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東:詩歌已成為我的一部分
原標題:專訪||詩人韓東
1、你是從哪一年開始詩歌寫作的?最早激發(fā)你寫詩的靈感是什么?
大學時代,具體哪一年寫詩記不清了,首次發(fā)表應該是1980年,《青春》雜志,1981年獲得《青春》雜志文學獎。最早激發(fā)我寫詩的當然是閱讀北島主編的民刊《今天》,“今天”詩人群是我最直接的啟動。當時印象深的還有讀到戴望舒翻譯的洛爾迦。前者(讀《今天》)讓我心神俱震,后者(讀洛爾迦)讓我每一個毛孔都感受到了詩意,隨便一件小事,風吹草動我都有寫詩的欲望。
2、請選擇2—3位對你的詩歌創(chuàng)作最有影響的古今中外詩人或藝術家。
啟蒙者當然是北島。我們這一撥人中對我造成巨大影響的是呂德安。再說一個我最喜歡的詩人,威爾士詩人R.S.托馬斯。如果不局限于詩人,不局限于詩歌,對我的認知形成很大影響是自然是西蒙娜·薇依。
3、請?zhí)峁┠阕詫懽饕詠淼?0首代表作題目,并注明寫作年代。
你見過大海(1980年代);
甲乙(1990年代);
小姐(1990年代);
怒氣沖沖的世界(2000年代);
山中劇場(2010年代);
食糞者說(2010年代);
我們不能不愛母親(2010年代);
看霧的女人(2010年代);
奇跡(3)(2010年代);
烏龜不是月亮(2020年代)。
韓東四十年詩選
4、你寫詩一揮而就,還是反復修改,還是有其他寫作方式?
都有。但即使是一揮而就我也會修改。我有反復修改的習慣,幾乎永無止境,于是現(xiàn)在我每出一本詩集就會最后修改一次,改完了放進去,告訴自己:這些詩就不再修改了。其實要改也還有余地。
5、你如何看待生活、職業(yè)與你詩歌寫作的關系?
我的職業(yè)就是寫作,寫詩、寫小說、寫一切。詩歌對我而言已是一種內在化的存在,已成為我的一部分。即使我不是為詩歌生的,也要為它死——就是這么個意思。生活,我力求簡單,我是一個不會享受生活的人,但我愛朋友,我通過熱愛熱愛生活的朋友而熱愛生活,大概是這樣吧。讓生活盡量簡單化,也是為了寫作,當然,后來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毫不勉強。
6、你關注詩歌評論文章嗎?你寫詩歌評點、評論和研究文章嗎?
說實話,不太關注。我關注詩人們的談論,因為都是“過來人”,其甘苦是共通的,這是一種自詩歌內部而有的談論,也有必要性(對詩人而言)。就像一個養(yǎng)育孩子的母親聽另一位也養(yǎng)孩子的母親談養(yǎng)孩子。來自詩歌外部的比較理論化和學術化的談論,我覺得需要,也很尊敬,但比較缺乏親近感。很多時候也進入不了。智力上進入也不困難,但畢竟不是我的欲求之物,有時候就自動退卻了。
7、你如何評價現(xiàn)在的中國詩壇?
我心中沒有詩壇,只有幾個詩人,無論年齡輩份如何,只要寫得好,進入了我的視線,我都會關注。我認為一個時代的詩歌也就是幾個人的事,出了幾個偉大或者杰出者也就成立了。如果沒有,再喧鬧折騰也無濟于事,白忙活一場。好在當代中國一直有好詩人出現(xiàn),有一些并不在“集體投票”的范圍內。對于過往,挖掘被埋沒的,和對于今天,看見真正寫的好的,都十分必要。我編過“年代詩叢”第一、第二輯,時隔二十年,第三輯今年又要出版了,做這些就是為了這件事——發(fā)掘和看見。
8、請寫出你認為最重要的三個詩歌寫作要素。
天分、專注、獨立。
受訪者簡介:
韓東,1961年生,主要寫詩和小說。就詩歌而言,出版的詩集有《白色的石頭》《爸爸在天上看我》《韓東的詩》《你見過大海》《重新做人》《他們》《我因此愛你》《奇跡》《悲傷或永生》《買鹽路上的隨想》等。獲得過包括魯迅文學獎、先鋒詩歌獎、金鳳凰獎章在內的多種詩歌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