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知識建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新華書店出版物的考察
    來源:《文藝研究》 | 王秀濤  2023年07月21日09:40

    摘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新華書店出版了多種類型的書籍,通過知識政治的方式參與建國進程?!缎旅裰髦髁x論》等政治類書籍大量出版并在新解放區廣泛傳播,這樣的知識更新指向中國政治文化的變遷;“中國人民文藝叢書”作為人民文藝的范本,在為當代文藝確立方向的同時,以人民性和民族性的品格參與了新中國的“歷史”生產;以“通俗小文庫”“新曲藝叢書”為代表的通俗讀物體現了新中國“普遍啟蒙”和知識民主化的政治主張,使群眾獲得了知識消費和知識接受的能力與權利。新華書店的書籍出版、傳播方式及其功能指向,顯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的知識秩序以及知識生產的方式。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中國共產黨決定對全國出版業進行統一、集中管理,并在1949年2月成立出版工作的領導機關——出版委員會,“籌劃統一集中的工作”1。1937年就已在延安建立的新華書店此時也結束了戰時的分散狀態,在1949年9月召開了全國新華書店出版工作會議,這“標志著全國出版事業適應著新的情況開始走向全國范圍的統一”2。新華書店開始從黨的出版社轉變為國家出版社,并以全國出版、發行工作領導者的身份,通過圖書出版、知識生產和傳播等方式,參與了建設新中國的時代任務。它以“知識政治學”的方式,以特定出版物表達政治主張、再現革命歷程,培養新政權所需要的觀念、情感和道德,從而有效參與到嶄新的人民政權建立的時代旋律中。因此,從新華書店的幾種重點出版物可以窺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知識類型的變化和知識秩序的重建,以及更為深層的政治秩序的變動。

    一、“新民主主義”:新的政治文化的誕生

    1948年12月,中共華北中央局宣傳部召開出版工作會議,指出要保證新解放城市迫切需要的書籍,如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以及黨的政策文集等3。據不完全統計,平津解放以后半年,解放社和新華書店出版了書籍三百二十余種,共八百余萬冊4。其中政治類書籍占大多數,這類書籍的熱銷可以由各地新華書店的經營狀況證實。北平解放后,新華書店從1949年2月10日開始營業,先后在王府井大街、西單、前門成立了三個門市部,每天銷售近九千冊圖書,其中毛澤東的著作賣得最多,《新民主主義論》“最受讀者的歡迎”,“在北平銷出的總數現已超過十萬冊”5。新華書店上海分店6月5日開始營業,當天兩個臨時門市部就賣出書籍一萬二千余冊,其中《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書最為暢銷,“該店現正趕印毛主席和中共中央負責同志的著作及中共各種政策文件等書”6。

    新華書店的經營狀況表明了新解放城市的知識更新及其背后的政治更替。這一點常被拿來與此前國民黨的正中書局作比較,用以說明新的社會氣象和政治文化的變化。有報道稱,讀者每日如潮水般地蜂擁而至看書買書,到關門時仍不愿離開,“同是一個鋪面,過去的正中書局,營業清淡,門可羅雀;今天的新華書店,繁榮興旺,讀者盈門”7。還有報道說,“正中書局,改為新華書店,紅櫥窗,黃門面,氣象萬千”8。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也自然成為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等書籍的參照物:“店內生意很好,幾乎是擠得水泄不通,最暢銷的是毛澤東著的《新民主主義》和《論聯合政府》,這情況比三十二年春天,重慶人買《中國之命運》還有勁!顧客以學生最多?!薄伴_業那天,不到中午,這兩種書便被‘搶購’一空?!?知識的更新表明國統區原有政治根基的瓦解,整個社會文化的基礎已被顛覆,有人就通過新華書店的場景呈現歷史的轉折:“我的天呀!幸虧你沒有睜開眼睛看,倘若你看到了新華書店的那些‘硬性’的書一搶而空,和無數的人們熱情的學習新文化的情形,那恐怕會把你的嘴巴打腫了。”在他看來,“文化口味”“是時代的,歷史的,政治經濟的”,“過去正因為美帝國主義的墮落文化和中國的落后的封建文化狼狽為奸,加上蔣匪的扶植,才產生了那么樣多的黃色文化”,隨著時代、歷史的發展,這種“落后的口味”已被拋棄,更重要的是“新文化沖垮舊口味,建立新口味”10。

    然而,作為政治變革之表征的知識潮流也被某些不法商人視為難得的商機。據出版總署的調查,自平津解放到1949年11月,北京的翻版書商大小總共有15家,出版翻版書91種,政策文件占90%以上,其他還有通俗政經讀物如《大眾哲學》《辯證法唯物論入門》,以及文藝作品如《兄妹開荒》《白毛女》等。在政策文件中,《新民主主義論》《論人民民主專政》《共產黨宣言》《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社會發展簡史》等書籍均有翻印11??偟姆鏁l行數量據估算達27萬冊之多。這些書成本低,書價比國營書店低30—55%,因此販賣利潤高(翻版書利潤通常是25%甚至30%,國營書店是20%),“迎合了販賣書商之心理”12。在上海,公安局傳喚了上海書報雜志聯合發行所的經理劉玲和太平洋印刷公司的負責人糜文定、姚平,控告他們冒用新華書店名義,私自翻印銷售《共產黨宣言》13。上海五洲、天下兩個書報社被查獲銷售未經許可翻印的書籍《共產黨宣言》《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29種,共9556冊14。

