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的失察與多情
蘇軾對黃庭堅有這樣一段激賞:“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將逃名而不可得也。”果不其然,黃庭堅開創了江西詩派;與蘇軾、米芾、蔡襄同列書法宋四家;其文學成就超逸絕塵,影響深遠。黃庭堅沒有辜負蘇軾的期望,當然也完全印證了蘇軾的眼力與盛贊。
這篇小文無意也無力闡發黃庭堅多方面的成就,僅就他對佛門高僧的一時失察、和紅塵絕美的先人之覺,提供點有趣的事例。
一、失察與頓悟
《新豐吟》為唐朝曹洞宗開山始祖良價所作。良價駐錫新豐山,有一天禪修之時,所悟所思源源襲來,隨即寫下激情澎湃的七言古詩《新豐吟》:“古路坦然誰措足,無人解唱還鄉曲。清風月下守株人,涼兔漸遙春草綠……新豐路兮峻仍皾,新豐洞兮湛然沃。登者登兮不動搖,游者游兮莫忽速……”文辭贍麗,哲理高深,韻味無窮,既有禪修之道敘說,又具參禪境界體悟,對老宿新秀都有啟迪,是反映曹洞宗宗旨的代表作之一。詩中的新豐,就是江西宜豐洞山寺所在地新豐山。此地佛教鼎盛,富于思想家特質的禪宗曹洞宗就從這里傳播開來。“求官到長安,求佛去江西”的民諺在唐朝就流行朝野。
黃庭堅自幼受到禪宗的熏陶,中年皈依禪宗,廣泛涉獵佛典,為他奠定了深厚的佛學基礎,從門派上來說,黃庭堅受臨濟宗影響較大。黃庭堅書法精妙絕倫,又是響當當的社會名流。所以曹洞宗門人、北宋文會和尚要將良價《新豐吟》勒石志銘之時,就懇請鄉人黃庭堅書寫。黃欣然從命,揮毫書就后,隨即寫下《書洞山價禪師新豐吟后》,喟然感嘆《新豐吟》的深厚。這是一篇短章,全文如下:
“余舊不喜曹洞言句,常懷涇渭不同流之意。今日偶味此文,皆吾家日用事,乃知此老人作百衲被,歲久天寒,方知用處。浮山注解雖為報大陽十載之恩,又似孤負新豐老人耳。文會上座乞書此篇,欲刻諸石,與同味者傳之,因書。老夫于此,興復不淺。”(黃庭堅《山谷集》卷二十六《題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黃庭堅坦誠自己原有門戶之見:“舊不喜曹洞宗”,把自己所宗的臨濟宗與曹洞宗說成“涇渭不同流”。直至深讀《新豐吟》后才改變看法。對文中的“浮山注解雖為報大陽十載之恩,又似孤負新豐老人”句稍加簡釋,“大陽”即曹洞宗第六世傳人大陽警玄禪師(948-1027)。在此之前,曹洞宗已進入長期的寂寞期,當傳到大陽警玄禪師時,竟然難以找到法統的傳人。“浮山”,即浮山法遠禪師,自稱柴石野人,原屬臨濟宗。北宋天禧元年(1017),法遠禪師參拜了大陽警玄禪師。未幾,大陽禪師將曹洞宗衣缽傳授,命其承續曹洞一脈,往居于浮山。后來法遠令其弟子投子義青禪師接嗣大陽警玄,從而成為了曹洞宗七世傳人。新豐老人此處指良價。
把黃庭堅這段感嘆譯成現代文,大致意思如下:我原來不太喜歡曹洞宗的言辭,與曹洞宗所持所論,常有涇渭不同流之感。今天有機會細品《新豐吟》,才知文中所述都是家常日用平凡事。良價老人留下的詩偈法言,像一條保暖御寒的百衲棉被,要到天寒地凍、歲月深遠,才能知道它底蘊廣博和好處所在。也許為報大陽警玄禪師十年培育之恩,弟子浮山注解了《新豐吟》。可在我看來,浮山禪師的注解不太到位,恐怕有負新豐老祖宗良價大師的本意。如今文會和尚請我書寫《新豐吟》,說要刻石志銘,我答應了,誠望與喜好者品味同享。我能親筆書寫《新豐吟》,真是機緣所至,興致很高。
黃庭堅坦露了對曹洞宗一時失察及覺悟的心路歷程,這大概就是黃庭堅另一種方式的頓悟吧。
江西修水黃氏人才濟濟,黃庭堅的祖父、父親與他本人都接連中進士,讀書當官是他們的主流選擇,而黃庭堅為官為文,多重事功濟世之道。大概如此,黃庭堅對佛教曹洞宗初時理解并不深入,還認為己之所學,與曹洞宗是涇渭分明的不同流派。直到文會和尚請他書寫《新豐吟》后,才理解《新豐吟》有傳之久遠的精妙用處。這一偶然,讓黃庭堅進一步認識到不同流派的相處之道。看來大家之所以成為大家,很重要的一點是能隨事反省,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二、先覺與引領
黃庭堅對于曹洞宗的奧妙后知后覺,但對西施美女的闡發卻先知先覺,并起到了引領作用。
黃庭堅寫西施的詩句如下:“草茅多奇士,蓬蓽有秀色。西施逐人眼,稱心最相得。食魚誠可口,何苦必魴鯽”(《戲答公益春思》)。養眼食色、稱心可口都在其中了。從這首詩中不難看出黃庭堅對西施的故事非常熟悉。據《越絕書》《吳越春秋》等史書記載,西施出身于諸暨苧蘿山下苧蘿西村,父親賣柴為生,母親浣紗為業,西施本也是浣紗少女,所以黃庭堅說是“草茅”、是“蓬蓽”。對于這些草茅山村,北宋詩人杜衍(978-1057)《題苧蘿村》曾寫道:“曲曲溪流隱隱村,美人微步合朝暾。”而明梁辰魚《浣紗記》則作了動態描述:“農務村村急,溪流處處斜……行過山陰了,不免到諸暨走一遭。”蘇東坡和秦觀也寫過類似的詩句,如“他年一舸鴟夷去,應記儂家舊住西。”
“泛五湖煙月,西子同游。茂草荒臺,苧蘿村冷起閑愁。”黃庭堅所寫與前輩杜衍及蘇、秦師友的詩句互相映襯,把出身草根寒舍的西施描述得天生麗質,搖曳多姿,養人心眼,稱心如意。
“西施逐人眼,稱心最相得”可謂名句,與南宋胡仔(1110-1170)《苕溪漁隱叢話》“情人眼里有西施”所記,有異曲同工之妙。到了明代,西湖漁隱主人的《歡喜冤家》作了發揮:“他眼也不轉看著元娘,越看越趣,正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清代黃增又進一步完善,其《集杭州俗語》詩云:“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有緣千里來相會,三笑徒然當一癡。”追根溯源,名聞遐邇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實脫胎于“西施逐人眼,稱心最相得”這一多情的詩句,從這一角度上說,黃庭堅可算得上大眾的知音。
其實,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就在你心里。
有趣的是,曹洞宗創始人良價是諸暨人,而絕色美女西施也是諸暨人。黃庭堅對良價高僧后察其妙,對西施之美發人未發,一遲鈍,一先見,折射出他別具一格的美學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