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當代詩詞創作:創造一片不同尋常的風景
    來源:文藝報 |   2023年07月24日08:10

    編者的話

    談到“詩詞”,一般來說有兩個指向:一是傳統詩詞經典,如《詩經》、李杜詩、蘇辛詞等;二是五四以來的現當代詩詞創作,有時候特指當代(甚至是當下活躍著的)詩詞寫作者創造出來的新文本,后者常被稱為“當代詩詞”。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作為一種對傳統繼承頗多的文體,當代詩詞在面對新時代的新現實、新語境時,如何做到守正創新,以新的思想、新的技法來表達新經驗、新意象,譜寫新時代詩詞的新華章,成為了重要課題。在本期兩篇文章中,高昌著重探討當代詩詞創作中的思想革新問題,強調要“實現精神和格調上的脫胎換骨”;王悅笛偏重于從寫作技法的層面進行分析,他結合自己所熟悉的當下詩詞文本,探討如何在創作中實踐“活”和“切”的詩學。

    實現精神和格調上的脫胎換骨

    □高 昌

    21世紀詩詞新潮帶著虎虎生氣和勃勃生機,作為一種擋不住的美學力量澎湃而來,給文學百花園添加了更加豐富、更加新鮮的想象力和可能性。對于當代詩詞寫作者而言,傳統的詩詞經典是值得我們倍加珍惜的文化寶庫,需要我們不斷加以學習和借鑒。與此同時,新時代的新現實,需要我們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以革新精神進行新的詩詞創造,“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字詞的使用,見出觀念的新舊

    如果當代人真的把“妾”“奴”這類代稱,直接寫在抒情達意的詩詞作品中,則顯然是與強調思想解放和人格尊嚴的當代思潮相悖的

    當代詩詞寫作熱,是傳統詩體形式的回歸,但并不意味著五四時期已遭痛打的一些陳腐觀念可以沉渣重泛。周篤文老師曾經向我感嘆:“現在有的女詩人寫詩詞,還在用‘妾’自稱!”2019年,我曾看到一首“留守”題材的作品,其中寫道:“妾身最怕中秋夜,月向檐前分外明。”就當代詩詞寫作而言,以“妾”自稱或者稱呼別的女性,都是值得反思的現象。

    古人有不少用“妾”來作為女子謙稱的作品。比如唐代桃花夫人的《在紫霄夫人席上作》:“昔時訓子西河上,漢使經過問妾緣。自到仙山不知老,凡間喚作幾千年。”唐代崔氏的《述懷》:“不怨盧郎年紀大,不怨盧郎官職卑。自恨妾身生較晚,不及盧郎年少時。”李白的《陌上贈美人》:“駿馬驕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車。美人一笑褰珠箔,遙指紅樓是妾家。”戴叔倫的《織女詞》:“鳳梭停織鵲無音,夢憶仙郎夜夜心。難得相逢容易別,銀河爭似妾愁深。”宋代嚴羽代擬的《閨中詞》:“良人西去擊狂胡,妾在閨中對影居。萬里長看天外月,一生空得夢中書。”這些作品中的“妾”字都帶著特有的時代印記。

    現代以來,當然也有用到這個“妾”字的作品,比如田遨的“青藍涂抹作生涯,唱本偷來屬妾家。欲扮女皇終不似,只應常扮賽金花。”繆荃孫的“眉山淺畫髻云梳,生小魚娃慣水居。妾自持篙郎系網,今朝準網罽花魚。”這些作品都有特定的語言環境和表達需求,用的位置也都是很恰切的。但是如果當代人真的把“妾”“奴”這類代稱,直接寫在抒情達意的詩詞作品中,則顯然是與強調思想解放和人格尊嚴的當代思潮相悖的。

    遺憾的是,當今一些詩詞作者并不認為這是在開歷史倒車,卻反而美其名曰“繼承傳統文化”。不錯,傳統文化的精華需要繼承,但其中的糟粕呢?