    除了翻版,還有大批假冒、杜撰的書籍流通于市場。工人李英寫信給《大公報》反映這一問題,并提醒工友“買書不要上當”,建議買書最好到新華書店去買,因為有一些書商“偷天換日”。李英買了《領導人民革命的中國共產黨奮斗史》和《中共組織與簡史》,“發覺這兩本書內容完全相同,連印刷格式也一字不改,僅僅封面調換”15。同時,大量翻版、假冒的書籍成為市場上“時髦的‘商品’”,“一些不倫不類的小冊子”大量出現,“什么‘土地改革法’,什么‘城市土地房屋買賣租賃問題詳細解釋’‘城市政策’,以及‘毛澤東外傳’‘毛澤東自傳’‘斯大林怎樣起家的’,等等,名目很多”。這些小冊子“有些是選自原著,但絕大多數是東抄西摘,斷章取義,不完全、不切當或根本錯誤地敘述與解釋共產黨與人民政府的各項政策和黨的領袖的歷史;有的居然冒充共產黨人的口氣(并教給書販子說是新華書店出版的)替共產黨杜撰一套‘城市土地政策’”。雖然盜印書籍、小冊子的出發點各異,有的“是政治理論水平低”,有的“是純粹的投機商人”,“利用人民對于共產黨及其領袖仰望的熱情和人們極欲了解黨與政府各項政策的心理”16,但在無意間也傳播了新的政治觀念。當然也不乏一些有明顯政治目的的書商,“他們的偽造品富有挑撥性,企圖擾亂人心;或故意提出過高的不能兌現的口號,引起人們的各種美麗的幻想,以便在這些幻想不能實現的時候,煽起人們對共產黨與人民政府的不滿,以便于達到他們破壞與中傷革命的目的”17。

    部分盜版書和杜撰書所引起的知識傳達的偏差,會妨礙政治觀念的準確性,一些不實信息會歪曲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思想和具體政策,極易引發曲解和誤解,破壞新政權的社會和政治基礎。為杜絕此類情況,出版委員會成立后,一方面針對過去各個地區自編自印書籍、版本極不統一、優劣互見等缺點,開展統一版本的工作,“把各種版本重加校訂,分為‘干部必讀’‘政策叢書’‘中國人民文藝叢書’等重行排印,打出紙版,分發各區,或寄出樣本,由各區翻印”18;另一方面則出臺禁止擅自翻印的規定。新華書店發布啟事說:“近日市面上發現有翻印發售毛澤東著《新民主主義論》一書,如重慶新天地文化社擅自翻印之本,即有錯字一百二十三個,脫落字二百零八個,增添字九十三個,顛倒字五十二個,此種錯誤甚為嚴重,該書版權系屬本店所有,為保護版權并對讀者負責起見,除呈請軍管會禁止發售并處理外,特敬告出版同業,凡所屬本店版權之書籍,今后未經本店許可,概不準擅自翻印?!?91949年9月解放社、新華書店也發布“重要啟事”:“本社本店出版的各種書籍,除本社本店指定的出版機構外,其欲翻印者,請到中共中央宣傳部出版委員會接洽,未得同意,不準翻印?!薄胺参唇浲?,翻印出版權屬于本社之文字或本社本店出版之書籍者,當依法進行查究處理?!?0

    總體上看,大多數出版商并沒有明確的政治目的,他們“每天都面臨這個問題”:“盜印什么書最有賺頭呢?”21這是出版商的共性。翻版、盜版雖大多無關政治,但卻顯示了知識生產的變動、潮流和社會文化的走向。

    上述關于政治類書籍出版狀況的宏觀梳理只能表明大概的社會和文化趨勢,統計數字并不能反映城市讀者的全部閱讀心理,更復雜、多元的狀況需要做進一步分析。閱讀并不代表信仰,從閱讀到信仰需要一個過程,甚至最終也無信仰可言,對抗性閱讀和功利性閱讀始終存在。閱讀者的身份、目的不同,對新民主主義的理解和接受也必然存在差異。部分文人群體以閱讀《新民主主義論》為契機,表明自身思想和精神的轉變,如陳垣與弟子的《給胡適之先生一封公開信》、廢名《一個中國人民讀了新民主主義論后歡喜的話》等,都表達了對新政權的認同及自身立場的轉變22。對部分學生和工人來說,《新民主主義論》是提高政治思想水平、認識社會現實的必讀書目。在大學里,《新民主主義論》也被列為必修課23。

    相比文人、學生,資本主義工商業者更為復雜一些。夏蒂埃在闡釋法國大革命的起源時認為,“政治讀物的主要購買者并不是‘大眾’,而是那些社會地位直接為政治事件所左右的人,例如抵抗國王權力運動的潛在參與者,或者政治變動的潛在受害者”24。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資本主義工商業者閱讀《新民主主義論》同樣更多源于對自身前途的關心,因為新政策關乎他們的命運。有商人就“到新華書店買了幾本小冊子,預備好好研究一下,也許有脈路可尋”25。他們雖然“明白新民主主義是中華民族唯一的出路”,但仍疑慮它“會妨礙了民族獨立”,“會損害個人自由,企業自由”,“對工商業極愿保護,將來會不會改變”26??梢姡瑢π旅裰髦髁x相關知識的閱讀和接受并非同質的,因身份、階層的不同存在內在的差異。

