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強國之路作為今天美術創作的重要內容
高峽平湖(中國畫) 施江城 張 軍 作
1949年以來,新中國的美術創作、美術展覽、美術出版、美術傳播、美術工作等,都是沿著社會發展的步履而前行,有一定之規,卻難以預見。這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上的一個全新的時期,也是離我們最近的一段歷史。因此,不時的總結和審視,將有助于新時代的美術創作與美術發展。
新中國成立之后,建設一個強大的國家就是這個時代的國家方略,它指引著各行各業的人民去辛勤工作,努力勞動,使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帶來的國家振興和國家富強,更讓人民看到了美好未來的希望。如此巨大的社會變化為美術創作提供了無數新的題材內容,而這些新的題材內容作為社會生活的反映,給中國美術創作的整體以深刻影響。所以,70余年來就有無數作品反映和表現了這個時代,成為與這個時代的社會發展相應的歷史畫卷。
新中國70余年來的發展經歷了不同時期,而不同的社會發展時期有著不同的社會發展目標和努力方向,反映在美術創作中,就體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特點。從保家衛國、保衛和平,到恢復生產、組織民生,不同歷史時期的美術創作都展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新中國的時代之“新”。這是歷經戰爭和動亂之后,人民對和平美好生活的期盼。它們反映到美術創作中,從創作的組織、發動到全體畫家的參與,也都是因時而動。可以說,如果沒有幾代美術家的努力,那么,新中國美術創作可能還是停留在延續著過去的“為藝術而藝術”的發展道路上。
面對新中國的時代變化和新中國的時代要求,美術創作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畫家的思想改造——為藝術而藝術的思想退隱其次,為社會而藝術、為國家而藝術、為人民而藝術,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因此,在這一時期中,不管是表現革命歷史題材的美術創作,還是反映現實生活多樣化的時代內容,都與過去有著很大的不同。人民的苦難和不堪,變成了人民的幸福和燦爛。這一時期的美術創作有的是開拓性的,是全新的起步;有的是歷史的延續,是在改造中的發展。盡管它們有著各不相同的表現,可相同的是表現出了時代所要求的各個方面的陽光燦爛。在這樣一個時代的發展過程中,美術創作表現的社會生活中的每一點,不僅僅是社會政治,還有社會生活,包括人們的思想變化和精神面貌的變化,都顯現出了與過去的諸多不同。而種種的不同,顯而易見都是和過去的歷史相對應的。
在新中國的美術創作中,從農業、農村到工廠、工礦,從基本建設到國家制造,從戍邊到練兵,每一點或每一方面所顯現出來的,正如梁永泰的版畫《從前沒有人到過的地方》(1954年)、關山月的國畫《新開發的公路》(1954年)、艾中信的油畫《通往烏魯木齊》(1954年)等,表現的都是史上未有的巨大變化和建設成就。還有像表現三門峽水電站(宋文治,1960年)、萬噸水壓機(謝之光,1961年)、南京長江大橋(呂斯百,1971年)、高峽平湖(施江城、張軍,2009年)等,這些具有標志性的新中國的輝煌業績,都極大鼓舞和振奮了人民。這些歷史性的內容記載了這個時期中人民的愿望以及國家的進步,更重要的是展現了人民的精神狀態。如董希文的《春到西藏》(1954年)、關山月的《山村躍進圖》(1958年)、李碩卿的《移山填谷》(1958年)、李煥民的《初踏黃金路》(1961年),它們所表現出的國家和人民的時代精神與面貌,正是這個時期美術創作的特點。
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工業、交通、水利以及基本建設的發展為國家的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基礎。與時代的巨大變化相應的是,工農兵學商、農林牧副漁各方面的內容也同時出現在這個時期的美術創作之中。其內容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既有以大觀大,也有以小觀大;既有符合藝術自身規律的,也有適應時尚社會要求的。而這個時期的藝術語言、形式、風格等也與過去有所不同,所謂的“新”在這個時代的發展中成為一種努力的方向。而作為追求,美術家們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他們努力探索,把那些過去認為不適合入畫的內容也表現得那么生動而又富有時代趣味。
