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系》中民間說書的獨特性
中國傳統民間說書,在我國北方以評書、鼓書兩種形式為主,評鼓書之間也互相借鑒,有的書目評鼓書兼而有之。
我國北方地區少數民族部落在文字尚未形成之前,就流行老人們說歷史、講故事的形式。以說唱形式講遺聞、說神話、誦先民業績等民間口頭文學表現形式,孕育了中國說書藝術。追其根,從百姓中來;溯其源,則荒古已萌芽;探其流,古今為之擊掌者數之不盡。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均先有說書,后才由文人寫成章回小說,小說問世后,又被說書藝人采用,經過世代藝人不斷加工、豐富,成為傳統書目。傳統說書眾聲敷陳,重國家、尚民族、愛黎庶、睦友邦、贊善良、講情義、揚美德、懲邪惡,千百年來在傳承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建構社會美德和培育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等方面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已經出版的8卷說唱卷中,均有民間說書入選。內蒙古卷收有評書《劉大人私訪歸化城》;安徽卷收有淮河琴書《王華買父》、淮北大鼓《前后七國》、安徽評書《大紅袍》;遼寧卷共出版4卷,分別收有長篇評書《隋唐演義》、東北大鼓書《薛丁山與樊梨花》《回杯記》、西河大鼓書《潘楊訟》《小將呼延慶》及短篇評書《海瑞辦嚴嵩》《哪吒鬧海》《長坂坡》《鴻門宴》等;山東卷兩卷收有山東琴書《白蛇傳》《羅鞋記》等。這些優秀的傳統書目只是我國傳統說書的零光片羽。
一人一扇一醒木,千古興衰口中訴。評書藝術使人們收獲知識,增長智慧,既講述史實,也刻畫稗官野史和民間傳說中的鮮活人物。老百姓對于歷史知識的了解,多半是通過聽書看戲來完成的。普通百姓寧愿相信說書先生所講的忠奸善惡、人間悲歡、世態炎涼,而不愿探究《史記》《資治通鑒》等各種史料所記載的史實,體現了藝術表現生活從歷史真實到藝術真實的傳播規律。比如百姓所解讀的唐代史,并不是通過《新唐書》《舊唐書》,而是通過《隋唐演義》《響馬傳》這些傳統評書或戲曲來了解的;對宋代歷史的知曉,并不是通過《宋史》,而是通過《楊家將》《岳飛傳》這些傳統表演藝術來完成的。說書作為扎根深、影響廣的說唱藝術,它獨具風采,始終擁有大批觀眾。我國民間說書名家輩出,書目繁多,大部分是幾代人不斷完善的結晶,甚至有的書目經過十幾代評書藝人雕琢和演出實踐,還有的書目是說書家付出了畢生心血而成。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中,民間說書有多個曲種是國家級保護項目,《大系》與非遺對說書藝術的保護不同。非遺注重活態傳承,沒有代表性傳承人是無法進入傳承名錄的。《大系》則更注重其藝術本身的代表性,且在收錄文本的同時,增加了藝人小傳、流傳時間地點等信息,立體化地展示和保存文化成果。《大系》與其他出版物相比,更注重保留說書的方言、地域特色。以往說書類出版物,在選擇作品上常常以能否盈利為主,有的書目為了適應讀者的需求,將口語化、大眾化、地域化的生動語言轉化為普通話或書面語言,還有的出版物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將鼓書改為評書,使其藝術色彩大為減弱。
因此,在浩瀚的說唱作品中,入選《大系》作品的選擇尤為關鍵。以遼寧卷為例,只有具有“優、特、獨、全、珍”特色的傳統說書方可逐次入卷。優,即優秀。說書家的代表書目有田連元的評書《隋唐演義》、單田芳的評書《明英烈》等。特,即藝術特點突出。如陳青遠的東北大鼓書《薛丁山與樊梨花》。獨,即獨家書,一家父子或者師徒傳承三代。如石長嶺的《六部春秋》,包括《左傳春秋》《吳越春秋》《英烈春秋》《金盒春秋》《走馬春秋》《鋒劍春秋》六部系列書。部分書目也有其他說書家會說,但全本只有石家傳人石連壁、石連君、石印紅繼承了下來。全,即故事最全,最完整。如《楊家將九代英雄傳》。小說《北宋志傳》只寫楊繼業、楊延昭、楊宗保三代英雄,《楊家府世代忠勇演義》中續寫楊文廣、楊懷玉兩代英雄。北方說書中,前有火山王楊袞,后有楊士瀚、楊金豹、楊滿堂或楊再興,歌頌楊家將九代英雄。珍,即面臨失傳,版本珍貴。如聶田盛的《五女七貞》(八集),前三集很多說書家都說過,后五集是聶本獨有,其中有遼、吉、黑各地發生的故事,極具地域特色。
有的書以上五大特色都具備,但是卻一直沒有文本出版。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為說書家對文本的整理要求較高,以至于進度過慢,錯過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評書出版高峰;有的是書目冷門,出版社出于難以盈利而放棄;還有的是說書人不愿意出版,怕公開文本,被同行“偷藝”。
對傳統說書書目的搜集入卷,是一件具有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事情。《大系》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保留其民間性、地域性等顯著特點,在作品梳理、文字加工等方面,遵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剔除糟粕、保存精華和尊重歷史、尊重民間說書藝術規律的原則,保證了作品質量和藝術價值。
(作者系遼寧省曲協副主席,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編纂出版工作委員會“民間說唱”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