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與之:八十年代師大校園里的先生們(四)
    來源:《傳記文學》 | 與之  2023年07月24日07:09

    在20世紀80年代的師大校園,藍棣之是富有傳奇色彩的獨具魅力的老師。

    新時期的中國文學界以種種思想論辯拉開了歷史的帷幕,“朦朧詩”論爭就是其中最具情緒色彩的、可能也是影響時間最長的一場論辯。直到新世紀初年,在香山召開的一次詩歌研討會上,提及當年論爭中的某次人際糾葛,已近退休年齡的當事人還激動不已,情緒激昂地向年輕的與會者傾訴過往的委屈與郁悶。

    當年,藍棣之老師也是在這樣的激情氛圍中亮相師大講堂的。我還清清楚楚地記得,那是1985年秋天的一個夜晚,在日常講座人氣最旺的新一教室,朦朧詩論爭的主角、北京大學的謝冕老師應邀出場。那不是一種悠然道來的知識性傳授,而是重重壓力之下的申述、剖白與吶喊,自始至終都裹挾著一種左沖右突的激憤。踏進教室的那一瞬間,你無須聽懂什么道理,就會立即被這樣的激情所感染,迅速成為謝老師詩歌命運的同情者。那天晚上,主持講座的便是師大“中國現代詩歌”課的主講老師藍棣之。不過,與謝冕老師情緒激昂的表現有異,藍棣之老師始終不緊不慢,操一口“四川普通話”,對謝老師的“朦朧詩學案”穿插點染,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入則兩肋插刀,執火助攻;出則躍身天外,鳥瞰歷史經緯,機智透辟,妙趣橫生。不得不說,在這里,學者的智慧和詩人的情志兼而有之、相得益彰,散發著一種極其特殊的迷人的風采。

    大學三年級,藍棣之老師為我們開設“中國現代詩歌”選修課。依然是用那種不緊不慢的講述,對中國現代新詩的史實與文本細細梳理,讓一大批的臺下學子神魂顛倒。80年代的師大中文課堂是五彩繽紛的,王富仁老師首重理論思辨,講述中外文化的演化發展,汪洋恣肆、大氣磅礴,以開天辟地之奮勇召喚每一個人緊隨其后;童慶炳老師善于在社會生活的豐富案例中提煉理性的判斷,是師者循循善誘的典型;任洪淵老師將個人的藝術追求融化進歷史的講述,敘述的是他人的史實,滲透的卻是自我的故事。一批更年輕的青年博士教師也是卓爾不群:王一川老師儒雅、溫和地講述他的“審美體驗”,郭英德老師的元代文學故事深沉而雋永,還有一位激情四射的文藝學學科的青年博士,在童老師的課堂上教學實習,第一次讓我們知道了弗洛伊德理論的震撼。他一邊展示心理分析學說的驚艷,一邊有節奏地狠狠踢著身后的白色墻壁,最后在那里留下了難以抹除的歷史印記。總之,在那個時代,各種形式的激情式表達可能還是主流。與他們相比,藍老師是平和的,常常在波瀾不驚的敘述中談論現代詩歌藝術,但也不似古典學者的克制和對文獻知識的倚重,如王富仁老師那樣縱橫捭闔的社會歷史考察也不是他的興趣,出現在他口中的主要還是對詩歌的藝術感悟,包括意象、語言、節奏,等等,不過也并不陷入那些技術性的形式論,而是浸透著豐潤的情感性的解讀和分析。他后來將自己的這種文學闡釋方式命名為“癥候式批評”,結集為《現代文學經典:癥候式分析》出版。其實所謂的“癥候式閱讀”,本來是法國哲學家、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阿爾都塞提出的概念,指的是抓住那種被隱藏在作品所表達的明確意圖之外的意義。受到精神分析學派影響的阿爾都塞相信,在作者有意識的文字下面一定隱藏了某些不容易被知曉的東西,而這些東西不能簡單地通過表面的閱讀來了解,而需要利用一種更深層的方法來加以挖掘。

