紂王之子竟是“太歲神”?
近日,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登上銀幕。在電影中有一個細節,西伯侯為商紂王算卦,說紂王將來會死于血親之手。很容易推測,這個血親就是太子殷郊。但在我們的印象中,不管是正史《史記》還是小說《封神演義》里,說的都是紂王登上鹿臺自焚而死。而且,在歷史記載中,紂王只有一個兒子,他的名字是武庚。
殷郊是一個虛構人物嗎?太子弒父的情節是電影的原創嗎?
其實,在元代話本《武王伐紂平話》中,殺死紂王的正是殷郊。《封神演義》并非文人獨立創作的小說,它與《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一樣,是以歷史史實為基礎,經歷后世不斷改編,最終在明代定型成書的。“封神宇宙”的每一個人物,都并非是一個固定的形象,而是經歷了三千年不斷重塑的。而太子殷郊的“誕生”,也有復雜的過程。
“殷郊”原本是地名
在電影《朝歌風云》中,紂王聲稱自己只有一個兒子。在《史記》中,也只記錄了紂王的一個兒子,那就是太子武庚(字祿父)。雖然周武王推翻了作為天下共主的商朝,但商國卻被保留了下來,武庚擔任了國君。武王去世后,繼任的成王年少,武庚就聯合武王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及東夷作亂,攝政的周公旦東征平定,武庚戰敗被殺。之后周公旦把商國一分為二,一部分給武王弟康叔建立衛國,一部分給紂王兄微子啟建立宋國。
盡管戰國文獻《逸周書·作雒》只說“王子祿父北奔”,但清代道光年間山東梁山(就是《水滸傳》中梁山原型)出土了七件西周初年青銅器,后世稱其為“梁山七器”。其中之一的“大保簋”,講的是周成王討伐錄子圣,因為錄子圣造反,由太保召公奭負責征討,太保沒有失職,被成王賞賜了一塊在余的土地。在戰國時期的清華簡《系年》中,也記錄了“錄子耿”稱王反叛。可見,“錄子圣”就是“錄子耿”,也就是武庚。武庚戰敗一度北奔,但最終被召公擊殺。
那么,武庚就是殷郊的原型嗎?非也。
“殷郊”這個名字,其實本來不是一個人名,而是一個地名,“殷郊”還有我們熟悉的一個名字,也就是商周牧野之戰的“牧野”,指的是商朝都城朝歌的郊外,在今天的河南新鄉一帶。周初文獻《尚書·牧誓》就說,“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說的是甲子日這天,武王率領周軍到達商郊牧野;戰國文獻《呂氏春秋》也說,武王伐紂至鮪水,紂王派大臣膠鬲前來刺探情報,武王對他說“將以甲子至殷郊”,也就是說,周朝大軍將于甲子日到達商都郊外。
牧野之戰在甲子日進行,最早在周初青銅器“利簋”中也有記錄。利簋說武王伐紂,當日是甲子日,當天歲星當空,周軍攻入了商都。等到辛未日,武王在闌地論功行賞,賜給有功的右史利金屬。這里的“歲星”就是木星。上古時期流行“歲星紀年法”,也就是通過歲星(木星)在天上的位置來進行紀年。歲星公轉一周是11.86年,古人將天空劃分為十二宮,歲星移動到哪個位置,就以哪個位置稱年。《國語》說“武王伐殷,歲在鶉火”,鶉火就是十二宮之一。
不過,歲星公轉一周是11.86年,并非完整的12年,為了克服這種偏差,古人就虛擬了一個與歲星軌跡相反的星,它運行一周正好是12年,這就是“太歲”的由來。戰國時期,又產生了太歲禁忌的說法。戰國文獻《荀子》就說:“武王之誅紂也,行之日以兵忌,東面而迎太歲。”本來武王伐紂當天只是歲在中天,但在戰國時期,就流傳成了武王伐紂是兵家禁忌之日;而作為紀年使用的歲星,也被訛傳為象征災異的太歲。
“殷郊”和“太歲”結合,于是就有了太子殷郊的形象。
從“太歲”到太子
民間有句俗話叫“太歲頭上動土”,形容不自量力的對抗,可見“太歲”是一顆非常厲害的星。在古人觀念中,無論是實體的還是虛擬的星辰,都有對應的神,“太歲”也就有對應的“太歲神”,而且是眾星辰之首。據明代《永樂大典》引唐代《四明經》,六盤山有個叫姚寶的人白日飛升,后來轉世為紂王太子,之后又被天帝封為太歲神,成為“內外第一位尊神之主”“世間宅內管諸神”。可見太歲神的地位之高。但在這個故事中,太歲神的名字是姚寶。
