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旱堿麥,亮麗的鄉村詩行
     來源:人民日報 | 寧 雨  2023年08月14日07:47

    6月的陽光,在天地間歡暢穿梭。在河北滄州黃驊市后仙莊村北洼,自打麥子播種,劉玉鎖幾乎每天一早都要來洼里轉上一圈,瞧瞧麥子長勢,查看有沒有雜草、蟲害、銹病,是不是到了飛防的最佳時機。作為村黨支部副書記、種地的“土行家”,劉玉鎖既為自家麥子操心,更為全村麥子操心。

    此刻,豐收的旱堿麥已經進倉入囤。劉玉鎖走在金色的麥茬地里,黧黑的臉上漾起深深的笑紋。幾天前,聯合收割機威風凜凜地開進這片大洼。僅僅3天時間,3800多畝旱堿麥就被割了個精光。一畝旱堿麥,多數都能達到260公斤到300公斤的產量,好地塊竟超過了350公斤。這樣的土地,這樣的收成,祖祖輩輩做夢都不敢想啊!大囤滿、小囤流的愿景,結結實實地實現了。

    “用好鹽堿地,種好中國糧”。作為一個種了幾十年地的老莊稼把式,劉玉鎖充滿自信。

    2013年,“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啟動。那年秋天,劉玉鎖家的田地里上演了一場精彩的“戲法”。

    一臺村里人從未見過的大機器開到玉米地邊。“呼啦啦”機器啟動,一轉眼,七八行玉米連帶著秸稈就被機器“咔嚓咔嚓”吞進肚里。這“吃相”讓圍觀的人群發出一陣陣低聲驚嘆。不過,它吃得快,吐得也利落。玉米棒子一個接一個被送進倉斗中,讓人目不暇接。機器身后,粉碎過的秸稈被均勻地撒回田地里。小半天工夫,十幾畝地的活就干完了。收完玉米,再種小麥。劉玉鎖請來翻耕機,又是不到半天時間,玉米秸稈連同地里的雜草,全部被翻扣到了30厘米深的地下。緊接著,輪到旋耕機、播種機登場,由一臺大拖拉機帶著,耙地、播種、施底肥,一溜煙就干完了。

    “這就叫農業現代化吧?今年可見識了。”村民們之前也聽說過這些先進的大機械,但總覺得那是很遠的事。劉玉鎖家一個星期之內連連上演秋收秋種戲法,在村里引起不小轟動。

    “戲法”雖然看著熱鬧,但有的村民還是對實用性不以為然。有人說,錢燒得唄,又不是身子骨兒不好自己干不動。也有人說,把秸稈賣給奶牛場還能掙點錢,翻到地里那不是白白浪費?還得給農機手出工錢。在村里十字街口,劉玉鎖給七嘴八舌的人們算了一筆賬:依靠人工,光掰玉米棒子,“白加黑”地干,每家也得干上十來天。再加上耕地、耙地、種麥子,每年都得鼓搗一個月。費工費力的事,上歲數的人干不動,還得把在外打工的年輕人拽回來秋收,耽誤人家工錢不算,路費不也是一筆錢?機收機種,動動嘴皮子交代兩句,活兒就清了,一季能省出20天時間。兩個壯勞力,多打20天零工,能多掙多少錢?秋收省了時,種麥還能搶到好墑情。背著抱著哪個劃算,大家伙兒自己掂量。

    盡管當場沒多少人明確表態,但劉玉鎖清楚,自己精心策劃的“戲法”已經達到了目的。“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向鹽堿地要豐收,農業專家給出了“培育良種、改善土壤、優化種植”的套餐方案。當了多年村干部,劉玉鎖深諳:好辦法與好落實之間,最實際的就是自己帶頭干。

    事實最能服人。因為秋收快,抓住了好墑情,第二年春天,劉玉鎖的旱堿麥返青格外早,而且麥苗又齊又壯,原本的鹽漬“禿地片兒”也顯少了。再看沒有進行深翻、秸稈還田的旱堿麥地,麥苗稀一片、密一片,莊稼人看著就鬧心。一時間,鄉親們紛紛仔細盤算起秸稈還田、機收機打的事兒。

    劉玉鎖記得很清楚,后仙莊村一戶不落地實現農事機械化,僅僅用了3年。3年,大機械作業為鹽堿地土壤改良帶來的益處已經是肉眼可見。地里鹽漬斑塊越來越少,連原來根本不長麥苗的孬地,也能種麥子了,全村旱堿麥播種量每年都成百畝增加。當黃驊市農業部門第一次組織深松土地的時候,村民一改之前的觀望態度,家家戶戶奮勇爭先。大家都說,這深松作業是給土地舒筋活血,土地舒坦著呢!免費深松讓多年板結僵硬的深層土地痛痛快快伸了個懶腰,蓄水、排澇的本事更強了。秋耕時節,鄉親們抓一把泥土捧在手上,只覺暄暄騰騰的,隱隱約約還有了些油性,這可是以前從未有過的事兒。

