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行》:“如實的全文現實主義” ——訪聶震寧
2011年,聶震寧離任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總裁崗位發表感言時,省略了最后一句話:我還是一位作家,最好的作品還沒有寫出來,還要繼續我的文學創作……他把對文學的愛藏在了心底。
直到12年后,聶震寧出版了他的首部長篇小說《書生行》。此時,距離他的短篇代表作《長樂》已過去40多年,作為作家的聶震寧重新歸來。
從事出版幾十年,聶震寧成績頗豐。擔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期間,他所操持引進的《哈利·波特》系列、“新課標中學生課外文學名著叢書”“二十一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系列”,都成為人文社的寶貴財富和經濟支柱;近些年來,他一直持續推廣全民閱讀,出版閱讀學相關著作,致力于提高全民閱讀力。在出版家、閱讀學專家之外,聶震寧還是小說家。他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以作品《暗河》《長樂》等一批中短篇小說在文壇展露頭角,并榮獲首屆莊重文文學獎?!稌小芳仁撬鼗匦≌f家身份所寫的第一部小說,也是他在長篇體裁上的一次全新嘗試。
《書生行》堪稱是一部中國的“教育詩”,凸顯了教育的本質,以及熱烈、真摯的啟蒙精神和理想情懷。上世紀中期,青年教師秦子巖為了愛人回到家鄉的大山里,一起從事中學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教學實驗。轉瞬即逝的一段歲月成就了沂山一中的高光時刻,長久地銘刻在學子們的記憶深處。聶震寧帶著對教育、對閱讀的崇敬與沖動書寫那些普通的鄉村教師,他們堅守師道尊嚴,忘我地投身到教育事業,他們身上表現出的人文主義的理想和力量比英雄的壯舉更讓人感動。
這部教育題材的小說出版后引起的反響完全出乎聶震寧的預料,他沒想到生活在當下的很多讀者,能夠對60年前的這些人物保有深切的理解和同情,這讓他深受感動,更心懷感激?!稌小反蛑櫿饘幧羁痰某砷L和職業的烙印,也是他教育理想、閱讀理想和文學理想的結晶。這部作品向我們證明,聶震寧不僅是出版家,更是富有才華的小說家。
這部小說就是展示經歷過的生活
中華讀書報:您是如何理解“書生行”的?
聶震寧:這個書名可能比較新穎,不少讀者和評論家都比較關注其中的內涵寓意。當時我擬書名時,有過一番琢磨,最先我想的就是白居易的《琵琶行》,那是關于琵琶女的行歌,《書生行》也就是“關于教師的行歌”,主要是贊美以秦子巖、舒甄好為代表的好教師們??墒菍懼鴮懼透杏X到教師之路崎嶇不平,這樣書名也就成了雙重含義。可是,我更看重“關于教師的行歌”這個意思。為此,封面設計時設計者一開始根據他們地理解,在封面上標注了英文書名《The Path Of Scholar》(學者的路),我請他們修改成《 A Hymn To Teachers》(教師的贊美詩),我還是更傾向于是“關于教師的行歌”的含義。
中華讀書報:對于您來說,《書生行》是不是一部不得不寫的小說?從短篇到幾十萬字的長篇小說,又是首部長篇,您在寫作中感覺到有難度嗎?
聶震寧:《書生行》確實是一部不得不寫的小說,因為我越來越懷想逝去的老師們。雖然多年不寫小說,可是一直都在讀小說。這次重拾小說寫作這支筆,過程一直很順暢。過去寫中短篇小說,往往比較注意追求結構的藝術,尤其是短篇小說,更像是文學中的詩歌,體現凝煉的特點。長篇小說主要是生活展示的藝術。這部小說就是展示我經歷過的生活,整個寫作過程有點像是在回想既往并且生發出種種感嘆。
中華讀書報:在注重流量的時代,這樣一部厚重的作品,您會擔心讀者的接受度嗎?創作中您秉承什么樣的創作理念?
聶震寧:我秉承的就是生活展示的藝術理念。我并不打算用太大的懸念來抓住讀者,我就希望作品如生活一般,但比生活本身更有意味。過去寫中短篇,我就堅持讓喜歡我寫法的讀者更加喜歡,現在也一樣,能夠把《書生行》讀進去的讀者相信會覺得比較有意思,而能讀下去的讀者我引以為文學同道,有一位六十多歲的北京讀者跟我說他已經讀了兩遍,也有年輕讀者表示好看,想來小說有各種各樣的風格,平實寫來且不乏意趣也是其中一種吧。
教育者要平等地善待所有學生
中華讀書報:小說塑造了一群畢業于一流高校的老師們的生動形象。這些老師都有原型嗎?多年后回顧學校、回憶老師,過往都還印在您腦子里?
