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琴交響樂:從草原走向殿堂
走過毛烏素沙漠、越過薩拉烏蘇河,一場由內蒙古烏審旗馬頭琴交響樂團帶來的“我愛你中國”馬頭琴交響音樂會,近日來到北京,在中央歌劇院上演。
屬于草原的蒙古族樂器馬頭琴,在交響樂中擔當主角,會呈現怎樣的演出效果?
中央歌劇院演出大廳內燈火輝煌,演員們身著白色蒙古袍、腰間系綠綢腰帶,腳蹬尖頭黑馬靴,端坐在舞臺中央。立在身前的,正是今晚的主角馬頭琴。
馬頭琴有兩根弦,琴頭雕刻成馬頭形狀,共鳴箱呈梯形,聲音圓潤,低回婉轉,從外形到音質都體現著蒙古族文化特性。
“舞臺上還有很多蒙古族特色打擊樂,這是馬靴鼓,那個是奶桶鼓、馬鞍子鼓,旁邊的是套馬桿響板,還有托布秀爾……”烏審旗宣傳部副部長武丹將這些特色民族樂器一一向記者介紹。
舞臺外圍與多數交響樂團一樣,配有鋼琴、大提琴、單簧管、雙簧管等管弦樂器。
音樂會在樂曲《馬背雄風》中拉開帷幕,馬頭琴聲一響起,便是古老蒼涼、凄美雄渾、綿長奔放的旋律。蒙古笛子、冒頓潮爾、呼麥接連加入,一旁的聽眾忍不住贊嘆:“仿佛已經看見牛羊在草原上吃草了。”
“馬頭琴是蒙古族最典型的樂器,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情,怎么會想到將馬頭琴融入交響樂?”記者向烏審旗馬頭琴交響樂團團長金濤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碼頭琴作為一種弦樂,完全可以融入交響樂,它可以在樂團中替代小提琴的位置,并且又相對低沉、寬闊,有不同于小提琴的韻味,能把同一首音樂作品,演繹出不一樣的氣質。”金濤說,“事實說明,馬頭琴完全可以在交響樂中擔當重任,我們會不遺余力地推廣馬頭琴交響樂,將民族藝術帶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