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鳴奮的“傳播九要素”與“四種生態”
作為電腦藝術、數碼藝術理論領域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學者黃鳴奮以其溝通科藝、體大思精的學術研究風格獨樹一幟。他的六卷本《西方數碼藝術理論史》、四卷本《數碼藝術潛學科群研究》、三卷本《位置敘事學:移動互聯時代的藝術創意》、三卷本“科幻電影創意研究系列”等,均為跨學科、多維度,資料詳細、邏輯嚴密,體量超百萬字的學術巨著。但他并未止步,近期又有三部專著《流衍宇宙:中國科幻電影的工業與美學研究》《后人類生態視野下的科幻電影》《中國科幻電影的多維定位》相繼出版,筆者以此為契機,從三個方面梳理黃鳴奮教授的治學理路與科幻電影研究的新拓展。
創新研究方法
學者黃鳴奮在中學時代就愛好無線電,這培養了他一生對技術發展的高度敏感。中學畢業后他以福建省文科狀元的成績考入廈大中文系,并跟隨我國“錢學”的創建者鄭朝宗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專家周祖譔教授攻讀碩士學位。1987年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論蘇軾的文藝心理觀》是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跨學科的研究視野初現端倪。而蘇軾“讀盡人間書”般旺盛的求知欲和錢鍾書先生學貫中西的治學風范則潛移默化,對他的學術生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文藝心理學開始,他的研究轉向了藝術交往,開始自覺地在研究方法上尋求突破。隨著他對心理學基礎理論的深入了解,特別是結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相關論述,一個居于社會學和心理學“本體論”地位的“元”概念——“需要”,漸漸凸顯出重要性,成為他學術關注的焦點。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出發,重新認識人的需要,重構馬斯洛等人的需要理論,成為黃鳴奮在其早期學術活動中用力最勤的領域。這一時期他出版的專著有《藝術交往心理學》《藝術交往論》《需要理論與藝術批評》和《需要理論與藝術創作》,這四本專著作為一個系列,構建了黃鳴奮自成體系的“需要理論”,這為他的學術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并形成了他獨特的學術風格。
重構需要理論和提出傳播九要素原理,是黃鳴奮教授最重大的原創性學理突破。這也使他完成了自己學術焦點遷移的方法論準備。在他的新著《流衍宇宙:中國科幻電影的工業與美學研究》和《中國科幻電影的多維定位》中,傳播九要素原理是基本邏輯框架,綱舉目張;而《后人類生態視野下的科幻電影》則構成了分析科幻電影“四種生態及其想象”的內在理路,具體而微。正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一套獨特的研究方法不僅是黃鳴奮教授在學術前沿地帶篳路藍縷、開疆拓土的利器,也是讀者進入他堂廡宏闊之學術殿堂的叩門密碼。
開拓前沿領域
方法在學術疆域的開拓中形成和成型,學術疆域的開拓也是對方法的檢驗和校正,這是一個辯證的良性循環。從文藝心理學轉向藝術交往和傳播心理學,再轉向新媒介藝術學,黃鳴奮的學術創新路線清晰可尋。
進入新世紀以來,互聯網革命風起云涌,媒介技術迭代日新月異。黃鳴奮深感數碼藝術在實踐中已是舉足輕重,在理論上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更是不可低估。他認為,西方數碼藝術理論是當代信息科學技術、藝術理論和社會思潮的匯聚點,風潮激蕩,具備后現代語境眾聲喧嘩的特點,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大師,但卻擁有紛至沓來的新觀念、新范疇、新思路,遠非傳統藝術學框架所能容納。有鑒于此,撰寫《西方數碼藝術理論史》以啟發、推動中國學者的研究,就成為他不辭勞煩的學術使命。2011年,《西方數碼藝術理論史》由學林出版社出版,再次填補了一個學術領域的空白。本書的主要內容是西方自1950年以來形成和發展的數碼藝術理論。