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自己的花,辦自己的刊,愛自己的小宇宙” ——2023年全國文學內刊工作會議側記
8月2日,由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主辦、中國作家網承辦、《河南思客》編輯部、河南省老君山文旅集團協辦的2023年全國文學內刊工作會議在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38家文學內刊主編、骨干編輯與會。在座談會上,內刊編輯就如何激發辦刊活力、提升刊物品質、刊物發展前景等議題,根據各自辦刊經驗踴躍交流,分享心得,共同探討新時代文學內刊健康發展新路徑。
分組討論
依托地域文化 加強陣地建設
在基層文學人口大面積增長的今天,如何向民間深處吸氧,讓刊物成為涵養本土文學的濕地和灌木帶,文學內刊做了不少嘗試和探索。在辦刊特色上,不同省份的內刊根據地域特征,充分開展刊物根據地建設,始終堅持感受時代脈搏,突出地域特色,推介重點作家,展現了地方文學的風候和地貌。
河北保定的《荷花淀》正視內刊面臨的諸多歷史和現實困難,與當地黨委、政府部門積極溝通,獲取支持;重視發揮以文學力量滋養地方文化的強大作用,先后舉辦19屆迎春詩會,設立文學獎和17家采風創作基地,將內刊工作特色融入黨委政府工作,激發了工作動力,為文學內刊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借鑒。《山東寫作》積極摸索膠東作家群創作與文藝評論“兩條腿”走路,互為支撐,準確定位內刊在繁榮地域文學中的召喚、組織、引導等作用,鼓勵和扶持了大批作家作品。
陜西《秦都》立足咸陽,放眼全國,在關中文學沃土滋養下,堅持創新特色,適應出版和閱讀新變化,調整版面頁碼,突出地方文化元素,舉辦一對一改稿會、作者編者讀者座談會;開展正能量主題征文、雙年獎頒獎等;并在全國范圍內擴大刊物贈閱范圍;堅持開設“中國作家網原創作品選”欄目,從文學風格、文化特色和受眾推介不斷提高辦刊質量,進一步提高刊物影響力,擦亮陜西文學內刊品牌。
有著42年辦刊史的《敕勒川》多年來堅持黨的“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編輯部嚴格落實期刊的“三審三校”制度,切實履行意識形態責任制。同時,立足于烏蘭察布市本土文化,舉辦形式多樣的文學活動,培養和扶持來自各行各業的文學人才,為當地的文學藝術事業繁榮作出了突出貢獻。
《梵凈山》《桃花源》《西涼文學》《呂城》等內刊在標識度建設上,開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傳承文化基因,保持本土鮮度、傳導本土溫度、凸顯本土維度、傳播本土風度,以富有地域風格的設計和內容、鮮明的辦刊特色一次次擦亮人們的視野,成為涵養地方文脈、培育地方作家群最直接、最有力、最具標識作用的文學載體。
正如《荷花淀》主編王淑彥所說,在新媒體極速海量信息的沖擊下,文學內刊必須靠豐富而鮮活的內容取勝。作品有抵達人心的力量,穿透歷史、連接未來、給人啟迪。當然,文學內刊還應適應形勢,不斷創新傳播方式,以適應當下讀者的需求。
現場交流經驗
構筑精品欄目 培育新人作者
內刊作為基層重要的文學平臺,吸納了眾多熱愛文學的讀者與作者,發掘優質作家資源,培育有潛質的青年人才,為當代文學輸送新鮮血液,不僅對投稿作者是一種鼓勵與鞭策,也使內刊本身形成了廣泛的文學凝聚力。
《今朝》充分利用文學精品扶持杠桿、依托“推薦”“發現”欄目和發揮“未來作家文叢”育苗陣地;開辟了“名家”“紅土”“客家”“鉤沉”欄目。《昭通文學》《格桑花》《四川散文》分別設立“野草”“格桑花”文學獎、四川散文獎;《上風》建立文學社和申報“文學之鄉”;《桃花源》開展“重點作者寫作訓練營……各地文學內刊以多種方式打造精品欄目,為作者提供發表和推介的平臺。
河北館陶縣的文學內刊《陶山》創刊10年來,注重發揮每月舉辦文學活動的號召力,通過改稿交流培養新人,開展主題征文,結集《陶山》十年大事記,組織作家建書屋、進校園,爭創文學之鄉,支持地方文化延伸。《堵河》編輯堅持與作者互動,不懈跟蹤老作者,及時約稿鼓勵創作;同時發現新作者,提出稿件修改建議,維系刊物與作者群體的緊密聯系,為作者答疑解惑,建立良性溝通,發揮好刊物的團結和引領作用。
