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堅守·創新——劉勃舒藝術研究展”在京舉行
7月19日至29日,在藝術家、美術教育家劉勃舒逝世一周年之際,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中國國家畫院創研規劃處承辦,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所、《中國美術報》社協辦的“繼承·堅守·創新——劉勃舒藝術研究展”在京舉行。展覽全面展出了劉勃舒一生的臨摹、創作、寫生、手稿等各類作品約160幅,以及其各個時期的生活圖片和重要的文獻資料。
劉勃舒是原中國畫研究院(現中國國家畫院)第二任院長,是徐悲鴻先生的關門弟子。他1950年進入中央美術學院學習,以親歷者的身份記錄、踐行徐悲鴻先生“改造中國畫”的藝術思想和教學理念。作為新中國培養的中國畫大家、美術教育家、卓越的美術界領導者,在中國美術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劉勃舒以對民族、對祖國無限的忠誠和熱愛,積極倡導繼承、堅守與創新,主動堅持人民立場、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其理論研究和實踐成果影響了一個時代,繼徐悲鴻、李可染等老一輩藝術家之后續寫了中國美術史的新篇章。“研究劉勃舒的藝術,對深入理解20世紀中國畫的現代轉型乃至新中國美術的發展規律,具有重大意義。”中國國家畫院黨委書記燕東升說。
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洪談到,“繼承、堅守、創新”是劉勃舒先生藝術教育人生的信念和追求,是此次展覽的主題,也是時代的課題。劉勃舒曾任中央美院主管教學的副院長,他不僅為新中國創作了大批優秀作品,也為新中國的美術和美術教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本次展覽分“天才逢師”“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我用我法”“無我無法”五個部分,分別呈現了其童年時期、求學時期、在中央美院任教時期、在中國畫研究院任職期間以及從未面世的晚年病中信手寫意作品。展覽除展出中國國家畫院自身藏品外,還借出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劉勃舒20歲時創作的作品《套馬》以及人物歷史畫,加之長達40分鐘的藝術紀錄片,立體生動地串聯了劉勃舒“堅守自在從藝,瀟灑隨性做人”的本真人生和幾十年藝術探索的軌跡與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