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放大舞臺藝術之美
在數字戲劇實驗室,伴著京胡的琴聲,青年“梅蘭芳”走向舞臺中央,舉手投足、一招一式都吸引著人們的目光。由中央戲劇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合作開展的“數字梅蘭芳”項目,通過高仿真數字人技術,對京劇大師梅蘭芳進行復現,形成了在外貌、形體、語音、表演等各方面都接近真人的“數字京劇人”。這一項目未來將在國粹傳承、傳統文化傳播等領域發揮作用。
“數字梅蘭芳”只是戲劇領域數字化應用的一個縮影。回顧戲劇發展歷史,科技應用與科藝融合的實踐屢見不鮮。從早期戲劇舞臺上的聲、光、電,到現在的實時影像、全息投影、虛擬現實,科技改變舞臺面貌和觀演關系,也不斷激發戲劇藝術的創造力和可能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提出:“大力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驗”。在戲劇藝術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背景下,許多藝術院團著力推動數字劇場建設與傳播模式創新。如國家話劇院打造的智慧劇場、各大院團基于5G技術推出的舞臺演出直播等,都是戲劇數字化探索的新成果。
這些實踐也讓“數字戲劇”的發展前景越發明朗起來。數字戲劇以戲劇與影視相結合的形態示人,它像傳統的戲劇那樣在劇場演出,同時又像影視作品那樣可以完整立體地進行遠程傳播,它的一大特點是“智能戲劇藝術空間”技術與系統的集成應用。不同于錄音錄像、電視轉播、網絡直播等拍攝和傳輸方式,數字戲劇將對傳統劇場進行改造升級,通過傳感器對聲音、畫面、表演等多模態數據進行全面化采集,然后經由數據資源多維度智能化傳輸、立體動態影像精準化復現等,將舞臺“平移”到家中,使觀眾在家看戲成為可能,并且實現從“在線觀看”到“在場體驗”的轉變。模式識別、實時渲染、人機交互、虛擬現實、超高清顯示等技術的應用,將為人們打造一個高沉浸感、高真實度、高便捷性的戲劇觀演空間。
當前,業界對數字戲劇的探索主要表現在實體劇場空間的極致化利用、數字孿生演員的研制、LED數字虛擬拍攝等方面。未來,數字戲劇將持續帶來戲劇表演形式和傳播方式的改變。不同劇場的舞臺空間可以有機整合,虛擬場景與真實舞美可以無縫融合,數字虛擬演員與真人演員可以同臺演出,觀眾與演員可以遠程互動。演職人員異地排練、觀眾席位有限等難題將迎刃而解。隨著空間數據遠程傳輸得到普及,智能戲劇藝術空間還將與出版、電影、廣播、電視等融合,激發更多文化服務實現智能化轉型。
戲劇觀演的過程就是臺上臺下思想情感交流的過程,現場性是戲劇藝術的獨特魅力所在。戲劇數字化實踐,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把戲劇作品“原汁原味”地呈現給更廣大觀眾,讓“在場”“實時”“沉浸式”觀演不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在這一過程中,平衡好藝術與技術、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尊重藝術創作和傳播規律,讓技術放大藝術之美、彰顯藝術魅力,顯得尤為重要。相信科技在戲劇創作傳播中更廣泛更深入的應用,將進一步豐富戲劇藝術的審美場景和交互體驗,滿足當代觀眾需求,綻放戲劇藝術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