    二、“中國人民文藝叢書”:人民文藝及其“歷史”功能

    在“新中國”即將由理念成為現實的歷史時刻,新華書店給第一次文代會的賀電表達了它通過出版文藝書籍和文藝界共同擔負“新民主主義的文教建設事業”的愿望:

    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各位代表臺鑒:

    今天你們在充滿著新氣象的北平,召開這樣一個中國有史以來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的團結大會,我們謹以萬分的熱誠,向你們祝賀!中國自從有了新的文藝運動,也就有了新的出版工作,因此你們的工作和我們的工作,是一直結合著的。特別是自從國民黨反動派建立了反動統治后,我們一直在同一條戰線搏斗著,為粉碎敵人的壓迫而共同奮斗。今天全國解放戰爭即將完全勝利,為著迎接今后更艱苦的新民主主義的文教建設事業,我們希望一道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之下,和你們繼續攜手前進!敬祝大會的成功并祝各位代表健康!

    新華書店 新中國書局 同叩27

    在北平解放后,當時身在北平的美國人德克·博迪在日記中記載,在王府井大街“一個有戰略意義的位置上辦了一家新民主主義文學閱覽室,旁邊還開了一家書店,吸引了眾多的顧客,十分擁擠”,“成堆的小冊子全是粗糙的黑白漫畫,依此揭露地主所有制的罪惡,軍民合作的好處以及其他相類似的主題”28。這家書店就是北平的新華書店,閱覽室是為滿足讀者閱讀需求專門開設的。德克·博迪記載了新華書店的書籍在北平受到市民歡迎的狀況,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了這里的文學在性質上與以往不同,是“新民主主義文學”。

    新華書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出版的最具影響力的文學類書籍,無疑是“中國人民文藝叢書”。這套叢書早已被納入國家建設的總體規劃中,在總結過去的同時也面向未來。黃洛峰在新華書店出版工作會議第四次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中央對‘干部必讀’理論書,對毛主席選集,對教科書,對‘人民文藝叢書’編輯出版工作,一開頭就有具體的布置,并且直接掌握,還規定了平、滬、武漢翻印書目。”29參與編選的康濯也曾回憶:“周揚同志原任晉察冀中央局宣傳部長,此叢書即他負責在抓,并且談過中央一些同志也在關心此事?!?0可見,“中國人民文藝叢書”的策劃和出版有著為建設新中國服務的特定指向,是解放區文藝通向新中國文藝的橋梁和“國家工程”的一部分。“中國人民文藝叢書”發行量很大,1949年4月20日,出版委員會討論“代中原印書案”,“函津店將‘人民文藝叢書’55種各加印5000冊備發中原”31。6月20日又指出,“天津印的‘文藝叢書’,中原急用,如裝訂不及,希組私營裝訂作趕快趕”32。在第一版印出后,“各方批購,供不應求,新華書店已進行再版”33。

    “中國人民文藝叢書”帶有文學與政治的雙重意義。這套叢書是對解放區文藝的總結,“這些作品都是解放區歷年來,特別是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以來各種優秀的與較好的文藝作品”34,“是解放區進城、解放全中國時送的一份文藝成就禮物,要代表解放區的”35,試圖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道路提供歷史依據和現實模版,“向當時的新文學作家及‘當代中國文學’,規定并推廣出了一個‘新的人民的文藝’及其文體類型秩序和形式美學準則”36。這套叢書也因此被作為禮物送給了第一次文代會的全體代表。

    更為重要的是,新華書店出版的“中國人民文藝叢書”帶有“知識政治”的功能。雖然和政治類書籍傳達的理性知識、“硬性”知識不同,文學類書籍作為感性知識,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以情感的方式書寫特定的現實與歷史,但基本的政治理念并無太大差異。這套叢書通過鮮明的人民性和民族性參與到知識政治的生產過程中。周揚在第一次文代會上所作的關于解放區文藝的報告《新的人民的文藝》,即以“中國人民文藝叢書”選入的177篇作品的主題為依據,分析解放區文藝在主題方面的開拓,并歸納出其民族性和人民性的特征:“民族的、階級的斗爭與勞動生產成為了作品中壓倒一切的主題,工農兵群眾在作品中如在社會中一樣取得了真正主人公的地位。”37

    “人民”這一新的政治主體構成了新中國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來源和依靠力量,這套叢書以鮮明的人民性,對人民政治做了深刻的表達。這不僅僅表現在叢書中文學作品的描寫對象上,更體現在相關作品對歷史的創造者、人民主體地位的情感認同上。在文學審美之外,“為人民”的文學觀念和政治情感對作家和讀者的影響更為深刻。徐遲回憶:“1949年夏在北京,捧著第一次文代會贈送的全套50本《中國人民文藝叢書》,讀得又驚又喜。自慚形穢,覺得我必須收起自己的一套,努力學習,到工農兵群眾中,哪怕生硬地楔入生活也好,暫時不能動筆了,不寫作了。”38有的寫作者在閱讀了叢書里的詩集《東方紅》后,也發出了“我不再做空頭‘詩人’”的感慨,他說“里面是幾十篇工農兵的短篇詩創作”,使自己“懂得了什么是革命?革命做什么?懂得了為人民服務的道理。我不再做那樣的空頭詩人,我應當寫一些我所熟知的事情,確立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寫人民需要的東西,根據具體現實的材料,老老實實地把事情交待個明白,使人家一看能懂就成了”39。