基于全國美展的影響力,不同時期的全國美展所產生的新題材和新創作,不僅通過全國性的美術展覽得到了肯定,也在全社會產生了廣泛影響。這一現時的導引促進了新中國美術創作中反映“強國之路”這一時代主題的美術創作,而這一時代的變化,通過層層傳導、不斷遞進,加之美術家們的不斷努力,不斷累積了新中國美術史上的許多著名作品。這些作品不管是表現《開國大典》(董希文)這樣史詩般的鴻篇巨制,以及直到21世紀的奧運會等重要內容;還是表現像《阿詩瑪》(黃永玉)那樣的輕歌小調等,都是時代步履中的一個又一個與時代相關的重要節點。顯然,這是在新中國新傳統影響下的傳承與發展,同時也表現出了新的教育體制下的具體成果。
當我們今天把70余年來的這些表現強國之路的作品串聯到一起的時候,正如美術史的研究會把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放在一個歷史的脈絡中去考察,就能看到強國之路這一主題所表現出來的新中國美術創作的巨大變化以及重大成果。經歷了一個又一個歷史時期,當回頭來看這些美術創作以及與之關聯的一代又一代著名美術家,看到他們曾經深入基層、上山下鄉,跋山涉水付出辛勞和汗水;看到他們在農村、工廠、部隊等感受新中國的時代變化,把自己的感悟變成創作中精彩的亮點……我們不由得要感慨,是時代造就了一代藝術家,一代藝術家也為這個時代增添了光彩,而這些作品就是他們的辛勞、他們的努力、他們的智慧的凝結。他們用作品成為這個時代的謳歌者,用作品累積了新中國美術史的輝煌。今天,當我們以美術史的眼光來環顧這一歷史的發展過程,人們同樣可以看到,強國之路依然是我們今天美術創作的重要內容。
在時代的發展中,國家的強大并非一蹴而就的,這之中有幾代人的心血和汗水,而美術創作的歷史發展同樣如此。國家的強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新時代的美術創作同樣需要新一代的不斷接續。在21世紀的時代變化中,高科技、數字化的發展引領了社會發展的新的方向,大國制造、人民小康等同樣蘊含了豐富的內容。在這個新時代,人們依然可以看到人與自然的關系,而自然中的災害、自然中的變化,以及所引發的與人相關的社會生活的變遷和帶來的社會問題等,依然應當成為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創作內容。藝術家依然需要關注社會、關注生活,依然需要在現實生活中汲取營養,開掘更多、更豐富的時代主題。我們今天的美術創作仍要像老一輩藝術家那樣,成為時代的謳歌者,也依然需要用自己的藝術去記錄時代生活的變化,并用這些表現時代的輝煌。
顯然,基于延安以來的美術傳統所形成的新中國美術傳統的歷史發展,已為新時代的美術創作立根鑄魂。然而,新的時代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當代美術創作的品質,而這也多多少少地關系著美術創作發展的方向。所以,今天的美術創作在如此深厚的傳統的基礎上,更需要進行歷史性的總結,更需要認真對待這份遺產。從1949年以來所創立的全國美展的傳統,依然在延續著它的發展方向,而我們的美術家,我們的藝術觀念,我們的美術出版、美術傳播、美術教育、美術工作等,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些與過去截然不同,但是,一個反映時代發展的主旋律卻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就是中國特色,這就是中國美術創作的基本要點。
因此,應該如何看待這70余年來的美術創作?時代所累積的這些美術作品,有些已成為這一時期美術創作中的經典之作,它們為今天詮釋新中國美術創作的傳統,提供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的個案。我們只有基于此進行總結,才能夠獲得這一歷史的經驗;只有基于此進行總結,才能更明了未來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