隸屬于甘肅武威市作家協會的《西涼文學》是靠熱愛文學的文學創作者在社會各界支持下因時而生的一份純文學刊物。秉承“有好稿,我們就上;有作者,我們就推;有陣地,我們就守”的辦刊理念,面向基層作者,傾心扶持本土作者,現已出刊146期,30余位作者以此為平臺走向省內外。《西涼文學》首創者、前任主編李學輝等人20余年來未領取過編輯費、稿費等,以無償奉獻之精神,包容寬厚之胸懷,全力打造作者作品為己任。
這些舉措團結凝聚了本土作者,極大地涵養了本土文學生態。一批批地方中青年作家以文學內刊為起點,拔錨起航,搶灘登陸各大報刊媒體與平臺,不斷走向全省乃至全國。
討論熱烈
部分文學內刊
探索傳播模式 推動文化融合
內刊不僅僅是文學內部的事。全媒體時代,文學內刊不能僅停留在純文學里孤芳自賞,更要從顧影自憐中走出來,積極擁抱現代傳播方式,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不斷提升刊物在地方文化建設中的參與度與存在感。
協辦單位《河南思客》主編楊海燕介紹說,近年來,《河南思客》編輯部在創新作家團隊建設的基礎上,注重圍繞“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積極探索欄目創新。為簽約作家開辟專欄外,還設立“詩書畫中的二十四節氣”專題,以散文、詩歌、書法、攝影、朗誦等多種文藝形式呈現中國傳統節氣和文化之美,已持續8年。此外《河南思客》在多年辦刊中積累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經驗,與《大河報》合作開辟“大河報·河南思客”專欄;與出版社合作出版《河南思客年卷》,結集出版簽約作家文叢。經過9年努力,《河南思客》已建成較有影響的文學平臺和陣地,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潮州市文學內刊《韓江》整合全市各類文學組織資源及文學力量,把辦刊與作協工作結合起來,及時掌握地方文學創作的整體情況,針對地方文學創作的短板采取有效的措施。如針對潮州小說創作薄弱,爭取社會力量給予資金支持,開展主題性小小說創作,并促成小小說學會的成立,挖掘和培養地方小說創作人才;讓重點作者參與約稿、編輯、校對等工作,設置“縣區文學”“院校文學”,提高地方作者的參與度。濟南《歷山》找準內刊與作協工作融合點,服務地方黨委思想文化工作方向,扶助本地作家,調動專兼職編輯熱情,獎勵優秀作品,挖掘文學新人,重視網絡作品,溝通企業合作,解決了內刊為誰辦、誰來辦、怎么辦問題。
近年來,《紅棉》以“世界讀書日”“深圳讀書月”等為契機,進學校、社區、企業,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辦讀書會、經典詩詞朗誦會、好書推介、贈書活動、名家講座等豐富多彩的文學活動,營造濃厚文學氛圍。同時注重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橫崗眼鏡是深圳首屈一指的特色文化產業,《紅棉》以刊物為引子,創立“深讀城市”文化論壇,2020年,作家王威廉受邀到橫崗參加論壇后,以橫崗眼鏡為題材創作了中篇小說《你的目光》,并成功改編成影視作品。《紅棉》主編阮雪芳表示,讓文學藝術到人民中去,才能葆有其蓬勃的生命力。
在交流辦刊經驗和成績的同時,各刊物負責人還積極呼吁尋求政策上更有力的支持,為辦刊爭取廣闊空間與機會。內刊編輯們同時建議,為了更好地提升文學素養,強化理論學習,希望能夠開設魯迅文學院內刊編輯研討班,或建立常態化內刊編輯短期培訓機制。
刊物是有“聲相”的,置身于喧囂滾滾的網絡資訊時代,我們同時不要忘了自己腳跟上的泥土、靈魂里的稻花香。在地一方的文學內刊,用自己對文學的赤誠堅守,發出最美的聲音。正如《今朝》主編郭玉芳所說:“大家以自己的經歷和情懷敞亮地告訴世人——熱愛。種自己的花,辦自己的刊,愛自己的小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