聶震寧:我是老三屆的老初三畢業,因為要上山下鄉插隊,在學校多待了兩年多,前后一共五年多,這五年多的時間,和學校老師很多接觸,使得我對老師有了比較多的了解。我們那個中學的老師們,差不多就像《書生行》里沂山一中的很多老師那樣,有比較好的教育背景,確實就有一些來自北師大、復旦大學、華東師大等名校的畢業生。最重要的是,幾乎所有老師都愿意向學生顯示自己的才學,讓我受益很多。我確實是一個好學的學生,對有才學的老師比較關注。他們中間一些人的人生經歷也都頗多坎坷,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有些老師后來的遭遇也讓我心里難過。
中華讀書報:王蒙先生也因此評價這是一部“誠懇的諄諄教育小說,如實的全文現實主義,純樸善良的歷史主義”。小說中大量引用有關閱讀的內容,您是有意這么安排?
聶震寧:王蒙老師是過譽了,但我心懷感激。不過,我確實是想把小說里的內容貼近我國教育歷史的實際,也想把小說作得更為寫實一些,我還想通過小說折射歷史,但也是懷著善良的態度,為什么?因為我創作的主要意圖還是講述和贊美值得尊敬的老師們,不可能專門去回顧、深究歷史問題。當然,完全回避歷史也是不可能的。我在修改時曾經跟責任編輯之一劉稚女士表示,可以把跟當時老師們教學生活不直接相干的社會內容盡量刪去。她不同意。她說,脫離了具體時代的際遇,人物的性格命運也就無從體現了。
我信奉17世紀的法國作家拉羅什科夫的名著《箴言錄》里的一段話:“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見;如果你能看見,就要仔細觀察。”我就是秉承拉羅什科夫的這個原則來仔細描摹事物,堅持光線明暗中幫助讀者辨析真相。這樣一來就有了王蒙老師所說的“如實的全文現實主義”。書中大量引用有關閱讀的內容,我真的是有意這么安排的,也許這樣可以增強小說的實感。
中華讀書報:您所受的教育以及理想中的教育,在書中一覽無余。秦子巖的學生寧鎮揚因為得到兩位老師的幫助而成長,“二十年后寧鎮揚先在廣西社科界繼而在全國社科界成了一個小有影響的人物,他說與自己在沂山一中得到的許多教益分不開”。我想這也是您想要表達的一個主題:好的教育對人生的影響。能否概括一下,您認為好的教育是怎樣的?
聶震寧:好的教育就像《書生行》里一再糾纏的問題:教育者要平等對待所有學生,友善對待所有學生,盡可能地用正確的知識文化培養學生。也就是書中秦子巖反復提到的陶行知先生那句名言:“愛滿天下,樂育英才?!?/p>
關于“閱讀學”論述的小說化
中華讀書報:小說也融入了您多年來大力推動閱讀的實踐,比如通過老師的講座談如何解讀作品,甚至談到具體的閱讀方法,還寫到中學圖書館系列講座的細致安排,以及秦子巖對講座安排表的調整?!稌小穼懬刈訋r、舒甄好、金子卿等老師們進行的教育實驗,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與學生們共讀世界名著,引導他們學會解讀文學的方式。這是虛構的嗎?把對于閱讀的理解融入小說,您擔心過這種“植入”會影響到小說的閱讀或情節推動嗎?
聶震寧:《書生行》是小說,小說里的各種引文往往各有用處。王蒙在《紅樓夢》里隨時能讀到菜譜、藥方,其實這些內容都是小說內涵的一部分?!稌小防飯D書館系列講座安排表也就跟那些菜譜、藥方的作用差不多吧。讀書是校園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小說情節的一部分。每個老師講座的風格各異,思想方法也不盡相同,甚至還有明顯的差異,從而凸顯、深化了小說中一些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中華讀書報:書中提到的很多蘇聯作品,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海燕》等,有很深的時代烙印。蘇聯著名教育家、作家馬卡連柯的長篇小說《教育詩》也在書中反復提及。這些在中學時期讀過的經典之作對您產生很深的影響,能否談談您在中學生時期的閱讀,和當下的中學生課外閱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聶震寧:20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中學生的閱讀遠不像現在中學生的閱讀這么有規范,現在中學生的閱讀還有課程標準的安排,那個時候哪里有啊,這是當下中學生閱讀遠遠超越60年前的突出一點。過去中學生的課外閱讀各個學校很不一樣,那時完全由各個學校老師們自主安排。但是有一條,當時對蘇聯小說和對我國革命小說相當推崇,那是相當一致的。舒甄好和秦子巖集中推薦學生閱讀,既有那個時代的特征,也有他們獨自的創新追求。由于在小說里的沂山一中韋校長的開放態度和信任,才有了秦子巖和舒甄好創造的沂山一中學生閱讀的高光時刻。
內容的很多秘密就在細節中
中華讀書報:談談您的細節刻畫吧。作家張平說您的細節描寫“出神入化”,對人物的刻畫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也注意到,比如對舒甄好那雙手的描寫,在作品里出現多次,使讀者對舒甄好的美麗、善良、清純和柔順有了無法忘懷的印象。您如何看待細節在小說中的運用?