    阿爾都塞的“癥候式閱讀”主要還是竭力挖掘文本斷裂處、空白處的意識形態內涵——那些被掩蓋、被忽略、被扭曲了的意識形態的因素,而這類社會政治內涵卻不是藍老師所感興趣的東西,講新詩、講現代文學經典,他還是集中于探討人生況味,尤其側重于開掘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隱秘情感——夫妻之間的厭棄、遠距離的愛慕、男性內心的“洛麗塔情結”,等等。他善于運用銳利的目光洞穿世事人情,又在文學藝術的字里行間發現蛛絲馬跡,最后得到出人意料的結論。比如“詩歌史上只有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現實主義潮流’”;比如“新月派就不是浪漫主義,更接近法國的‘巴那斯主義’”;比如“《二月》中的肖澗秋并不真愛陶嵐,更不愛文嫂,最讓他動心的是年僅七歲的小女孩采蓮,只有這位少女才具備了‘魔鬼引誘’的魅力”;比如“《駱駝祥子》《圍城》之中所透露的不過是作家對現實家庭與婚姻的失望”,等等。這些結論猛然問世,常常令人瞠目結舌,不敢置信,但細細回想,卻又能夠覺察出其中所蘊含的真知灼見。藍老師頗為看重自己的這一套閱讀方法,對自己的藝術領悟力也相當自信。一次課余,他不無自得地告訴我們:“應當好好體會一下這類研究的精妙之處,不要被那些雄辯滔滔的社會歷史之論所迷惑了,他們的判斷只能存世五年,而我的這些研究可以存在二十年而不止!”

    “文革”結束后,剛剛進入新時期的思想文化界,深受機械唯物主義的社會歷史批評之害,普遍向往“回到文學本身”,藍老師對詩歌藝術闡發和對文學經典文本的解讀顯然都是80年代的學術“新路”,是他超越陳舊方法的得意之作。不過,新時期同樣有“新啟蒙”的思想建構,有王富仁老師那樣宏大磅礴的歷史論述,所以藍老師對自我學術選擇的信心也還包含了另外一層含義:在同時代人的學術新潮中,他依然有自己的篤定和確信,他相信文學的藝術自身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

    這份篤定有藍棣之老師特有的執拗,但卻沒有多少文人相輕的狹隘。在當時,在熱愛現代文學的學生眼中,長于歷史文化分析的王富仁老師似乎更多被時代的追光燈所照射,而沉浸于詩歌藝術欣賞和“癥候式批評”的藍棣之老師卻相對冷寂,但是這些明顯的冷熱之別并沒有造成那一代學者之間的間隙。1987年,圍繞王富仁老師的魯迅研究方法論問題,一場論戰發生了,關于其研究與馬克思主義學術道路的關系,學界傳出了不同的聲音,而每一個從“文革”時期過來的人,都明白這樣的爭議之于王富仁老師學術前途的巨大影響。有一天,在藍老師家中,談到正在發生的這場論爭,他突然嚴肅起來,神色嚴峻地說:“王富仁的魯迅研究是有重要時代價值的,現在一些人的指責既沒有什么道理,也相當危險,作為師大的一員,我們是應該站出來寫點東西啊。”這番話,說實在我還是有點意外的,因為我們都知道藍老師并不從事魯迅研究,對于王富仁老師研究所涉及的一些歷史文化問題,他可能也不那么感興趣。在以往的課堂上,個性鮮明的藍老師也主要是專注于自己的藝術理念,很少恭維過其他領域的學術成果。今天這一番仗義執言真誠而動人,我一時間也是血脈僨張,暗下決心,打算呼應藍老師的倡議,立馬撰寫聲援之作。進入90年代以后,學界論爭多多,似乎已成時代常態,少了些當年的緊張和焦慮,或者誰也不那么當一回事兒了。而如藍老師那樣跨越疆域的“袍澤之誼”也在淡漠,即便沒有劍拔弩張的公開論戰,知識分子圈子里的內在撕裂卻在潛滋暗長,每念及此,我都不禁想起1987年。那個年代,是不是還有一種被稱作“學術共同體”的東西在隱約構成?當然,可能它最終也還是未能成型。

