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劇場的局限性能讓人產生無窮的想象
話劇《活性炭》
小劇場運動起源于19世紀末的歐洲,最先就是以先鋒和實驗的姿態出現的,它對抗的是當時保守的、僵化的劇場演出形態以及觀眾們逐漸固化的雅趣,它所“宣戰”的對象是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推崇的是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小劇場自發軔之初就不只是一個空間的概念,其本質特征是反商業、反主流、反傳統。它是一場運動、一次革命,它拉開了歐洲現代戲劇的帷幕,是對傳統戲劇全方位的革新。
一百多年來,小劇場的演出越來越受關注。如今,從愛丁堡到阿維尼翁,從阿德萊德到都柏林,全世界各大藝穗節的主要演出都是小劇場作品,從紐約的外外百老匯到首爾的大學路,世界各地的演藝集聚區也少不了小劇場作品。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不管是作為空間意義上的概念,還是體現追求探索精神的理念,小劇場都已經是演出的常態而不再經常被專門拿來談論。
中國的小劇場發展經歷了不同的階段。一直以來我們都在談論小劇場,“小劇場”有時候就仿佛是一根救命稻草,每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我們就會來談論它。上世紀20年代,小劇場運動就已經在中國出現,1919年宋春舫就寫過《小戲院的意義、由來及現狀》來介紹與倡導小劇場,此后的小劇場運動以“愛美劇”的形式進行實驗與探索,并且對話劇體制進行了革新,從而推動了中國話劇體制逐步走上正軌。在中國話劇的發展進程中,小劇場運動的確發揮過巨大的作用,但是,此后卻又一直停滯不前,話劇演出逐漸回歸到傳統的專業劇場。直到上世紀80年代,當時的戲劇生態因為體制、機制與習慣等原因而變得僵化和保守,市場萎縮,觀眾流失,戲劇出現了危機。面對各種文藝思潮的涌動,中國的戲劇人也在不斷地求變求新。1982年,在北京和上海幾乎同時再次出現了小劇場話劇的演出,它們不僅是在小的劇場里演出,更凸顯出一種實驗探索的精神。這是一種嘗試、一次掙扎,甚至被看成拯救話劇的一種方式,于是小劇場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到了90年代,上海出現了一批很受觀眾歡迎的小劇場劇目。這些劇目在題材和形式上都很新穎,它們不但打破了鏡框式的舞臺空間,而且更加著重于觀眾的互動、交流與體驗。這些劇目的商業化、大眾化與小劇場的本質精神既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進入新世紀,小劇場話劇再次成為拯救話劇市場的生力軍。隨著民營劇團和劇場的蓬勃發展,產生了一批吸引年輕觀眾走進劇場的話劇作品,不但培育了話劇市場和觀眾,也為話劇制作演出培養了人才。
如今,中國當代小劇場話劇已經走過了40多年,當我們再談論小劇場時我們要談論什么?
小劇場在物理空間上是指相對于傳統鏡框式舞臺空間,它更加多元而靈活。如今,全國許多城市開始擁有越來越多的演藝空間,它們不是傳統的專業劇場,而是酒吧、商場、咖啡館、倉庫,甚至是集裝箱、書店等。過去幾年,上海一直在推動新的演藝空間的建設,目前已經有超過百家的演藝空間獲得了演出許可。“有人經過的地方就是劇場”,劇場的概念被放大,越來越多小而精的演出都在這樣的小劇場里發生。同時,小劇場演出也是人才培育與孵化的平臺。例如,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推出的“新文本孵化計劃”已經排練演出了幾十臺原創的新劇目。這些劇目的首演都是在小劇場里,成本低、見效快,也讓更多的年輕人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舉辦了20年的上海大學生話劇節,讓成千上萬的大學生們有機會在小劇場里演出他們的作品,從而讓更多學生與戲劇結緣。
目前,相較于小劇場話劇,我們談論最多的卻是小劇場戲曲。過去十幾年,中國的小劇場戲曲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越來越多的劇種都推出了許多具有創新意味且不同于在大劇場里演出的劇目。可是,幾百年前在勾欄瓦舍里和廳堂氍毹上的戲曲演出算不算是小劇場?從演出空間來看,它們的確是小劇場,那么它們與如今小劇場戲曲的區別是什么?顯然,這種區別不在空間上。同樣是小劇場,為什么目前上海有那么多的小劇場音樂劇在駐場演出,卻從來沒有人來討論它們與大型音樂劇的不同?顯然,“小劇場”并不是救命稻草。其實,任何戲劇創作,不管是音樂劇還是話劇,不管是戲曲還是歌劇,都會經歷小劇場創作的階段,那就是在排練廳排練的時候,那為什么到了演出時,小劇場就會變得特別呢?所以,小劇場并不只是空間的概念,也不只是心理空間的概念,小劇場指的是一種實驗探索的精神,是一種對于傳統戲劇樣式的突破與革新。現在,中國的小劇場戲劇面臨著諸多問題,話劇、戲曲、音樂劇或是其他類型的小劇場創作面臨的問題其實很不一樣。例如,在話劇方面,因為投入產出比的問題,面對市場的競爭,有質量的小劇場話劇的數量在減少;在戲曲方面,面臨著題材、樣式趨同,創作人員少且觀眾數量不足的問題。如今,面對年輕的觀眾,從演出空間、演出類型到觀眾畫像都發生了根本改變,小劇場在其中的變化更加明顯。年輕觀眾更加希望在劇場里有沉浸式的體驗,他們習慣于互動和自我表達,于是,新型的演出樣式,如脫口秀、劇本殺、沉浸式演出等就更加受到他們的喜受。越來越多的演藝空間也給小劇場的創作與演出提供了可能性。小劇場與專業傳統劇場之間的互動更加值得關注,尤其是小劇場在吸引人才、孵化劇目、培育觀眾和豐富生態等方面帶來的影響。
我自己的創作就開始于小劇場,最初的幾部作品都是在小劇場里演出的。所以從剛開始我的作品就被打上了小劇場的烙印,但我從來沒有覺得小劇場有什么特別。相較于大劇場,它只是投資少,更易于操作,也更加容易與新的觀眾產生聯系。小劇場又叫“黑匣子”,這是我喜歡的創作空間,它的局限性能讓人產生無窮的想象,這其中的張力令人著迷。這是戲劇創作的魅力所在,也是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從物理空間到心理空間的轉變,從傳統演出模式到對多元演出形式的開掘,小劇場更容易與觀眾產生互動,在題材和樣式上更加豐富,但最可貴的,是小劇場具有的實驗探索精神與創新意識,這才是小劇場給我們藝術創作者帶來的啟示。創新和探索并不僅僅屬于小劇場,它是一種面對藝術的精神。藝術是我們表達自我和探索世界的手段,是我們向著未知之境進發的橋梁,從而讓“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理念成為藝術創作的自覺,這才是我們再談論小劇場時應該談論的題中之義。
(作者系上海文廣演藝集團副總裁,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