、半自傳體小說《一個笑話的簡要史》以一種充滿童真的方式提出了對世界的懷疑。故事發生在二戰后的格但斯克,作家通過一個孩童般的提問質疑新政府建立秩序和實施控制的基本工具。書中,赫文將自己的童年描述為一個發現連續的時間層次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事實上重構了格但斯克的歷史與現狀。在這部作品中,格但斯克以亦虛亦幻的方式出現。作家不在意是否呈現格但斯克的整體樣貌,而是著力書寫那些他熟知的地方——弗熱什奇、老城區以及奧利瓦區。格但斯克的城市形象就在這樣的一副拼圖之中漸次得以呈現。

    根據地理詩學理論,人與空間的關系是一種雙向關系:人塑造了空間,空間對人產生影響,幫助人定義自我身份,給予其與空間的聯結感。文學作品喚醒并“保存”了一地一人的歷史記憶及由此留下的藝術畫面。以赫文作品為代表的“小故鄉”文學,正是對這種歷史記憶的反思,是與歷史物質遺產的對話。它將焦點轉移到小人物的故事和他們共同的體驗——二戰后東部邊疆的波蘭人被迫離開家園前往格但斯克,而住在那里的德國人同樣不得不告別他們的但澤。

    俯瞰奧利瓦區

    俯瞰奧利瓦區

    赫文的作品常常提到格但斯克的奧利瓦區。作家在那里生活了7年,他筆下的諸多故事都發生在那里。“奧利瓦”這個名字來源于拉丁語的“橄欖樹”,波蘭人認為這是《圣經》里的一個意象,這里在歷史上是西多會修道院的所在地,故由此得名。奧利瓦是格但斯克十分著名的游覽、休閑勝地,這里的奧利瓦大教堂始建于12世紀,紅磚砌成的哥特式建筑和教堂內部洛可可風格的裝飾交相輝映。古老教堂的旁邊坐落著修士莊園,四周公園環繞,莊園里現設格但斯克國立博物館當代藝術廳。公園另一側是古老的修士谷倉,現在是國立博物館民俗藝術廳的所在地。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位于老市場的門樓,又被稱為“瘟疫之屋”。這與1709年瘟疫肆虐這座城市時的故事有關。這座門樓起初是修道院長的府邸,也是奧利瓦修道院的正門。瘟疫橫行之際,僧侶們將修道院鎖起來以避瘟疫,但又不想放棄對當地人們的布道。于是一名僧侶住進了門樓,與當地居民見面交流,履行職責。當這名修士被傳染瘟疫死后,另一位取而代之,如此往復,共有10名修道士死在了門樓里。從此,修道院門樓便被稱為瘟疫之屋。

    當代波蘭女作家的鐘愛之地

    在格但斯克的普舍莫熱區和新港區,共坐落著八幢被稱為“法洛維茨”的住宅樓。或者,這里更適合被稱為巨型社區。“法洛維茨”在波蘭語中意為“波浪形的物體”,因此這些建筑亦被稱為“波浪大樓”。

    “波浪大樓”的名字來源于樓體特有的波浪形外觀。大樓里家家戶戶都有陽臺,按著波蘭人的生活習慣在夏季擺放鮮花,形成此起彼伏、五彩斑斕的花浪,一眼望去,蔚為壯觀。所有均為東西走向,與海岸線成垂直,以便保護樓體免受強烈的海風的侵襲。

    “波浪大樓”

    “波浪大樓”建于20世紀60、70年代。最初建造這些大樓是為了解決當地民眾的住房問題。在那個年代,不僅僅是波蘭,包括意大利、奧地利等國也建造有這樣的住宅樓。最大的一座“波浪大樓”矗立在“海岸保衛者大街”上,建于1970—1973年,總長860米,沿著一座大樓建有三個公交站點,以便居民往返。每天有四個郵差為整座大樓服務。大樓共有11層,高32米,寬13米,分成四個部分,每部分由四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里有120套住房,住著將近6000人,整座大樓里的居民總數和波蘭一個小型城市的人口數不相上下。

    前文提到的斯特凡·赫文在小說《費貝林小姐》中塑造了他想象中的波浪大樓。赫文將現實中的“波浪大樓”移到了“草坪大街”,那里有全城最多的別墅,而波浪大樓高聳于眾多別墅之上,是一座“比所有房屋都高”的房子。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相親相愛,空氣中彌漫著煮白菜的味道。“波浪大樓”承載了幾代波蘭人的歷史記憶。波蘭人民共和國時期,大樓的周圍設有商店、銀行、醫院、托兒所、幼兒園和學校,住在那里的人民無需穿城通勤便可解決日常生活的種種需求。那里的片片綠地與兒童游樂場、小型文化宮、露天劇場、游泳池、操場、自行車道相映成趣,不僅是孩子們的天堂,也是忙碌的勞動者們的休憩之所。樓里的每一層都有一條長長的走廊,串聯著許多房間,有些類似于“筒子樓”。長長的走廊則成為人們聚在一起聊天的最佳場所。新年夜,大家更是手持香檳酒,互致祝福。