    課堂下的藍老師也是這樣性格鮮明、立場堅定的人,他真實、坦誠、不加掩飾,常常毫不客氣地批評我們的思想和學習。有一段時間,他的居所也是門庭若市,各方詩人墨客紛至沓來,日夜無休。終于,他不愿如王富仁老師一般隱忍妥協了,某天清晨,赫然在大門上貼出大字通告:“本室定于每周一三下午接待訪客,其他時間恕不接待。”當天上午,一批不請自來的學生、詩人興沖沖登門,卻悻悻然而返,“藍棣之告示”不脛而走,傳遍學生寢室。在自由闖入老師家門已蔚然成風的80年代,藍老師的告示的確引起了一點小小的議論。現在想來,如果沒有這段插曲,我們這些放浪任性的學子何以能夠領略到應有的“規則”,又何以能夠真正觸及老師的原則與個性呢?時過境遷,應該是信服勝于抱怨。事實在于,藍老師的原則和嚴肅不過是人際關系所應有的“界限”和“尺度”,并不是什么苛刻怪異的癖好,只不過,在師生關系自由無拘、學生們愣頭愣腦慢慢放任,而老師也大多寬仁遷就的氛圍中,突然有人提醒人與人之間的軫域分寸,稍微有點懵懂而已。

    日常中的藍老師,絕大多數時候都是親切隨和的,樂于與同學們交流。與藍老師聊天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他話題廣泛,無論文壇掌故、世事人情還是藝術鑒賞,都說得津津有味,關鍵時刻常常都有出人意料的發現和結論,他的“癥候式分析”早已融化為觀察人生、世界以及文學藝術等一切事物的基本態度。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他突然對“星相學”有了心得,一有機會就拽住我們談星相,剖析人性和命運,一些女同學被他一番“偵測”以后,盡數大呼小叫,驚為仙人。他又將“星相學”轉移到文學研究,剖析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甚至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的星座屬性,既詭譎新奇,又醍醐灌頂。90年代,藍老師和我見面,特地告訴我說,鳳凰衛視邀請他主講“星相學”。怕我不相信,還送我一冊最新文集,扉頁的作者介紹明明白白地寫著:“藍棣之,屬雙子星座。據說雙子座的人,喜歡觀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對于不知道的事情,一定會設法了解。”我知道,這就是藍老師對自己的一點歸納總結。

    藍棣之老師從不掩飾自己的內心世界,喜怒哀樂形于色,甚至不懼于表現自己精神深處的憂郁、脆弱和迷茫。在穩重矜持依然是師生交往常態的今天,藍老師卻比較另類,他不時將自己性情的本真暴露于眾,讓一批年輕的學生觸摸到人性的真相和深度,可能這本身也是“言傳身教”的重要形式。藍老師有一雙兒女,當時女兒念中學,兒子在念大學,都是他的情感所系,好幾次我們在他家,都目睹了一位父親的溫柔和耐心,其細膩動人,著實令人感動。師大住房緊張,好長一段時間藍老師都只能住在四合院的筒子樓中,一個逼仄的小單間里塞滿了他全部的家當、工作和生活,兩個孩子只能繼續爬著一張學生上下鋪。就在我們大學三年級的時候,藍老師的兒子發生了意外。有好長一段時間,藍老師都無法從巨大的悲慟中恢復過來。因為藍老師,我們班的一大批文學人,詩歌人也都同時墮入了前所未有的陰郁時期,大家時時都在留意藍老師的動向和他的精神情形,為他揪心,為他焦慮。從中,也不知不覺地走過了一道關乎生死的人生關隘。