    在人民政治的背景下,甚至也有讀者批評“中國人民文藝叢書”中存在不尊重勞動人民的狀況。比如阮章競詩集《圈套》中有一首詩《送別》,寫到一個翻身農民的母親送兒子參軍時說:“你長在窮戶就愛窮人,猴子生來就愛猢猻?!弊x者滕家牧為此寫信給《人民日報》,認為這種比喻是不恰當的,“猴子”“猢猻”可以比作反動分子,不能用來比喻勞動人民。在收到編輯部轉來的讀者意見后,阮章競回復說,這句話是從群眾訴苦中記下來的,也沒有把“猴子”比作勞動人民的意思,只是想以此說明人有階級性,但這樣的比喻容易使人誤會,決定在再版時改為“你長在窮戶就愛窮人,拾糞的看見提籮頭的親”40。

    “中國人民文藝叢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對生活的再現以及相應的“歷史”價值。從純文學的角度來看,叢書里很多作品可能并不符合好作品的標準,但故事本身的真實性所帶有的情感沖擊力和政教功能卻是單純的文學技巧無法做到的。司馬文森讀了叢書中“一些陌生作者的短篇通信報告”后,認為這些“有真實內容樸素風格的作品”“更能使我感動”,“有些作品就使我讀到眼淚直流了”,比如《不要殺他!》就是從“實在故事”中取材寫成的,很樸實,“然而非常動人”。叢書中的很多作品具有這樣的品格,“作家的生活已經深入到群眾中,去到實際斗爭中去,寫出來的東西,就很少有‘想像’的成分了。因為題材是現實的,作者在體驗到了那種生活和感情之后,再動起筆來,讀者在受了那種真實的情景感染之后,很自然的也要受感動了”41。

    “中國人民文藝叢書”中的作品雖是“文藝”的,但司馬文森更欣賞的是“真實生活”和“實際工作”所帶來的“歷史”品格,即通過文藝的方式書寫中國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歷史。參與叢書編選的陳涌曾回憶,編這套叢書“是毛主席的主意”,“不但計劃編這套書,他還提議編三本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就是《中國近代史》《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和《中國近代思想史》”42?!爸袊嗣裎乃噮矔焙蜌v史書的并置,表明它們雖然內容有很大差異,但都被賦予了同樣的功能,即通過書寫民族歷史進行歷史教育。叢書中的作品之前大多已經出版過,以叢書的方式篩選作品、重新集結的過程也具有了重建歷史的意味。因此,有些讀者覺得這套叢書比黨史更具親切感:

    車到山東境內,我立刻想起了解放軍在這塊土地上無數次英勇斗爭的艱苦故事,我嫌自己的知識太貧乏,我拿起了手邊人民文藝叢書里的幾本通訊報告選集,專門找那些山東方面和敵人艱苦斗爭的真實報導,我不是在讀傳奇故事,我深深地體會到中國共產黨的堅毅而崇高的品質,二十多年來,他是怎樣用一滴汗一滴血,慢慢浸透了中國的大地,而結出了今日的勝利果實。在讀黨史的時候,我只是理論上承認了黨是布爾什維克一個偉大的政黨,但是,這一次,也就在今天,我才真的認識了共產黨員是“特種式樣的人”,是“由特別材料制成的”話的真實意義。43

    “歷史是民族認同得以形成的最重要的教育手段”44,叢書的很多作品被作為歷史教育的材料?!度嗣袢請蟆吩洶l布過一則閱讀調查,顯示了北京市第二、第四和第五人民文化教育館的閱讀情況,“在文藝讀物中,《新兒女英雄傳》受到普遍的歡迎”;據第二、第四文教館調查,“中國人民文藝叢書”有很多讀者借閱。第五文教館比較明確地指出,除了《新兒女英雄傳》外,借得多的有《呂梁英雄傳》《李家莊的變遷》《一架彈花機》。有些書如《劉巧團圓》《王貴與李香香》等曾經受到讀者喜愛,“但現在借的較少,據他們了解,原因也是‘看膩了’”45。

    “中國人民文藝叢書”以民族歷史為重要表現對象,其“民族”特征非常明顯,常被作為國禮,在國際間的政治和文化交往中代表著民族和國家的形象。比如中蘇友好協會總會成立后,曾贈送蘇聯、波蘭、捷克等多個國家的對蘇友好協會或其他人民團體圖書、雜志、畫刊等1814冊,《魯迅全集》、“中國人民文藝叢書”等書籍共356冊46。參加世界和平大會的代表團以及派到蘇聯訪問的文化藝術代表團,也把這套叢書當作禮物。蘇聯文化藝術代表團參加開國大典,意大利共產黨代表團來訪問,“聽說也都帶了這套禮物回去”47。此外,莫斯科的國立列寧圖書館在1949年大量增添了中國的書籍,其中就有“中國人民文藝叢書”48。

