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活動周在臨沂:傾聽人民故事 做好人民學生
傾聽人民的故事 做好人民的學生
中國作協“作家活動周”走進臨沂
作家們參觀臨沂市規劃展覽館
7月19日,受邀參加中國作協“作家活動周”的作家們在歡迎儀式后,先后參觀了臨沂市規劃展覽館、臨沂市博物館,并赴沂南縣的沂蒙紅嫂紀念館和朱家林國家級田園綜合體進行考察調研,感受革命老區豐富的紅色歷史和火熱的鄉村振興實踐。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張宏森,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吳義勤,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白玉剛,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程守田等分別參加有關活動。
作家們參觀臨沂市規劃展覽館
臨沂市規劃展覽館分為“文之脈”“水之勝”“商之興”“城之美”四大篇章,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一座座模型將臨沂這座城市的歷史、現實和未來清晰勾勒。在沂蒙精神的指引下,昔日革命老區舊貌換新顏。
走進臨沂市博物館,作家們被漢代畫像石、陶瓷器、繪畫等20多種不同門類的展品深深吸引。這些文物凝聚著古人的創造智慧,見證著中華文明的發展歷史。作家王方晨談到,展館呈現了歷史與現實發展的大輪廓,作家要從中看到其背后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正是世世代代的人民,不斷憑借其偉大的創造力,書寫了宏闊的歷史。文化的薪火相傳是每一個人的責任,每個個體都是文化傳承的接力棒,作為一名作家,需要擁有足夠的文化自信,了解我們的民族文化則是增強文化自信的不二法門。文學創作包羅萬象,作家即使盡己所能,也只能據其一二,生有涯而知無涯,作家在追求知識、獲取經驗上不能有任何懈怠。
作家們觀看“跟著共產黨走”“婦救會”等再現當年沂蒙人民支前場景的情景教學
“沂蒙紅嫂”是對沂蒙老區積極支持革命、無私奉獻的女性群體的統稱。在沂蒙紅嫂紀念館,作家們仔細傾聽講解,了解明德英、王換于、李桂芳、胡玉萍等紅嫂的感人事跡,觀看“跟著共產黨走”“婦救會”等再現當年沂蒙人民支前場景的情景教學。作家光盤說,參觀沂蒙紅嫂紀念館,看到這些佐證當年沂蒙人民為中華民族走向光明作出巨大犧牲的史料,自己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老百姓省下僅有的一口糧支援前線,拿出僅有的一塊布為八路軍做鞋,冒著槍林彈雨手推獨輪車給子弟兵送補給,冒險救治傷員,無私哺乳軍人后代,紅嫂們以她們無私無畏的舉動鑄就了“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如今沂蒙人民繼承和發揚沂蒙精神,求新求變求精,在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等各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人民創造歷史、創造當下、創造未來,生活是作家創作的源頭活水,人民的創造是作家書寫的重要素材。要想做好人民的學生,作家必須扎根生活,誠心向人民學習。
沂南縣朱家林國家級田園綜合體,是沂南兒女以沂蒙精神努力參與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生動實踐。作家們來到朱家林村,了解了這個村子從過去的貧困走向創意農業、休閑農業、文創產業融合發展之路的歷程。作家柳岸說,各地正在廣闊發生的山鄉巨變,說明了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帶給農業農村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她曾擔任過鄉長的職務,也在農業相關單位任過職,對鄉村世界的新舊變化有著強烈的體會。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她的主要創作重點都放在歷史人物小說上,但早年間的工作經歷和河南鄉村的山鄉巨變召喚著她回到現實題材創作中來。她的長篇新作關注到三代農民的命運變遷,思索宏觀農業政策與具體人物命運之間的共振關系。為寫好這部小說,她翻閱了大量歷史資料,多次回訪當年工作過的鄉鎮,希望能更好地寫出時代巨大變遷中的新人物、新氣象。
7月20日,作家們奔赴費縣薛莊鎮白石屋村,這里是《沂蒙山小調》的誕生地?!兑拭缮叫≌{》誕生于1940年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期,后來經過不斷修改和加工,形成了今天傳唱大江南北的版本。在白石屋村,作家們通過展板了解了《沂蒙山小調》的誕生過程和詞曲作者,并傾聽了當地人原汁原味的演唱。作家馬慧娟說,《沂蒙山小調》來源于人民的生活,有著強烈的生活氣息,所以才會被人們廣泛傳唱,這也給寫作者帶來了深刻的啟發。文學創作應該扎根于人民的生活,積極學習人民鮮活的語言,同時也需要作家具備選擇、提煉、升華的功夫。來到臨沂,傾聽人民的故事,做人民的學生,她對當年在革命歲月中誕生的沂蒙精神有了更加深切的體會,深入了解了軍民之間水乳交融的情誼。“作家的創作要以鮮活的語言反映出時代的氣象、人民的心聲,這對我自己的創作而言也是一種思想上的更新。”
(攝影:馮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