    村里人私底下喊劉玉鎖“土行家”。這個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漢子,在科學種田上真不含糊。他頭腦活絡,特別喜歡接受農業科技的新生事物。他的堂嫂在農業科研單位工作,每每見面或電話聯系,劉玉鎖第一件事就是向她打聽有啥好種子,有啥種地的新方法。幾個反響不錯的新品種,都是劉玉鎖在村里率先試種、率先豐收。

    科技種田如同吃甘蔗,越到深處越甜。對于大機械作業、秸稈還田、旱堿麥溝播等新技術,劉玉鎖如饑似渴,處處留心,考察求教。“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實施10年,他率先把自己從一個傳統莊稼把式變成了科技新農人。

    “玉鎖叔,今年一畝地播多少麥種合適?”

    “玉鎖老弟,咱這麥子該噴磷酸二氫鉀了不?”

    劉玉鎖用自己的新本領、新知識,回應著鄉親們對于土地的熱情。在他帶動下,村“兩委”班子成員成了后仙莊村科學種田的主心骨。

    10年看巨變。千百年來深受鹽堿之害的大洼,如今化為一馬平川的原野,村舍儼然,莊稼油綠。特別是到了五黃六月,風搖麥浪,千里麥香。如果在高空俯瞰,整個平原真像一張嘴角上揚的金色笑臉。

    從“以地適種”到“以種適地”,讓種子和土地相向而行。這一理念,對鹽堿地綜合利用影響頗深。農藝師張衛軍等農業科技工作者,正是沿著“以種適地”的科研思路,不舍晝夜,默默耕耘。

    張衛軍從小就對這片鹽堿地的貧瘠低產印象深刻。那時候,土地產量低,少年張衛軍時常被父母打發到大堿洼里采野菜填肚子,堿蓬等野菜成為他重要的成長記憶。當然,饑餓也擋不住少年飛揚的心。他想,這遍地的野菜如果都變成麥子多好。一望無際的大洼,如果滿洼都能種上麥子,那能讓多少人吃上飽飯啊!

    1988年,張衛軍農校畢業,被分配到中捷友誼農場農科所工作。之前,農科所已經從事旱堿麥品種選育多年,積累了大量研究資料和科研經驗,并且有了寶貴的研究成果——“冀麥32”。“冀麥32”在黃驊農村示范種植,旱堿麥畝均產量從原來的幾十公斤一下子提高到150公斤,上了一個大臺階。

    張衛軍很快融入了旱堿麥育種團隊。

    這是一件十分繁瑣的工作。返青時間、返青率、拔節時間、分蘗率、成穗率、揚花時間、株高、根系深度、穗粒數、單粒重……一個個科研數據,都要靠試驗田里的現場調查和實驗室里的周密分析來取得。育種組當時只有3個人,而列入調查的小麥品種多達40多個,調查范圍足足4畝多地。

    初冬,試驗田里的麥苗準備休眠。渤海邊的寒風,鉆皮鉆肉。在室外待上半個鐘頭,手腳就凍得由疼而麻。為了獲取旱堿麥越冬前的關鍵數據,張衛軍和同事們帶著尺子和筆記本,在麥田里從清晨干到擦黑兒。雖然工作條件艱苦,但他們全神貫注地進行研究,用一次次凍僵了再捂暖的雙手,精確完成了大量的測量和記錄工作。

    春天里,旱堿麥起身拔節。為觀察麥苗長勢,越是特殊天氣,張衛軍越是往田里跑。一天下來,臉上身上都粘滿帶著濃濃咸味的泥土。到小麥秀穗揚花期,科研觀察的時間就得按小時計算。張衛軍每天至少往圃田里跑三四趟,只為捕捉某個特殊節點的數據。

    水滴石穿。張衛軍相信,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定力,就一定能夠培育出更優良的種子。

    觀察中發現,“冀麥32”耐寒、耐旱、耐鹽堿,表現出很好的韌性,但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它們平均株高超過1米,這個“身高”對于當地臨海多風的氣候條件來說,實在太高了。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麥子株高,抗倒伏能力就差。而倒伏正是麥子減產的因素之一。

    為了選育更適宜的“矮個子”麥種,農科所擴大觀察范圍搞調查比對,到“冀麥32”大田中進行地毯式尋找,最終獲得500個變異株單穗。這讓張衛軍非常欣喜。單粒點播、單株調查、考種、行播、入圃試驗……對農業科研人員來說,時間總是過得飛快。轉眼8年過去,他們終于篩選出20個優良株系出圃。再經過3年的品系比較、生產試驗,最終在2015年育成“捷麥19”。這個新品種,株高降低了10至15厘米,秸稈也更加粗壯。它扎根的本領也更好,根系深度比普通小麥增加了0.3至0.5米。