    “中國人民文藝叢書”中的很多作品被其他國家翻譯,20世紀50年代初,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阿爾巴尼亞、朝鮮、蒙古、越南等社會主義國家在翻譯毛澤東、魯迅等人的著作外,還翻譯了叢書中的部分作品,如保加利亞翻譯出版了《李家莊的變遷》《小二黑結婚》《原動力》《暴風驟雨》等,羅馬尼亞翻譯出版了《傳家寶》《無敵三勇士》《呂梁英雄傳》等49。正是因為鮮明的民族內涵,“中國人民文藝叢書”被許多外國人作為認識中國和中國文藝的素材。日本學者田仲一成回憶說,50年代東京大學的學生學習中文,很多是從“中國人民文藝叢書”開始的,工藤篁就“堅持一定要教給學生最先端、最新鮮的中國新語言和新事物。所以除了地道北京話的《駱駝祥子》之外,他還帶我們讀《王貴與李香香》《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等革命邊區文學、農民文學”50。竹內實在50年代初也“主要通過‘人民文藝叢書’和《人民文學》接觸作品……以前自以為很了解中國,實際上是什么也不了解。它使我知道了在目力不及之外(處)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哪些東西在產生,哪些東西在泯滅……它使我們感覺到中國就在我們的身邊。所以,與其說是在讀文學作品,倒不如說是在讀活生生的事實”51。

    “中國人民文藝叢書”具有面向新中國的民族文藝、人民文藝的特征和意義,但它所代表的文藝傳統也并非為所有人接受,仍要接受“人的文學”的挑戰。如丁玲1951年7月31日在中央文學研究所的報告中就指出,讀者在來信中“說不喜歡‘中國人民文藝叢書’中的作品,因為它們老一套,公式化,呆板干巴巴,單調……聽不進我們講農村,講老干部”52。對叢書的抗拒可見大眾閱讀傾向的頑固,以及舊的趣味和新的文學方向之間的錯位,這意味著人民文藝在城市中的接受顯然并不會順利。

    此外,在“人民文藝”內部,文藝觀念同樣無法完全統一。如馮雪峰就曾指出這套叢書中的一些作品“內容上不夠豐富和深廣”,“藝術水平還低下”,這是“作者們的社會生活和斗爭經驗都不夠豐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習還非常不夠,藝術修養也還非常不夠的緣故”53。陳企霞在《文藝報》公開批評碧野的小說《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認為將其收入“中國人民文藝叢書”是“不妥當的”,因為這套叢書中“決沒有一本‘粗糙’得像碧野這部小說的”,這部作品距離“從內容到形式”的創造“還有很大很大的距離”54。顯然,馮雪峰、陳企霞的批評所依據的標準和“人民文藝”并不完全一致。

    “中國人民文藝叢書”出版過程中體現出的國家化、體制化特征,預示著未來在中國的文學出版事業中,國營出版社將占據控制和主導地位,并極大壓縮民營出版業的空間。同時,新華書店作為發行領域的領導者,也以發行為手段調控文學的生產。胡風在給牛漢的信中寫到,“希望社已停止了,解放后就停止了。但就是沒有停止,印了出來書店也不愿發行的。泥土社印的詩集,外埠書店來添,但總是給總分店勾掉了。印了二千本總賣不完”55;五十年代出版社出版的阿垅的詩論《詩與現實》“新華書店不肯批發”,“《人民日報》也不讓登廣告。那樣,書無法銷出去,完全給封死了”56。這是民營出版社被排除到新中國出版規劃之外的縮影,此后它們陸續走上了關閉、合并之路。同時,隨著人民文學出版社等國營出版社的成立和相關出版體制的建立,文學出版實現了當代轉型。

    三、通俗讀物:普遍啟蒙與知識民主

    新生人民政權的建立與維護需要普通民眾具備相應的知識、情感和技能。人民政治意味著知識水平較低的工農大眾需要借助知識的民主化提高自身的主體性和參與政治的能力。知識的民主化打破了精英階層對知識的壟斷,深刻改變了中國社會的基本面貌,知識生產的內容和重心也必然隨之變動。這一設想其實早已形成于毛澤東的理念中,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現在工農兵面前的問題,是他們正在與敵人作殘酷斗爭,而他們由于長時期的封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統治,不識字,愚昧,無文化,所以他們迫切要求就是把他們所急需的與所能迅速接受的文化知識和文藝作品向他們作普遍的啟蒙運動,去提高他們的斗爭熱情與勝利信心,加強他們的團結,使他們同心同德地去和敵人作斗爭?!?7“普遍的啟蒙”倡導為工農兵服務的普及的文藝,這一理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依然有效,因為人民群眾的整體文化水平并不高,仍面臨著閱讀與接受的難題,因此必然要出版適合群眾的通俗讀物。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大眾性和民主性,這也成為新中國文化事業的重要指南?!吨袊嗣裾螀f商會議共同綱領》也指出,要“發展人民出版事業,并注重出版有益于人民的通俗書報”58。1949年10月召開的全國新華書店出版工作會議上確定的重點出版內容就包含了工農通俗讀物。對通俗讀物的強調表明新政權在知識生產上的大眾立場,“舊的出版事業恰恰是不管他們、不為他們服務的,或者反而拿反動的出版品去麻醉他們。我們進了城市,切不可就忘記了工農兵”59。通俗讀物的出版因此成為新華書店的重點工作,書店出版了大量識字課本、年畫、連環畫,如1950年春節新華書店供應大批新年畫,僅在華北地區就印出83種、196萬份,華東地區印出120種、100萬份,新年畫“都采用民間所習用的形式”,“內容多富有教育意義,如生產建設、新的勞動作風、學習的熱烈情況等”60。