面對60年時間跨度所涉及的浩如煙海的史料,黃鳴奮從六個層面來進行取舍剪裁,即數碼編程的藝術潛能、數碼文本的藝術價值、數碼媒體的藝術功能、數碼文化的藝術影響、數碼現實的藝術淵源、數碼進化的藝術取向,依次構成了每一卷的主題。這一架構的靈感,仍然來自于他的傳播六要素原理。以邏輯為緯,以歷史為經,一幅絢爛多姿、波瀾壯闊的西方數碼藝術理論史的宏大畫卷就此展現。在這部學術巨著中,不僅有數字媒介技術的發明史,更有各門類藝術、包括先鋒藝術的發展史,以及二十世紀西方美學、文藝理論的嬗變史。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生物學、芯片、微電腦、萬維網、量子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后人類、電子人、超文本、超媒體、界面、交互性、解構主義、符號學、傳播學、敘事學、現象學、媒體美學、后現代主義等等五花八門、包羅萬象的龐大素材,在藝術與科技、媒介與觀念的互聯、互通、互融架構之下,被黃鳴奮井然有序地整合進脈絡清晰、邏輯自洽的六個層面,形成了一個嚴密完整的史論體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黃鳴奮在研究科幻電影、不遺余力為中國的數碼文化產業、科幻電影創作鼓與呼之余,還創作了一部長篇科幻小說《當即宙:鷺島放飛夢想》,給自己的科幻研究增添了直接經驗。
構建中國學派
在“以世界為方法”考察了西方數碼藝術理論、創立了位置敘事學和科幻電影創意理論體系之后,黃鳴奮有感于中國科幻電影理論的貧瘠,從構建“中國電影學派”的高度,“以中國為方法”,將自己的學術視野轉向了中國科幻電影。近年來,他就科幻電影發展與研究發表了一系列專題論文,涉及科幻與生態倫理、科技倫理,科幻與危機敘事、科幻與人工智能想象等廣泛的前沿論題,對這些問題的聚焦,構成了他這三本新著的主要內容,極大地推進了建構中國電影學派的步伐。
在學術視野轉向科幻電影之后,黃鳴奮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興奮不已,論文《新媒體環境下的中國科幻電影》就是對這一發現的梳理。2019年因《流浪地球》的爆紅,被認為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黃鳴奮備受鼓舞,撰寫了《位置敘事視野中的〈流浪地球〉》以及《科幻視野下中國電影的定位》等評論。而眾多階段性成果匯集而成的《中國科幻電影的多維定位》,從九個維度揭示我國科幻電影創意的特色:在主體維度上,將傳統文化中的憂患意識與科幻語境的危機敘事結合起來;在對象維度上,將重點置于科技時代的人倫變革,圍繞自我、身份、他者等觀念加以思考;在中介維度上,逐漸將傳統的天下觀、計策觀和需求觀統一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在手段維度上,既借助科技進行想象,又對科技加以想象,同時依賴科技表現想象;在內容維度上體現我國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包括生態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科技價值觀等;在本體維度上懷著硬科幻的理想,走上軟科幻的道路,處于與其他電影類型不斷分化、滲透、融合的重組過程中;在方式維度上堅持憧憬性、虛構性與創造性兼備的藝術定位,體現逍遙游的精神;在環境維度上注重揭示多樣化人生之旅相伴的時間,富有江湖與法制之張力的空間,變中有常的命運;在機制維度上,真誠地期待元年之后是騰飛,纏結于失望與期望之間。其前景是伴隨科技革命發展開創未來,在與中國電影學派建設的互動中實現觀念創新。
針對中國電影學界科幻電影研究的不足,比如重院線電影輕網絡電影,重“工業電影”輕“后工業電影”,重科技美學、倫理美學、數字美學等理論移植,輕科幻電影美學自身建構等缺陷,他的《流衍宇宙》以“中國”“工業”“美學”三個關鍵詞為主軸,運用傳播九要素原理作為邏輯架構,在比較視野中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方方面面進行考察,他尤其關注信息革命、人工智能、元宇宙前景下的科幻電影美學建構。書中提出的“流衍宇宙”將目前流行的數字孿生“元宇宙”與未來可能的多重宇宙用了一個非常富有特色的“中國話語”來命名,具有鮮明的“中國性”。“流衍宇宙”語出明代丁紹軾,黃教授認為在科幻電影美學中,“流衍宇宙”首先是指科幻創意通過工業化制造出強大的意義鏈,讓人們因此拓展眼界,甚至相信真的存在各種相對于現實世界的另類世界;其次是指科幻創意進而引領工業化本身,讓人們通過所能運用的各種最新技術營造有別于現實世界的虛擬世界;最后是指科幻創意通過引領想象力消費提高公民創新素質,并且豐富了美學理論。科幻創意雖然可以翻空出奇、衍生出多元宇宙,但萬變不離其宗,所講述的故事仍然必須在情理之中。中國科幻電影研究也是如此。所采用的方法和視角固然可以千變萬化,但仍以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旨歸。