    求正容變,彰顯時代氣息

    唐詩宋詞的經典魅力和語言技巧,給我們今天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滋養,但是其特有的時代氛圍迥異于今,不能砍削今天的韻腳去硬穿唐詩宋詞的鞋子

    近來有一種觀點,說是五四以來,傳統文化出現了斷層。當年反對白話文的林琴南、章士釗、吳宓等,被一些人捧為文化英雄式的人物。不錯,過去對他們的評價或許不夠客觀、全面,我們需要修正,需要結合新的語境給予中肯的評價。但是,我們不能借此來全盤質疑新文化運動。五四時代的文化主張有其內在的歷史邏輯。我們今天回看五四,回看我們的傳統文化,需要有一種當代性與歷史性相結合的眼光,看到其中的復雜性。文化的發展和進步,伴隨著繼承的過程,也伴隨著揚棄的過程。古典文化中確實有值得繼承的精華,但也不應忽視其中消極因素的影響,我們需要結合新時代的語境進行繼承和發展。

    晚清民國詩詞研究,目前似有顯學之勢。當年主張“不墨守盛唐”“不專宗盛唐”而尊崇“三元”(上元開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祜)的舊體詩人,也重新得到很多學人的關注。我陸續讀了這一時期幾位詩壇名家的作品,覺得他們確實都有自己的色彩和光輝,也有耐人回味之處,但是也感覺其中的門戶意識和圈子意識過強。他們“風氣相囿,結為宗派,類似封建節度”,一方面過分強調學習古人,偏重師承和借鑒,另一方面又喜歡纖靡委隨,拉幫結伙。這一撥詩人也批評別的詩人“蓄積貧薄”“非其人而為是言,非其時而為是言”,但對照他們自己的創作實踐,卻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所謂“合學人詩人之詩二而一之”的主張,發展到極致就是“無一字一句不自讀書創獲”。重回五四起點衡量,這一批詩人當年“標舉一二家以自張其壁壘,師古而不能馭古”所留下的歷史教訓,也是頗值得反思的。林琴南諷刺他們:“搜取枯瘠無華者,用以矜其識力,張其壇坫。”林庚白批評他們:“沾沾自喜,以為得古人之真。”今日觀二林之論,仍覺其中是有一定道理的。當年面對時代大變局,很多舊體詩人還躲在書齋一隅優哉游哉地吟風弄月,自矜于“來作神州袖手人”。這些詩界大佬們孜孜不倦地在死文字里繞圈子,脫離時代風云,最后只剩下個枯枝敗葉般的文字窠臼。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其中也有很多先知先覺者,他們以舊瓶裝新酒,抒發對時代和社會的敏銳觀察,與新詩作者一起開拓詩歌的新疆域。

    詩言志是中華詩詞的最基本的理論基礎。詩貴獨出機杼,抒寫心聲。格律形式雖然是祖傳的,但是思想和情感卻絕不能簡單地復制粘貼。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氣象和心聲。唐詩宋詞的經典魅力和語言技巧,給我們今天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滋養,但是其特有的時代氛圍迥異于今,不能砍削今天的韻腳去硬穿唐詩宋詞的鞋子。在今天這樣一個科技發達的大數據時代,模式化地排列幾首所謂的“詩詞”并不太難,難的是怎么能把自由的呼吸、沸騰的體溫注入到詞句中去。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抱韓、杜以凌人,而粗腳笨手者,謂之權門托足。仿王、孟以矜高,而半吞半吐者,謂之貧賤驕人。開口言盛唐及好用古人韻者,謂之木偶演戲。故意走宋人冷徑者,謂之乞兒搬家。好疊韻、次韻,刺刺不休者,謂之村婆絮談。一字一句,自注來歷者,謂之骨董開店。”此言一針見血,果然妙論。詩詞寫作要吸納傳統,也要檢驗傳統;要固守本根、不忘初心,也要知古倡今、求正容變,從而革故鼎新、包容互鑒,在前人腳印終止的地方繼續向前探索和開拓。

    創造一片不同尋常的風景

    《滄浪詩話》說:“學詩先除五俗:一曰俗體,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韻。”我想,還有一俗須摒除,就是“俗氣”——骨子里的