    藍老師是我走上新詩研究的領路人。因為他的“中國現代詩歌”課,我對新詩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系統閱讀相關的作家作品,原本散漫的文學知識有了一個自覺的認知框架,并以此為基礎,吸收其他的知識和思想。在這個過程之中,藍老師的指點和鼓勵在許多關鍵時刻都產生了重要的作用。閱讀其他詩歌史著作,我發現象征派的開路人李金發一直缺乏足夠的關注,甚至被稱作“詩怪”,問題是,從20世紀20年代的象征派到新時期的朦朧詩,這種象征主義的詩歌藝術早已經深入骨髓,理當見怪不怪了,何以還有如此論斷?藍老師對我的疑惑大加贊賞,鼓勵我堅持探索、撰文闡述。于是,我搜尋文獻,苦讀“怪詩”,終于覺得有了自己的答案。我一方面將謄抄的文稿面呈藍老師討教,一方面又按捺不住“發現”的激動,冒冒失失地將底稿直接投寄給《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以下簡稱《叢刊》)。這是我從圖書館期刊閱覽室讀到的雜志,發現它專門刊登我關注的現代文學的文章,就記錄下了編輯部地址。過了一段時間,并沒有雜志的消息,卻被藍老師找過去表揚了一番。藍老師說:“文章寫得不錯,我幫忙推薦給學術期刊吧!”我嚇了一跳,心想:“完了,我擅自投稿給《叢刊》的事情也沒有給老師匯報,這一回兩邊撞車了,肯定不好交代。”就支支吾吾表示打算自己去投稿試試。藍老師還是堅持己見,繼續好言相勸:“自己投,那可能兩年都沒有消息哦!”藍老師的堅持讓我更加緊張,生怕他知道了我的莽撞和冒失,更發現我缺少在寫作上精益求精的精神。那一天究竟是怎么從藍老師的堅持下脫身的我已經記不清楚了,倒是一年多以后,這篇文章被《叢刊》刊登了,而藍老師似乎也完全忘了這個細節,在校園里碰到我還熱情夸獎呢!

    也是在學習新詩史的過程中,我對穆旦的新詩產生了極大的熱情,用了差不多整整一年的時間來閱讀相關的作品和歷史文獻,最終以穆旦研究作為我本科畢業論文的題目,而指導教師也是藍老師。在當時,穆旦研究才剛剛起步,遠遠沒有今天如此熱門。出于對中國新詩發展史某些癥結的不滿,穆旦成了我詩歌理想的寄托人,我幾乎在對他的描述中用上了所有的熱情和贊美。其中的勇氣自然也來自藍老師的鼓勵,雖然他并不一定認可我的那些溢美之詞。汲取了李金發論文的教訓,這一篇論文我格外用心,反復打磨,多次請藍老師提出意見。不過畢業季到了,每個人都陷入了社會性的迷茫和不安之中,最后一次向藍老師討教論文修改的時候,藍老師只是掃了一眼,嘆了口氣說:“唉,學術研究之外,還有更大的社會關懷啊,將更多的學術時間留到畢業以后吧!”這話出自一向強調“文學自身”的藍老師真的是罕見的。然而,在告別20世紀80年代的那個燥熱的初夏,我們誰都覺得這樣的結論是那么的不容置疑、理所當然。

    相關文章:

    與之:八十年代師大校園里的先生們(一)

    與之:八十年代師大校園里的先生們(二)

    與之:八十年代師大校園里的先生們(三)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精品 |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入口在线| 亚洲依依成人精品|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久|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青草| 国产在vr视频精品观看| 日韩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精品麻豆国产色欲色欲色欲www|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 久久久国产精品福利免费| 亚洲精品久久久www| 国产精品女上位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不卡| 97精品久久天干天天蜜| 国产精品日韩AV在线播放| 精品午夜福利1000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三级|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88L|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爱爱|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精品免费| 老汉精品免费AV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日韩亚洲精品色| 国产麻豆9l精品三级站| 精品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国产精品秦先生手机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一区二区| 91精品在线国产| 精品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制服| 久久精品国产2020| 色花堂国产精品第一页|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嫩草| 精品国产天线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