《后人類生態視野下的科幻電影》主要從后人類生態的角度對科幻電影創意加以思考,全書分為四章:第一章從自然生態的角度切入,分析科幻電影中的天體奧秘想象,以有關金星、火星和空間站的構思為例說明;第二章從社會生態的角度切入,分析科幻電影中的人物角色想象,論及有關瘋狂科學家和智力缺陷者的構思,以及宇宙共同體的想象;第三章從心理生態的角度切入,分析科幻電影中的人機關系想象,重點在于腦機接口、有情機器人和人機共同體;第四章是對生態格局的綜合思考,重點在文明傳播、可信自主系統和人工智能。
黃鳴奮認為,在科幻的意義上,所謂“后人類生態”至少可從如下三種意義加以定位:就自然環境而言,它意味著人類不滿足于充當地球上的萬物之靈,而希望尋找自己作為宇宙生物所占有、可能占有、應當占有的位置;就社會環境而言,它意味著人類不再將自己當成唯一具備能動性的主體,而是將身體與工具的整合、多元化智能體與智慧生物之間的互動當成人為進化的必由之路、必然結果或必擇選項;在心理意義上,它意味著人類不再認為每一個體都只能擁有某種確定的自我,而是將心理流動、人格定制等當成常態。在上述定位之背景中起作用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包括宇航科技、生物科技、信息科技等。此書雖然篇幅不大,核心論題卻十分集中,即在人工智能、元宇宙時代,也許是人類最后的尊嚴與人性唯一的確證——想象。科幻電影創意的原動力就是想象。人類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是想象的創造。而想象力與知性的自由運動,正是康德對于“美”的定義,是其美學的原點,也是西方美學的基礎。此書對科幻電影想象的深湛研究不僅接榫了當下的電影“想象力消費”理論,從“想象力生產”的角度補足了“想象力消費”留下的電影創作與生產環節的空白,從而形成了一個完美的理論閉環,對中國電影學派的建構做出了重要貢獻。
黃鳴奮是構建中國電影學派的積極響應者和重要參與者,具有高度的學術自覺與學術使命感。事實上,早在中國學界三大體系建構作為一種頂層設計提出之前,他已經在其《數碼藝術潛學科群研究》的緒論中對此有過論述:“如果我們能夠證明當代西方數碼藝術理論可以充當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新參考系,或者當前我國數碼藝術理論有助于闡釋西方數碼藝術現象,那么,無疑有助于推動中國與世界在文化層面的對話。”黃鳴奮認為,如果證明古代文論的基本范疇可以在數碼語境中獲得恰當應用,或者數碼藝術理論有助于對古代文論進行新的觀照,那么無疑有助于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光大,有助于建立具備時代特色的新的藝術理論體系。
縱觀黃鳴奮的研究,他始終關注技術的最新進展,也同步關注它們在藝術領域引發的變革并最終聚焦于科幻電影創意與中國科幻電影。他的研究既回應了新媒體技術革命對電影的挑戰,又契合了方興未艾的新文科建設對交叉學科的高度重視。當前,從數字影像對“攝影影像本體論”釜底抽薪的顛覆,電影膠片的徹底消失,到VR/AR對電影語言脫胎換骨的重塑,電影從創意、生產、傳播、欣賞的每一個環節與場景,都將發生深刻的變化。正在高歌猛進的元宇宙、人工智能ChatGPT革命,對電影工業、電影美學及倫理學都將形成強烈的沖擊與挑戰。直面這些挑戰,既需要電影學者具有前瞻性的學術視野,更需要在人文與科學兩大領域基于電影學、符號學、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美學、人類學、信息學等跨學科交叉與多學科綜合的知識儲備,而這正是當下我國教育部在高教改革中力推的新文科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黃鳴奮的前瞻性研究對于我國電影學界三大體系建構的標桿和示范意義。
(作者系浙江傳媒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