聶震寧:寫實主義小說的寫作,故事內容的演進靠情節,情節發展的動力主要在人物之間的性格沖突,而人物性格的塑造主要靠細節的刻畫?!稌小返膶懽魑易非蟮氖菍憣嵵髁x風格,為此我比較注意通過細節的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感謝張平兄,他對我的這本小書讀得很細,細到令我感動。他還特別指出,書中舒甄好的父親要去看望分別五年之久的女兒,臨行前老人家給女兒女婿寫的那封長信,信里處處有細節,許多細節足見人物性格和時代的印痕。張平兄說“只是一封信,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說實話,為寫那封信,我是用了很多力氣的。還有,評論家賀紹俊兄說《書生行》里的幾次吃飯寫得很生動,因為里面有不少真實的細節,很有意思,又很見性格沖突??傊?,我們讀寫實主義小說,可以更多注意欣賞作品里的細節,因為內容的很多秘密就在細節中。
中華讀書報:《書生行》的寫作手法很樸素,語言很生動,也很平實,準確深刻地描寫出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心理特征和時代共性。對于這一點,感覺您對于分寸拿捏得非常妥貼。
聶震寧:要把握好小說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時代共性,最關鍵是要熟悉他們。當年,我有幸接觸了不少普通的知識分子。除了教我的一些老師,我曾經悄悄關注過他們,覺得有意思,還有其他一些知識分子。下鄉插隊后我也有過機會接觸過幾位在鄉鎮工作的老大學生,在修鐵路的工地上,我作為一個民工就是喜歡跟幾位鐵路局的技術員聊天。后來縣里把我從農村抽出來參加業余創作,有機會跟一些也參加業余創作的中學老師有比較多的接觸,我尊重他們,他們并不因為我年紀小,而且還是一個插隊知青,學歷比他們差得很遠而瞧不起我,正相反,那些比較落寞的老師們還挺愿意把我當成朋友,一起聊天,一起喝土酒,一起說笑話,講人生故事。久而久之,我對他們的心理特征和時代共性,甚至生活習慣、語言習慣都比較熟悉了,而且也暗自從他們身上學習一點東西,見解啊,語言啊,作派啊,人生態度啊,悄悄地模仿。說到底他們大都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啊。當然,有時我也看到他們在工作中、生活上處于很無奈的狀況,在某些強勢領導面前顯得有點卑微,有點可憐,那是特殊時期,沒辦法。我心里也替他們感到難過。其實我自己的處境也很困難。不過,事情過了,大家還是聚在一起喝土酒聊大天,又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該笑笑,該幽默照樣幽默。說實話,書中秦子巖、舒甄好、金子卿、時聞天、章紹康、許東華這些人物,在我心里都是有生活中某些熟悉人物作原型的。
《書生行》是教育之書,也是閱讀之書
中華讀書報:《書生行》不僅是一本關于教育的書,也是一本“閱讀之書”,完美地融合了您對于教育和閱讀的理想。您是理想主義者,當下這一理想的實現有很大的難度。您覺得呢?
聶震寧:我是理想主義者。沒有理想主義就沒有秦子巖和舒甄好。但我也是現實主義者,沒有現實主義就沒有這部長篇小說。立足于現實去追求理想的實現,立足于現實去追求好的教育和書香的社會,這既是書生艱難的道路,也是值得人們贊美的。
中華讀書報:小說以秦子巖在畢業聯歡晚會的雷雨之夜充滿激情地朗誦高爾基的《海燕》結尾,深深地打動了我。您以獨特的方式致敬自己的中學老師,致敬教育家,這樣的收尾,是否還有更深的寓意?
聶震寧:在一個雷雨之夜,一位年輕的男老師給學生們充滿激情地朗誦高爾基的《海燕》,是我生活中遇到過的真實情景。這情景60年前震撼了我,在我一個小小初中生心里播下了理想主義的勇敢的種子。我用這個銘記了60年的情景來做小說的結尾,主要是覺得秦子巖配得上這個情景,似乎這樣才能幫助秦子巖他們出一口氣,出一次彩,或許也能給讀者們增添一點浩然之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