    “捷麥19”是張衛軍和同事們為鹽堿地的種植環境量身打造的專屬小麥。周圍村莊一經示范,第二年就有很多鄉親們主動選擇了“捷麥19”。大家都說,這個品種不挑地。2023年,后仙莊村的耕地中絕大多數種的都是“捷麥19”。

    為了給當地傳承千百年的傳統耕作方式賦予科技之“芯”,張衛軍這樣的一大批科技人員,幾十年如一日接力攻關。今年,黃驊市旱堿麥播種61萬畝,比2013年增加近10萬畝。推廣的旱堿麥新品種,除了仙莊片區的“捷麥19”,還有“滄麥6002”“滄麥6003”等等。還有一樁意外之喜:由河北援疆工作者做媒,“捷麥19”與新疆若羌、和碩的大片鹽堿地“結緣”,喜獲豐收。

    今年旱堿麥開鐮之前,后仙莊村唱了一個星期的大戲。

    麥收前唱幾場河北梆子,是村莊多少年的傳統。這傳統,從2022年又拾起來了。鑼鼓點一響,整個村子的精氣神都為之一振。男女老少聚在一塊兒,原本不咋關心土地和莊稼的年輕人口中,“旱堿麥”成了高頻詞。大家伙兒心氣足了,紛紛表示要為村里做點事,才算不辜負這村子發展的好光景。

    “美麗庭院”“十星級文明戶”創建,家家戶戶自覺自愿。74歲的王如春當上村里的清潔員。每天一大早,老人家就興沖沖上崗了,清垃圾,整地面,除雜草,犄角旮旯定時噴藥防蟲,跟侍弄自家院子一樣勤快。見到村里老哥們兒,他總笑呵呵地說,把街道收拾妥妥帖帖的,自己也舒坦。

    后生們動了回村創業的心思。村民委員會副主任劉建,今年41歲,高中畢業后一直在黃驊市里做工程。2021年村委會換屆,他果斷選擇了回村工作。村里旱堿地治理好了,鄉親們種地不僅不再賠錢,今年一畝地還能賺上幾百元。他想帶著大家伙兒把相關的產業鏈做起來,讓旱堿麥真正成為一篇大文章。

    王園園是第一批回村創業的年輕人之一。她今年37歲,娘家在滄州海興縣。他們這茬人趕上了好時代,滄州黃驊市大發展,個人的機會也多起來。20歲那年,她來黃驊工作,并和老家在后仙莊村的丈夫結了婚。夫妻倆一個在企業打工,一個經營混凝土罐,小日子過得風生水起。2021年,村里選網格員,王園園考慮再三,毅然決定回后仙莊村參加工作。做網格員之外,王園園和妯娌在村南路邊開起一家小飯館,主打傳統風味。妯娌擅長做羊湯,王園園最拿手的是手搟面、烙餅、水餃、面花。做面食,當然選用自家產的旱堿麥。每天一早,王園園通過手機視頻展示新采購的食材,茴香、韭菜、雞蛋、黃菜、豇豆、黃瓜,每一樣都新鮮水靈,旱堿麥做成的各式面食更是噴香好吃、獨具賣點。小飯館里回頭客多,餐餐爆滿,還要“翻桌兒”。累是累了點兒,但充實而快樂。

    旱堿麥的產業鏈怎么做?王園園搶占先機開了飯館,劉建想的是面粉加工項目。仙莊片區的旱堿麥獨具特色,富含多種營養物質,吃著香甜,嚼起來格外筋道。這么好的麥子,必須讓品牌響亮起來。劉玉鎖則認為,要想增產又增收,就得繼續推進土地流轉,搞合作社、現代農莊。村里已經扶持了一家種糧大戶,合作了一家農場,大戶和農場都搞生態種植,糧草輪作,干得很漂亮。

    在面花制作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后仙莊村在一個老面粉廠基礎上改建了面花非遺工坊。農業上市公司的老總和專家也來了,他們對大洼集中連片的鹽堿地展現出極大的熱情……

    旱堿麥,亮麗的鄉村詩行,正徐徐鋪展。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不卡|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色精品88色婷婷七月丁香|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 99久热re在线精品视频| 国产日韩久久久精品影院首页 |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 四库影院永久四虎精品国产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首页|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女同久久另类99精品国产| 亚洲日本久久久午夜精品| 亚洲欧洲国产日韩精品|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麻豆|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又爽又黄| 91九色精品国产免费| 51精品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岛国搬运工|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h| 97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在线|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2021| 精品国产自在钱自|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88|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人妻无码免费大全| 九九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7|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51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