    新華書店出版的通俗讀物中,“通俗小文庫”“新曲藝叢書”較有代表性?!巴ㄋ仔∥膸臁钡亩ㄎ皇恰敖o工、農及一般小市民以及鄉村干部用來學習政治斗爭和生產建設的基本知識的通俗小叢書(文庫)”,“以共同綱領為中心內容”,在形式上,“文字力求淺顯,體裁包括講話、說書、字句、故事、快板、鼓詞、時調等,酌加插圖。用48開本4號字排印,每冊從7000字至15000字”61。這套文庫由新華書店出版了20集62,其最大的特點是內容上貼近工農兵的實際經驗,形式上適合他們的閱讀趣味和知識水平,同時有著政治教育功能。如陽泉紡織廠女工李忠貞的《太陽照進眾人家》(曾刊發于《人民日報》):“大柳樹,開了花,/太陽照進眾人家,/毛主席就是紅太陽,/照得工人家里特別亮。/煤和鐵,沉又沉,/閻錫山在它壓死人。/共產黨,解放軍,/領導眾人翻了身。鐵還重,煤還沉,/爸爸總說省了勁。/……稱一斤是十六兩,/我心忘不了共產黨;/十六兩是一斤,/有吃有穿不忘解放軍?!?3這首詩以通俗化的方式表現了人民翻身的切身感受和對中國共產黨的感激之情,后由張沛作曲,成為1950年華北地區的流行歌曲。

    “通俗小文庫”以內容的日常化和形式的民間化面向大眾,體現了新中國知識生產的群眾立場和大眾性特征,相比之下,“新曲藝叢書”更強調科學性。它由北京大眾文藝創作研究會等合編,“內容都是唱的工農兵的故事,一小部分是由舊的故事改編成功的”64。這套叢書共20輯65,每輯包含四到八個唱詞不等。叢書的出版是為了爭奪封建文化所占據的文化陣地,“時至今日,封建階級已經倒臺,封建文化失掉了帝王師相的支持,好像是理該不行的了,然而并不是這樣容易……他們還有著極大的勢力,占領著一個人口眾多的市場”。這些封建文化之所以能夠存在,一方面是“幾千年封建教育的結果,竟使得群眾把這種可惡的文化當成了自己的東西”,另一方面是“我們中間有些人,一向只注意了高級的創作什么等等,而對他們采取了鄙夷不屑的態度”。隨著形勢的變化,“有了領導和計劃”,唱詞等民間傳統文藝形式被加以利用,同時清除了其中和新政權不協調的情感、道德與趣味,代之以“科學”的內容?!靶虑噮矔闭抢门f形式、“取封建文化而代之的適時的好書”66。

    通俗讀物的知識民主化也表現在知識獲取的便利上,新書書店對此也有相應的舉措。為了推廣新曲藝作品和通俗讀物,新華書店和“新曲藝實驗流動小組”進行合作。實驗小組幫助新華書店向廣大工農群眾推銷通俗書刊,并為書店張貼廣告,宣傳介紹工農讀物67。此外,1950年底,新華書店和出版總署為照顧“全國供給制干部及一般購買力較低的工農兵讀者”,發起了讀書運動,由新華書店印《毛澤東選集》77420部,“通俗讀物”20000套600萬冊,通過各級新華書店,有計劃有重點地廉價供應,五折銷售,并在各大行政區成立2000個工廠、農村、部隊圖書室。讀書運動的對象和目的明確,就是通過經濟讓利來實現知識的民主化,使普通大眾獲得消費知識和文化的能力,因此被認為“是通過書刊進行群眾組織與宣傳鼓動的一件新工作,對人民文化生活的普遍提高和國家文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68。

    知識民主化還體現在通俗讀物的寫作方式上,這些讀物不但和日常性知識密切相關,將知識生產、政治參與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表現出一種微觀的日常政治,而且以讀者為本位,以接受為目的,因此在形式、內容、寫作方式上有著特別的要求。1951年4月,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陸定一在通俗圖書報刊出版會議上就通俗讀物的出版發行問題明確指出,通俗報刊書籍的內容、文字、封面、裝幀都要經過仔細的修改、審查,以便完全適合群眾的需要69。于是,通俗讀物“寫什么”和“怎么寫”都形成了相應的規范,對這些規范的具體解釋作為可以復制的經驗也在《人民日報》等媒體上多次刊發。如關于通俗讀物的內容,就有人提出要“配合各種具體組織工作的進行”,“根據當前群眾斗爭中所存在的思想問題”;在具體寫法上,“應當正面的直截了當的提出問題”;結構上“要盡可能多分章、節,或寫成課本的形式,加上章、節、課的題目”;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上,“句子應盡量壓短”,“把深奧的術語、古語等等,都加以通俗化”等70。此外,人們還認為通俗讀物應形象化,“要以群眾自己已有的知識來說明他們所未知的問題”,“大道理(概念)最好要以形象的東西(具體)來說明”71。

    新華書店通俗讀物的出版形態表明,以往這類出版物的娛樂傾向開始向現實政治位移,在內容和形式上雖然遵循“通俗”標準,但在政治上卻與以往封建的、資產階級的閱讀趣味嚴格區別開來。通俗讀物的政治化,意在突破以往社會階層和文化趣味之間的簡單對應關系,工農兵也因經常性的政治參與不斷拓展其對應的文化范疇,并以此實現政治意識的提高,因為“普遍的啟蒙”最終指向普及基礎上的提高。提高的一個表現就是原來陌生的政治詞匯和理念變得日?;?,有人就指出,很多艱深的政治術語農民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他們已經接受過多次的政治教育,政治話語并不陌生:“‘具體’這個詞,本來是術語,但現在老解放區的農民不管他識字不識字是都懂得的,還有發展、開展、運動、主觀主義、官僚主義、本位、積極、消極等許多新名詞,農民也都聽得爛熟了,所以就不要再去找它們的代替物?!?2

