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文學報刊主編論壇在山西大同舉行: 聚焦新時代文學報刊的轉型與發展
論壇現場
7月29日下午,作為2023年度全國文學報刊聯盟會員大會暨“全國文學報刊聯盟獎”頒獎會系列活動之一,全國文學報刊主編論壇在山西大同舉行,此次論壇的主題為“新時代文學報刊的轉型與發展”。
論壇由新當選的全國文學報刊聯盟理事長單位、《詩刊》社主編李少君主持。與會的文學報刊主編們圍繞“實施‘文學+’模式,發掘文學新的傳播點和發展點,推動文學‘破圈跨界’的做法與經驗”、“文學報刊轉型及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兩個議題展開討論。9位文學報刊單位負責人分享了辦刊經驗和心得體會。
山東省文學期刊社社長、《時代文學》主編張世勤認為,當下文學報刊要實現破圈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與時代對接,持續不斷地給讀者以驚喜,并對全社會的文化精神加以引領。具體來說,就是要在突出優勢、錯位發展,打造品牌、成就經典,出圈破圈、擴展影響上下功夫,努力為巨變的時代留下文學高能的印記。
《民族文學》副主編陳亞軍圍繞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的實施,闡釋了主題出版與選題創新的關系。她談到,“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在時代內涵、思想性和藝術性上,具有不可忽視的認知高度和寫作要求。對此,《民族文學》在與作者確定選題的過程中,常常在以下三個方面給出建議:聚焦歷史與現實的邏輯聯系,聚焦人性的復雜樣態,聚焦社會實踐的辯證思維。
《文藝報》副總編輯劉颋論證了文學報刊轉型的必要性和可能路徑。她談到,生存環境、閱讀需求和習慣的變化,以及寫作主題、寫作方式,甚至是寫作人群的變化,構成了文學報刊亟待轉型的內外條件。而至于“往哪兒轉”,首先要考慮文學的評判標準是否確定、是否更新、是否跟上時代的要求。在轉型的過程中,文學報刊必須堅持文學內容的獨特性、時代性以及高水平的審美屬性,也即文學報刊的厚度、廣度和深度。
談到文學傳播如何融入現代傳播格局,《人民文學》副主編陳濤認為,報刊人首先要有“融”的意識,要克服過去刊物發行的路徑依賴,整合報刊資源優勢,把發行因素、傳播力納入到整個發行過程中來。其次要堅持原有的特色,維護原有的資源,夯實原有的陣地,避免“燈下黑”。第三,要有融的能力,包括對外合作的能力、傳播矩陣的能力、快速反應的能力、發現潛在讀者的能力。
面對文學報刊轉型和突圍的現實困境,《都市》雜志主編劉照華認為,文學報刊是純文學基因的重要載體,轉型不是“轉基因”,而是讓純文學基因借轉型之力,煥發更強、更新的時代活力。基于此,實現高質量發展,文學報刊應當更加重視文學特質和文學價值追求,突出高品質文學的引領示范作用,以高質量辦刊舉措,為文學高質量發展營造風氣、提供土壤。
《作家文摘》總編輯孔平介紹了近年來《作家文摘》立足自身優勢,推動刊物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做法。一是堅持內容為王,不斷豐富提升版面質量;二是重視傳播手段的建設和創新,加快媒體融合。《作家文摘》建立健全了以紙報為基礎,微信公眾號、微博、今日頭條、抖音、快手、視頻號、電子報等為主渠道的多位一體全媒體格局;三是拓展品牌價值。比如持續組織策劃《作家文摘》“書系”、精心打造年度《作家文摘》十大非虛構好書評選活動等。
近年來,《星星》詩刊著力實施“詩歌+”模式,力求發掘詩歌期刊新的傳播點和發展點,推動詩歌作品“破圈跨界”。副主編童劍介紹了相關經驗,一是立足新時代的辦刊原則,堅持“時代性、兼容性、原創力、影響力”,堅守文本質量更好服務讀者;二是走出詩歌作者即是讀者的小圈子,積極開展詩歌活動培養期刊讀者群;三是努力拓寬傳播渠道提升期刊影響力。《星星》詩刊從2015年以來,陸續開通了星星詩刊微信公眾號和星星詩刊APP,還與今日頭條、微信視頻號、新浪微博、網易、小紅書等平臺合作,開通了用戶賬號。
《小說月報》副主編齊紅霞分享了刊物在融入新媒體傳播格局方面的工作和探索。《小說月報》先后開通了微博、微信公眾號、頭條號、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傾力打造完備的新媒體矩陣。為開發青年讀者市場,于2022年11月開通了B站賬號,自運行以來,青年粉絲基數穩定增長,彌補了其他早期平臺中青年讀者市場的空缺。并于2023年5月入駐了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群體傾向性更加顯著的平臺。
《延安文學》副主編高權分享了《延安文學》實現“破圈”發展的探索與思考。一是立足文學刊物,打造文史讀物。《延安文學》在辦好傳統文學欄目的同時,新開辟了兩個具有延安特色的欄目:“紅色記憶”和“人文陜北”。二是重視主題出版和數字閱讀。包括對雜志已發表的作品進行整合匯編,策劃出版圖書,加強與中國知網、龍源期刊網等數字期刊網站的合作,把《延安文學》1979年創刊以來的所有刊物全部實現數字化等。三是試水“元宇宙”。元宇宙是5G、VR/AR/MR、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的集成,具有虛實相生、人機交互、深度沉浸、去中心化等特點。元宇宙時代的融合出版是一次數字技術與傳統出版實踐的深度融合,能夠打造虛擬圖書館、虛擬教學課堂和虛擬教學實驗室等,必將帶來文學界和出版界根本性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