    詩詞創作講究自然,強調當行本色。前人說過:“本色者,所以保全天趣者也。故夷光之姿必不肯污以脂粉;藍田之玉,又何必飾以丹漆?此本色之所以可貴也。”一味泥古而不能化古的詩人,做的就是藍田玉上飾丹漆的事情。我們需要辯證把握苦吟推敲和當行本色之間的辯證關系。唐代詩人盧延讓說過,“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這種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毫無疑問是值得推崇的。詩詞創作者能夠沉下心來,認認真真地打磨,才更容易出好的作品。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好的作品可能是推敲而來,看起來卻渾然天成,毫無雕琢的痕跡。這里面涉及復雜的創作辯證法。對于具體的寫作者而言,創作的過程和方法重要,但創作的結果更重要。寫作的過程即使被描寫得再苦再累再感人,但最終卻沒有寫出好詩,也只能一切歸零。寫出好作品,始終是最關鍵的。

    現代人寫詩詞,沒有科舉壓力,也沒有行卷風習。一瀉情懷,四起吟聲,原以為“血統論”早就沒有市場了,不料卻仍然不時碰到標榜家世、攀附師承、拉扯朋社的鮮活例證,無可奈何,只好當作小品來看。《滄浪詩話》說:“學詩先除五俗:一曰俗體,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韻。”我想,還有一俗須摒除,就是“俗氣”——骨子里的。當代詩詞從復蘇到振興再到繁榮,離不開獨立人格和自由氣韻,離不開時代思想的激揚和現代精神的滋養。五四精神不滅,科學與民主的圣火不熄,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追求永不過時。在當下的詩詞熱中,冷靜思考一下百年來詩詞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也是一種必要的文化反省和歷史反思。

    當代詩詞要有自己的存在價值,要與古往今來的詩詞作品并立,那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重淬五四圣火之中實現文學自覺,實現精神和格調上的脫胎換骨。瑞士學者榮格曾提出一種“原型”理論,說是前人作品中的情感“原型”和藝術“母題”,對后世文人有著“籠罩性的滲透”。這是一種需要正視的現象,比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意象,千百年來就在歷代詩人的作品中顯性或隱性地流轉。但是一個劃時代的大詩人,總會有勇氣和才氣突破這種沿襲,走一條不同尋常的路,創造一片不同尋常的風景。評論詩詞的高低,還是要強調原創性和自我發現。這是檢驗詩藝的一塊試金石。

    這需要詩詞寫作者有深厚的積累、銳利的目光、寬廣的胸懷,保持思想的鋒芒和對詩藝的探究。

    (作者系《中華詩詞》主編、《中國文化報》理論部主任)

    以“活”與“切”的詩學創作新詩詞

    □王悅笛

    目前,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蘇,傳統詩詞的繼承發揚也欣欣向榮。網絡上、校園中,各類詩社紛紛涌出,形成一股詩詞創作熱。對于許多創作者而言,熟練地掌握詩詞語言表情達意、敘事狀物不是問題,問題主要在于能否突破舊有套路,寫出古人少有或未有、今人多有或獨有的新體驗,能否擺脫對古人的模仿而構建現代文本。這在真切反映現代社會生活,直面現代人正經歷的各類生存、發展和環境問題,覆蓋城市、職場、校園、工廠、旅途等現代場域,并用傳統功夫消化工業和信息時代新出現的名物等方面,對詩詞創作者們提出了較高要求,也成為詩壇各種新變所追求突破的方向。

    古人曾批判時人“徒敘其已陳,修飾成文,稍離舊本,便自杌棿,如小兒倚物能行,獨趨顛仆”(何景明《與李空同論詩書》)這樣一種過于依賴“已陳”的“舊本”,不能“獨趨”的現象。我們如今也面臨類似的問題。那么,怎樣才能不落古人窠臼,形成自己的面目?怎樣才能寫出“真詩”而非“假古董”?創作態度上的“修辭立其誠”毋庸贅言,若單從技法上講,我以為可從兩個關鍵字悟入——“活”與“切”。