    “波浪大樓”因其獨特的歷史和文化氣蘊,成為眾多作家、導演、音樂家的創作靈感來源,近年來尤其受到當代波蘭女作家的青睞。文壇新秀薩爾恰·哈瓦斯在她的處女作《給阿姆法的烤肉》中將波浪大樓設置為故事的發生地,這座大樓同時也是小說的主角。波浪大樓里住著形形色色的人們,這里就像一個小宇宙,一個按照自身規律運行的獨立的世界。這部作品為作家贏得了格丁尼亞文學獎。作家坦言:“有一段時間,我在‘波浪大樓’租了一套只有十七平方米的單間公寓。我在那里住得很開心。我有一個陽臺,在那里可以看到天空和城市的景色。從看到波浪大樓的第一眼,我就著迷于它的規模、它的廣闊,以及隱藏在它內部的螞蟻般的生活。波浪大樓很美。我有一種奇特的審美,美麗的事物總是以一種難以言說的方式引起我的興趣。夕陽下的波浪大樓,它泛起橙色的那一面,是我見過的最大的、最難以言說的美麗事物。”

    莫妮卡·米萊夫斯卡的作品《混凝土制成的風箏》是將文學書寫與“波浪大樓”完美結合的典范。小說的主人公是波浪大樓的創造者,一位設計建造大樓的工程師。他“彎曲了空間與時間”,帶領讀者沿著大樓里迷宮般的蜿蜒小路踏上了穿越時空的旅程。有趣的是,文學作品的章節設計暗合了“波浪大樓”的建筑結構。小說由四章組成,每章包含四節,恰如大樓里的四個部分、四個單元,在內容上又對應了波蘭最近四十年的歷史。作者借用小說中另一個人物——工程師的同事的話,將波浪大樓稱為“混凝土中的詩”“被遺棄在草叢中的雕塑”“沒有直角的房子”“一條蜿蜒的蛇”。

    波浪大樓也曾作為故事背景出現在其他女作家的作品之中,如卡塔熱娜·邦達的《吞噬者》、馬烏戈扎塔·奧利維亞·索布恰克的《紅色》以及阿格涅斯卡·普魯斯卡的偵探小說等。

    這些建筑如今在波蘭煥發了新的活力,以自己獨有的方式進入了波蘭文化之中,成為格但斯克的城市標志之一。格但斯克大學藝術史專家雅采克·弗雷德里希曾回憶起自己在“波浪大樓”里度過的童年:“雖然那里很大,但是我們和四、五個家庭保持了非常友好、溫暖的鄰里關系,這種感情在充斥著鋼筋混凝土的今天顯得尤為珍貴。”

    從君特·格拉斯到斯特凡·赫文,從薩爾恰·哈瓦斯到莫妮卡·米萊夫斯卡,這些作家所呈現的格但斯克形象雖然不同,但都是作家通過個體化的記憶和思考喚起人們對格但斯克的想象——一個重要的貿易港口,一個擁有厚重歷史、多樣性文化和諸多少數民族的城市。波蘭著名文學批評家耶日·雅贊布斯基說,“作為‘小故鄉’空間的格但斯克在作家筆下被呈現為一種重寫本,讀者可以抽絲剝繭,一層層地從中挖掘出新的意義。這個空間既有現在的模樣,也有作品主人公所描繪出的屬于作家童年時代的形象,它最底部的某個地方隱藏著被禁止的傳統和神話,包括對格但斯克的房屋、街道、日常用品、舊報紙、書籍、帶有外語名稱的城市地圖的書寫。這個空間是一個不斷產生新發現的地方,盡管它有一個用鑰匙亦無法打開的神秘地帶。”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波蘭語教研室主任,波蘭語文學翻譯家)

    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2022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不卡|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网站| 亚洲婷婷第一狠人综合精品| 国内精品免费视频精选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二区| 中文字幕精品三区无码亚洲|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美女| 国产在热线精品视频国产一二|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不卡| 51视频精品全部免费最新|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精品无码黑人又粗又大又长| 国产香蕉九九久久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爱啪在线线免费观看|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牛牛四川| 久久777国产线看观看精品|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成人满18免费网站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浪潮| 91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免费观看久久精品| 欧洲精品99毛片免费高清观看| 久久精品国1国二国三在| 国产精品香港三级国产AV| 国内大量偷窥精品视频| 久久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蜜桃| 精品无码黑人又粗又大又长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久久国产精品鲁丝片|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日本 |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