    結語:知識與領導權

    葛蘭西認為:“一個社會集團能夠也必須在贏得政權之前開始行使‘領導權’( 這就是贏得政權的首要條件之一);當它行使政權的時候就最終成了統治者,但它即使是牢牢地掌握住了政—權,也必須繼續以往的‘領導’?!?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中國共產黨致力于獲取政治合法性和領導權,以贏得更廣泛的政治認同,這有賴于思想和觀念的知識化傳達,因為思想“必須由強大的社會集團來承擔,才能發揮強大的社會作用。必須有人尊崇它們、贊美它們、維護它們、貫徹它們。為了在社會中找到一個不僅是知識上的存在,而且還是一個物質的存在,它們必須被體制化”74。作為知識的物質載體,新華書店各種書籍的出版和傳播集中體現了這一時期知識生產和傳播的體制化特征,同時也通過政治的知識化傳達了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略和政治觀念??梢哉f,新華書店的幾類出版物的知識類型構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特定的知識秩序,也是政治秩序的集中體現?!缎旅裰髦髁x論》、“中國人民文藝叢書”及各類通俗讀物實踐了新中國關于政治理念、文化生產和階級主體的設想,為政治和情感認同提供了合法性知識。這些書籍中的智性因素作為新政權的知識基礎,承擔著對新中國的社會關系進行再生產的職責,也構成了轉折時期歷史發展的知識動力。

    注釋:

    1 29 《出版委員會工作報告(黃洛峰在全國新華書店出版工作會議第四次大會上的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第1卷,中國書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68頁,第281—282頁。

    2 《祝全國新華書店出版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第1卷,第252頁。

    3 《中共華北中央局宣傳部召開出版工作會議 決定今后出版工作方針 今后要做到:減低成本 提高質量 保證供應 改善發行》,《人民日報》1949年1月23日。

    4 《加強領導統一出版 華北出版業發達 年出書三百種共八百萬冊 已克服重要書籍版本分歧現象》,《人民日報》1949年8月31日。

    5 陳跡:《前進中的北平新書業》,《人民日報》1949年4月7日。

    6 《滬新華書店 第一天售書逾萬冊 生活書店等已復業》,《人民日報》1949年6月10日。

    7 中宣部宣傳局編:《發行家列傳》2,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5頁。

    8 《兩浮支路攤棚林立 舞場播唱解放歌曲》,《大公晚報》1949年12月22日。

    9 胡素薇:《故都風光:平津通車夜來槍聲,新華書店常??蜐M》,《新聞觀察》第1卷第3期,1949年。

    10 桑漆:《文化口味》,(上海)《大公報》1949年8月12日。

    1112 《出版總署辦公廳計劃處關于北京市翻版書刊情況的初步調查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第1卷,第572頁,第573頁。

    13 《防止投機書商歪曲宣傳 公安局取締翻印書籍 并制止強行兜銷翻版書籍騙局》,(上海)《大公報》1949年6月28日。

    14 《翻印私銷革命書籍 四家書商承認錯誤 除書籍沒收具結悔過外 并向新華書店鄭重道歉》,(上海)《大公報》1949年7月6日。

    15 《工友買書不要上當 路燈損壞請快修理 流氓橫行要加清除 公共里衖不準私占》,(上海)《大公報》1949年7月13日。

    16 17 《謹防假冒》,《人民日報》1949年3月16日。

    18 《關于出版委員會的報告(1949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第1卷,第479頁。

    19 《新民主主義論 市面翻印本錯誤甚多》,(重慶)《大公報》1949年12月15日。

    20 《解放社 新華書店 重要啟事》,《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第1卷,第213頁。

    21 羅伯特·達恩頓:《法國大革命前夕的圖書世界》,高毅、高煜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08—109頁。

    22 參見冷霜:《建國前后廢名思想的轉變——以〈一個中國人民讀了新民主主義論后歡喜的話〉為中心的考察》,《文學評論》2016年第1期。

    23 《華北改革大學課程 高教常委會決定: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新民主主義論兩種為各大學學院全校共同必修課程》,(上海)《大公報》1949年8月15日。

    24 羅杰·夏蒂埃:《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起源》,洪慶明譯,譯林出版社2015年版,第127頁。

    25 曉劍:《白華日記》,(香港)《大公報》1949年6月19日。

    26 未朽:《認識時代 努力建設》,(上海)《大公報》1949年6月20日。

    27 《文代大會賀電》,山東中國文學藝術博物館館藏檔案。

    28 德克·博迪:《北京日記——革命的一年》,洪菁耘、陸天華譯,東方出版中心2001年版,第111—112頁。

    3035 康濯:《關于趙樹理研究的通信》,《汾水》1980年第7期。

    31 《出版委員會第八次會議記錄(節錄)(1949年4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第1卷,第75頁。

    32 《出版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記錄(節錄)(1949年6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第1卷,第142頁。