    “活”的詩學:立意“靈活”、物象“鮮活”、場景“活潑”

    先說“活”。首先是立意“靈活”。立意是作品的根本,章法、句法、字法無不圍繞這一根本展開。立意倘能活泛靈動,謀篇和字句之妙往往水到渠成。南宋楊萬里在創作上講究“活法”,亦即一種“恢復耳目觀感的天真狀態”,發現甚至主觀構建事物之間的新聯系,使詩境富有詩人獨得的天趣。當代許多優秀詩人不乏這樣充滿天趣的立意,如夏婉墨《高陽臺·芙蓉石手串》開篇點出“巖髓生涯,芙蓉姓字,公然木石前盟”,從手串質地和名稱兩方面,重新詮釋“木石前盟”,并以這種全新的立意打開全篇。寒玉《戊戌中秋》的立意建立在現代科學之上,自是古人所沒有的詩思:“自月初運行,四十億余歲。何嘗一不圓,特為影所翳。鄙哉塵內人,遂謂有隆替。恐此夏蟲心,即共秋風逝……”其《超新星》則緊扣超新星名中所寓之“新生”與其即將“故去”之實質間的張力來立意,前半云:“潛光霄漢者,少猶千萬齡。消滅有輝耀,是謂超新星。究茲名實異,能寤死生形。實死名反生,還由人視聽。”詩的后半部分不斷由死生之辨翻出,愈翻愈深而詩意愈奇。

    其次是物象“鮮活”。物象是構建詩境的基本元素,揀擇鮮活的物象,常是詩人們構建個性化詩境的用力之處。夏婉墨《喝火令·切月餅》云:“餅拓天涯月,盤隨湖勢描。玲瓏托出太平宵……桂子聽風去,刀鋒一線潮。平分秋色并塵囂……”月、湖、桂子、潮水,中秋萬象,不拘虛實,都被作者順勢尋得,隨手拈來,文氣活泛已極。區區切餅小事,寫來卻有芥子須彌之感。還有一些現代物象,因被某些詩人反復書寫,而成為極具個人特色的意象。林杉取象于香煙的作品甚多,香煙或吸煙者在詩境中常扮演關鍵角色。在其反復書寫中,香煙在當代詩詞中獲得了鮮活生命,濃縮為一個寄托現代人迷惘、焦慮、寧靜、放松等復雜情態的詩意象征。

    然后是場景“活潑”。活人活物必然活動,活的場景也往往是動態的。營造活潑動態的場景,加強詩詞的敘事性,無疑有助于全新體驗的表現。韋散木《西北旺公交站速寫》:“木槿花殘沒骨山,打人葉敗店門關。街心一任公交刺,疼到秋陰欲雨間。”落葉打人、公交行街,都是動景,又通過街心被公交“刺穿”的“疼痛感”,勾連起秋陰欲雨的環境,與花殘葉敗的氛圍呼應,于是整首詩形成動態的整體場景。如果說公交站、地鐵口這樣的人車往來頻繁之所,本就偏于動感,那么有的作品則可視為“化靜為動”,從新奇的角度切入本為靜態的吟詠對象。筆者《懷閬中》:“較量山與水,所得一比三。二分見凈勝,崢嶸意豈甘。乃卷土復來,木石恣所貪。抱水橫列嶂,束江鎖層嵐……”寫閬中一面為山、三面環水、山重水復的地形,虛擬出一幕富有戲劇性的場景:山不甘于一比三落后于水,遂糾集“援軍”再環繞于江水之外。相較于單純靜態地去寫,這樣的詩境鮮活了些。這樣的寫法適合一切山川名勝,即便世人題詠再多,但這種動態場景的擬構獨屬作者本人,必不與他人犯重。

