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松姚海軍等暢談世界科幻名家:科幻小說是抱負很大的文學類型
日本科幻作家小松左京(1931年-2011年)的科幻作品具有極強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目前,日本已出版了小松左京作品全集50卷。1973年,他的代表作《日本沉沒》出版,隨即暢銷500萬冊,躋身全日本圖書銷售榜,并罕見地榮獲“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與“日本科幻星云賞”,轟動一時。2005年11月,《日本沉沒》的中文版由《科幻世界》譯介出版,并入選世界科幻大師叢書系列。2023年是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出版50周年,《科幻世界》策劃推出了“世界科幻大師傳記”系列新書——《SF魂:小松左京自傳》,揭秘這位日本科幻大師的半生傳奇。
8月27日,“《日本沉沒》50周年:小松左京和他的《SF魂》”研討活動暨《SF魂:小松左京自傳》新書分享會,在方所成都店舉辦。著名科幻作家韓松,日本科幻文學譯者、中國翻譯協會會員丁丁蟲,科幻世界雜志社副總編姚海軍三位科幻領域的資深嘉賓,圍繞這位日本科幻大師的傳奇人生經歷,以及其充滿前瞻性的作品,展開了一番交流。
《三體》曾受其啟發
劉慈欣推崇小松左京作品
《SF魂:小松左京自傳》是小松左京本人晚年撰寫的一部自傳性質的作品。SF是科幻的英文首字母縮寫。在書中,小松以幽默而親切的口吻講述了自己如何邂逅科幻、走上科幻作家之路,向讀者展現了自己與科幻密不可分、充滿戲劇性的一生,讓讀者得以從獨特的視角去審視一個科幻巨星其人其作。書中還穿插了許多小松左京對科幻、對宇宙、對文明的思考及見解,將其思想的深度展露無遺。
在本場分享會上,三位嘉賓回憶起之前一起前往日本參與世界科幻大會時,與小松左京見面交流時的經歷,還分別分享了最喜歡的小松左京作品。
韓松很認同小松左京在《SF魂:小松左京自傳》中提到的“SF具有(別的文學形式不具備的)巨大的可能性”。他說,科幻作品具有某種“時代性”,是和當下生活聯系最緊密的文學形式之一。科幻還是一種反思的文學,可以被當成一種思想方法,用來追索和思考人類的存在意義和有限性,可以思考“宇宙的盡頭”“人為何來”等終極議題。“從這個角度來說,科幻是抱負很大的文學類型。”在韓松看來,小松左京的科幻讓人深深意識到科學的魅力,“科學帶來的驚奇、美麗,用藝術的方式表達出來。”他還透露,劉慈欣對小松左京的科幻作品非常推崇,并曾多次表示自己在寫作《三體》時就受到《日本沉沒》的啟發。
小松對宇宙對未來的思考
是人類共同的精神成果
小松左京的科幻小說有著扎實的技術細節和深刻的思想內核。資深科幻文學譯者、中國翻譯協會會員丁丁蟲介紹了小松左京在日本的影響力,“對于日本的那一代人,小松左京可能是他們的時代回憶。小松左京是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幻作家。”丁丁蟲還分享了《再見,朱庇特》與《流浪地球》在挑戰好萊塢技術方面的不少相似之處。
2021年,科幻世界雜志社副總編輯姚海軍,曾與東北師范大學首批資深教授、中國科幻文學研究和譯介的開拓者、日本文學和比較文學理論家孟慶樞,共同倡導成立“小松左京工作坊”。在本場分享會上,姚海軍對《SF魂:小松左京自傳》的譯者孟慶樞教授表示了感謝。他認為,小松左京不僅僅是科幻作家,更極大地延展了科幻的寬度。“小松左京從《給大地以和平》開始,就有一種對人類整體命運的思考,而戰爭賦予了這種思考以陰郁的色調。小松左京對宇宙對未來的思考,是人類共同的精神成果,我們應該更多地去了解它。”
此次活動是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科幻季”系列活動之“與想象力同行——未來大講堂”的其中一場。“科幻季”系列活動旨在以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舉辦為契機,通過邀請國內外知名科幻作家、科幻編輯,圍繞特定主題,從科技科幻發展相關的多種角度,助力青少年豐富想象力并開拓科學視野。
“科幻季”系列活動于7月至10月持續開展,包括“筑夢未來·少年科幻行”“圓夢未來·高校科幻行”“共創未來·與想象力同行”三大主題的系列活動。
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即將來臨之際,該活動通過內涵豐富、主題突出的講座和互動等形式為大會營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濃厚科幻氛圍,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創造力,讓關注大會、熱愛科幻的人們融入其中、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