    33 《“論人民民主專政”趕印再版五萬冊 人民文藝叢書也已正行再版》,《光明日報》1949年7月27日。

    34 《文藝報》第1卷第1期封底廣告。

    36 王榮:《宣示與規定:1949年前后延安文藝叢書的編纂刊行——以“北方文叢”與“中國人民文藝叢書”的編輯出版為例》,《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37 周揚:《新的人民的文藝——在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關于解放區文藝運動的報告》,《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紀念文集》,新華書店1950年版,第71頁。

    38 徐遲:《難忘四十年的交往》,《人民日報》1988年6月20日。

    39 董臨:《我不再做空頭“詩人”》,《人民日報》1949年10月13日。

    40 滕家牧、阮章競:《學習與運用群眾語言應有選擇》,《人民日報》1951年4月8日。

    4147 司馬文森:《〈不要殺他!〉解放區文藝雜寫之一》,(香港)《大公報》1949年12月5日。

    42 李世濤:《訪陳涌》,《新文學史料》2018年第1期。

    43 慕容丹:《投向人民的海洋 速記南下工作團從北平到開封》,《光明日報》1949年8月20日。

    44 杜贊奇:《為什么歷史是反理論的?》,黃宗智主編:《中國研究的范式問題討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頁。

    45 《北京市三個人民文化教育館閱讀調查》,《人民日報》1951年4月29日。

    46 《中蘇友好協會一年工作報告(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五○年九月)》,《人民日報》1950年10月7日。

    48 《中蘇文化交流的里程碑》,《光明日報》1951年2月14日。

    49 參見《人民民主國家翻譯出版之我國書籍》,對外文化聯絡局編?。骸段幕涣髻Y料叢刊》12,1955年5月。

    50 田仲一成、吳真:《田仲一成談戰后日本的中國文學研究》,《東方早報》2016年4月24日。

    51 竹內實:《延安,也是故鄉:初讀“人民文藝叢書”的時候》,《回憶與思考》,《竹內實文集》第1卷,北京文聯出版社2006年版,第72—73頁。

    52 《丁玲作第二學季“文藝思想和文藝政策”單元學習總結的啟發報告》,邢小群:《丁玲與文學研究所的興衰》,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版,第215頁。

    53 馮雪峰:《中國文學中從古典現實主義到無產階級現實主義的發展的一個輪廓(續)》,《文藝報》1952年第19期。

    54 企霞:《無敵的力量從何而來》,《文藝報》第3卷第8期,1951年2月。

    55 胡風:《致牛漢》,《胡風全集》第9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7頁。

    56 梅志:《胡風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594頁。

    57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解放日報》1943年10月19日。

    58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人民日報》1949年9月30日。

    59 《陸定一在全國新華書店出版工作會議上的閉幕辭》,《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第1卷,第442頁。

    60 《新華書店出版大批新年畫》,《人民日報》1950年2月2日。

    61 《出版總署每周工作簡報(第8號)(1949年12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第1卷,第614頁。

    62 “通俗小文庫”包括《太陽照進眾人家(紡織工人詩歌選)》《鐵路的歌(鐵路工人詩歌選)》《轉變(短篇故事集,工人作品)》《紅花還得綠葉扶(工人寫的小說)》《我們工人有力量(工人歌曲集)》《龍(民間故事選)》《學習好(秧歌劇)》《競賽(秧歌劇)》《翻身樂(秧歌?。贰逗门笥眩P于蘇聯人幫助中國人的一些故事)》《列寧的故事》《斯大林》《小二黑結婚快板》《一貫害人道(秧歌劇)》《萬事不求神(生活常識講話)》《養豬的方法》《育嬰常識》《婦女衛生常識》《農作物害蟲防治法》等。

    63 李忠貞:《太陽照進了眾人家》,《人民日報》1949年2月22日。

    64 文崇、韓伯:《推薦一批通俗讀物》,《人民日報》1950年6月14日。

    65 “新曲藝叢書”包括《大生產》《三勇士推船渡江》《百鳥朝鳳》《趙亨德大鬧正太路》《藍橋恨》《葉大嫂搖船渡江》《武松打虎》《新五圣朝天》《女司機田桂英》《二十斤米》等。

    66 王春:《評“新曲藝叢書”》,《人民日報》1950年1月15日。

    67 張世楷:《“新曲藝實驗流動小組”》,《人民日報》1950年6月17日。

    68 《出版總署為開展讀書運動舉辦廉價書刊供應的通報(1950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第2卷,第737頁。

    69 《陸定一在中宣部通俗報刊圖書出版會議上的總結報告(1951年4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第3卷,第135頁。

    70 72 楊烈:《怎樣編寫通俗讀物》,《人民日報》1949年11月3日。

    71 弘:《關于編寫通俗讀物的補充意見》,《人民日報》1949年11月14日。

    73 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札記》,曹雷雨、姜麗、張跣譯,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59頁。

    74 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韓莉譯,譯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27頁。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第一次文代會與當代文學發生研究”(批準號:22BZW155)成果。]

    国产精品久久免费| 久久免费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手机| 最新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网站| 久久无码国产专区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电影网|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久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坂深雪 | 亚洲精品无AMM毛片|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蜜桃|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123区|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国产99视频精品专区|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日本aⅴ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免费大片| 天美传媒精品1区2区3区| 国产精品热久久毛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福利院| 久久精品国产导航|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二区无码|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麻豆|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1|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99国产6| 国产精品综合专区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 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区免费| 久热爱精品视频在线| 琪琪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1024香蕉在线观看 |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麻豆| 91久久精品国产91性色也|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 久热爱精品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