    “切”的詩學:用語精切、體物貼切、造境真切、達意懇切

    第二個關鍵字是“切”。“切”是傳統詩學中的重要概念,尤為清代詩論家所提倡,大概包括用語精切、體物貼切、造境真切、達意懇切幾個方面。要達到“切”的境界,下足體物功夫,也即具有一種類似繪畫中的白描和構型本領是基礎,力求詩語準確,與外物相契無間。當然,“切”不等于“巧構形似”,而是追求形神兼備。

    練好“切”的功夫,可使詩筆對客觀事物有足夠的應對能力,使作者能向廣闊的生活空間“直尋”詩材,拓寬詩思,從而做到“內無乏思,外無遺物”。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夜雨,車輪駛過地面積水,水花四濺,霓虹燈的倒影隨之晃漾。這種景象人人見過,但要用詩詞語言精練而恰如其分地再現并不容易。李囧月《雨》僅用“急輪分浪細,流潦暈燈明”十字描摹,頗見精切。再如獨孤食肉獸“今夜北方高粱熟,遞被車燈收割”(《賀新郎·紅高粱》)、“金饗初陽野軌,黃拂遠山絲帶”(《水調歌頭·衛姨》)諸句,寫關于鐵路和火車的光影變化,也是“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

    “切”的功夫還可使詩境獨特而不可移易、難以重復,寫什么就能抓住什么的特色。以李囧月詩為例,“市樓注酒分糕夜,燭影沉沉共紙冠”(《25日與李晚同過生辰有贈》)必為生日之宴,非泛詠一般宴聚。“珠燈轉樹繁星落,蘋果分香笑臉開”(《平安夜創意谷酒吧獨飲》)必為圣誕節前后氣象,移之他節則不可。同為餐飲小店,“青檸酸冷殢寒漿。小啜微醺薄荷香”(《Mojito》)的西洋風斷不與“堂間花擬淺草寺,壁上浪翻神奈川”(《曲江創意谷一人食日料店》)的東洋風相混淆。萬境紛繁,要能切中神髓、各不相混。

    我們經常能見到一些不夠成功的作品,把詩中地名、人名換掉,也不影響詩境,詩意仍說得通。這種“萬應錠”式的作品,正是作者體物不切、抓不住事物要領所致。即插即用,卻難有較高的藝術性。方東樹曾批評王漁洋:“阮亭之詩多牽率成章,其所取情景,與其時其地其人,皆不必切,此即是不解去陳言之故。”王漁洋重“神韻”,掉在古人圓融熟美的審美境界里出不來,相對不注重反映客觀世界,落筆容易“陳”而不“新”。可見擺脫舊套路,嘗試新表達,書寫新體驗,與“切”的功夫密不可分。

    詩詞中講究“切”,對外物具體細節的攝取,是從作者個人視角出發的,因為這種“切”經過了主觀剪裁,不但不會湮沒于外物,反而最能體現詩人個性。翁方綱說“詩必切人、切時、切地,然后性情出焉,事境合焉”正是這個道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向思想文化界發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總號召,并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而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詩詞相關工作無疑也應以此精神為根本遵循。新時代的詩歌,應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詩歌,是作為對古典詩詞的賡續和更新的詩歌,而非割裂傳統、照搬西方的詩歌。對于當代詩詞,我們不應僅僅將其視為古人的文化遺產,而應在充分學習和傳承古人的基礎上,將其視為現代文學之一種,建設新時代的詩詞文化,建設傳統詩詞的現代文本。這里正有廣大詩詞創作者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活”與“切”是傳統詩學中的重要概念,其理論特質存在利于承舊布新的一面,值得詩人們反復體悟涵泳,并在創作實踐中予以貫徹。

    (作者系中國國家版本館館員)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最新|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免费一区|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无码| 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国内片67194|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动漫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电影|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久久99精品久久水蜜桃|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麻豆|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老狼| 八区精品色欲人妻综合网| 岛国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少妇30P| 91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2022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lv| 午夜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我们这里只有精品国产4| 国产网红无码精品视频| 精品午夜国产人人福利| 青春草无码精品视频在线观|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播放器|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2021最新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仓本|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正在播放国产精品每日更新|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3D日动漫| 国产在线精品福利大全|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凹凸|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