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圣老學文化
曩出城南路
常過榮寶齋
卅年為一世
聲譽遍天涯
雕刷宐稱絕
收藏亦復佳
畫師時雅集
提筆各抒懷
一九八零年五月奉
黃胄先生兩正
葉圣陶(印)
寫這幅字的時候圣老已經84歲了,其一點一捺,頓沉鋒銳,歐骨碑風,顯得老而彌堅,從容放意,筆順詞達。
當代小學課本的“語文”兩字已是圣老的書法,我們少時還不曾,不過《稻草人》是老師推薦,作為童話經典讀過的。轉業在報社工作,曾與葉小沫一個院同事,還曾替葉家曾孫女往國外帶過一床棉被。沒想到正好撞見1987年西方金融危機的“黑色星期一”,在鹿特丹全城找不到一家能取現金的銀行,第一次知道了股指和銀行崩盤的影響,結果好幾天沒有小費留給酒店房間。
圣老那一代編輯,凈是國學深厚、淹通中西而且視野開放的宗師。商務印書館開山的一代張元濟是翰林庶吉士,王云五給人辦留美預備班(相當于今天俞敏洪的新東方),結果把自己辦成了北大教授。高夢旦的西學是在馬尾船廠表兄家做家教,那個環境里熏出來的,他不僅語言有天賦,而且工學農藝甚至歷法,觸類旁通,不僅受梁啟超夸贊,還當了商務編譯所國文部長。
圣老是靠家學去中學做國文老師進而進商務印書館的。他與周作人、沈雁冰、胡愈之、鄭振鐸是民國第一批“大編輯”,主筆和主編了彼時幾十種書刊雜志。
學問就是系統的知識,“有學問”就是看似平實的信息里有深邃的知識。老舍《駱駝祥子》2413個,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加起來2808個,不過《康熙字典》有47056個字。常用兩千個字用得稔熟就有學問,剩下的叫做“深厚”。圣老這首五言連題款沒超過60個字,讀著意思明白,掃掉那幾個“雷”更長學問。
“曩”,囊音第三聲。《爾雅·釋言》:曩,曏也。[疏]“在今而道旣往,或曰曩,或曰曏。”
“在今而道既往”即“曩”,以一敵六;如果是你,表達這六個字的意思用哪個字?“昔”?“曾”?“屢”……琢磨琢磨都不如“曩”的含義準確。那么為什么不用“曏”呢?平仄啊!
“卅年為一世”,“卅”的讀音因為“五卅運動”,小孩們都會念。順帶著“廿”也會讀。我老家有地名“念里亭”,某年地名管理局的干事沒文化,直接把“廿”標稱“念”了。然而多數再有文化的人碰到“卌”還會暈。這個意思人們都明白的字念“戲”。榮寶齋前身“松竹齋”南紙店1672年便建立,不說三百年,1894年設立“松竹齋”連號“榮寶齋”也有一百多年了。圣老這里“為一世”的“卅年”當以新中國計。寫字的1980年5月是三十年。
“雕刷宐稱絕”的“宐”通“宜”,《說文》“所安也。從宀之下,一之上”。榮寶齋19世紀末設立“帖套作”機構,為后來木版水印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自然是“雕刷宐稱絕”的了。當年的榮寶齋經常舉辦書畫家們聚會雅集的活動,所謂“畫師時雅集 提筆各抒懷”,這幅圣老題黃胄大師的條幅,應該就是在雅集上相互題贈的抒懷雅物。
“兩正”是題簽時的謙詞也是實語。書法者下款常用謙詞,如“教正、斧正、正腕”等等。不過“兩正”不可亂用。
胡適有詩《陶淵明與他的五柳》書法贈顧廷龍(字起潛),最后落款即“起潛先生兩政”。“兩政”(“政”通“正”,也作“兩正”),表示請對方對自己寫的詩文、書法兩個方面都給以指正。如果書法是抄寫他人作品,當然就不能做“兩政”或“兩正”。
在跟著圣老的詩書學過文化以后,順便把胡適的詩書也“兩正”一下吧——
當年有個陶淵明,不惜性命只貪酒;骨硬不能深折腰,棄官歸來空兩手。甕中無米琴無弦,老妻嬌兒赤腳走。先生高歌自嘲諷,笑指門前五棵柳:看他風里盡低昂,這樣腰肢我沒有。宋人詩云:五字高吟酒一瓢,廬山千古想風標。至今門外青青柳,不為東風肯折腰?我游廬山,尋淵明故里,偶憶此詩,試反其意,作短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