但姚寶作為紂王的太子,自然要有個像商人的名字,于是就有人在文獻中找到“殷郊”,把它安置在了太歲神頭上,又寫作“殷交”或“殷高”。到元代話本《武王伐紂平話》中,殷郊就正式被寫入了“封神宇宙”。書中說,殷郊又叫景明王,是紂王與姜皇后之子,但本人實際上是太歲神轉世。因為紂王毀了玉女神廟,上天特意降下太歲神,來滅亡商朝。紂王聽信妲己讒言,害死姜皇后。殷郊長大后,從乳母馮氏處得知母親之死,想殺妲己報仇,反被紂王所擒。
殷郊將被處斬,幸虧義士胡嵩營救,逃到皇伯比干家。之后殷郊與胡嵩跑散,在浪子神廟中得到神人賜的一杯酒和一把重約百斤的“破紂之斧”。殷郊擊退追兵,進入華山聚集軍隊,又救下逃跑的西伯侯姬昌,并與姜子牙約定伐紂。等到武王伐紂時,殷郊果然前來投靠,并擔任周軍上將。之后,殷郊作為先鋒一路斬兵殺將,周軍攻入商都,殷郊親手用斧頭斬殺紂王;太公用降妖鏡照出妲己的九尾狐貍原形,殷郊又用生絹裹住它,并用木碓搗殺了它。
可以發現,在《武王伐紂平話》中,武王伐紂還沒有得到哪吒、楊戩這些道士相助,周軍一方主要的武力擔當就是殷郊。甚至可以說,殷郊就是貫徹全書的靈魂人物,是該書的主角。不過,殷郊既“弒君”又“弒父”,這種行為盡管加深了情節沖突,但終究是違背儒家倫理的。所以到了明代,“封神宇宙”中的殷郊形象又被改變了。
明代有一部叫《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神仙故事集,其中有一則《太歲殷元帥》,說紂王姜皇后游園,見到巨人足跡踩踏,結果懷孕生下了一個肉球。妲己說后宮產下妖怪,紂王下令把肉球扔到陋巷,但牛馬都不敢踩踏;又扔到郊外,烏鴉為它蔽日,白鹿為它哺乳。后來申真人路過一劍斬開肉球,將其中的嬰兒抱回水簾洞,并找到賀仙姑撫養,法名唫叮呶,大名唫哪吒,因為被拋棄在郊外,所以乳名又叫殷郊。姜皇后因殷郊被懷疑是妖怪,墜樓去世了。
殷郊七歲時,從賀仙姑、申真人處得知自己身世,誓為母親報仇。申真人指點他去天妃八寶洞取來黃鉞與金鐘,然后乘坐海馬下山,收服虎神、鴉將為副將,又到掃箒(同“帚”)山殺死十二喪門哭鬼骷髏神,將它們的頭顱串聯掛在脖子上,敲一下就鬼哭神驚,令敵人頭昏手軟,不戰而退。之后殷郊加入周軍,在牧野之戰率領雷震等先鋒,殺得商軍血流漂杵。殷郊上摘星樓擒獲妲己,用斧頭將其斬殺。殷郊因此被天帝封為“地司九天游奕使至德太歲殺伐威權殷元帥”。
這個故事中已經沒有了殷郊弒父的記錄,但殷郊作為紂王的兒子,仍然加入周軍滅亡了商朝。所以關于殷郊的故事,在《封神演義》中又作了進一步改動。《封神演義》中,紂王有三個兒子殷郊、殷洪和武庚。殷郊、殷洪都是紂王與姜皇后的兒子,姜皇后被妲己陷害致死,紂王又要殺殷郊、殷洪,二人被闡教廣成子、赤精子所救并收徒。二人本奉師命下山相助姜子牙,卻被申公豹慫恿助紂為虐。殷郊最后被姜子牙擒獲所殺,被封為“值年歲君太歲之神”。
鬼侯劍的秘密
電影《朝歌風云》中還提到殷郊的佩劍“鬼侯劍”。這里的“鬼侯”是誰呢?
目前關于“鬼侯劍”的來源還是個謎,但歷史上確實有個“鬼侯”。在《朝歌風云》中,殷郊是姜皇后之子,姜皇后是東伯侯姜桓楚的妹妹。但在《封神演義》中,姜皇后是東伯侯姜桓楚的女兒。紂王、妲己害死姜皇后,為了斬草除根,把東伯侯姜桓楚、西伯侯姬昌、南伯侯鄂崇禹和北伯侯崇侯虎都騙來朝歌,并誣陷姜桓楚謀反。姜桓楚大罵紂王,被紂王下令用巨釘釘住手足,以亂刀剁為肉醬。鄂崇禹為姜桓楚說話,也被殺死梟首示眾。
在《史記》中,紂王有九侯、鄂侯和西伯昌等三公。九侯的女兒嫁給紂王,但不愿與紂王同流合污,紂王就殺了她并將九侯剁為肉醬;鄂侯為九侯極力辯解,也被殺死做成了肉干。可見,九侯父女是東伯侯父女的原型。而在更早的《呂氏春秋》中,又有紂王殺死鬼侯之女取走她的玉環、將鬼侯殺死做成肉干的記錄。“九”“鬼”二字可通用,如《山海經》的“九鳳”在后世被流傳為九頭鳥“鬼車”。可見,九侯也就是鬼侯。
商朝確實有以“鬼”為名的國家,那就是山西一帶的古國“鬼方”。“鬼方”被稱“鬼”,自然與鬼怪無關,而是商人對其的蔑稱。根據《周易》,商王武丁攻打鬼方,三年才將其降服。而根據甲骨文的記錄,鬼方對商朝比較臣服,甚至有族人進入商朝,擔任商王的近臣,這大概就是“鬼侯”的由來。進入周朝,鬼方被稱為鬼(隗)姓赤狄,長期與周人為敵,直到春秋后期才被晉國滅亡。不過,電影中的鬼侯劍可能并非東伯侯之物,究竟如何還要等下一部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