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旗 陳海燕:湖北網絡文學之創作現場考察 ——“中國襄陽·峴山網絡文學獎”述評
對于歷經20多年發展和積累的中國網絡文學,在今天的文學視域下似乎已不能簡單用新興業態來注腳,但根植其本身的屬性創新和發展依然存有無限可能。單就作品數量的增長,遠遠超過了傳統文學多年創作數量的總和。受互聯網科技技術助力和創作文體的自身突破,網絡文學在快速增長中實現了向市場化與商業化的轉型,在電子終端即時閱讀和互動、紙媒質讀本、音頻(有聲改編)、電影、電視劇、網劇、游戲、動漫等多種形態構成了一條新的文藝產業鏈,成為中國文化產業增值最快的板塊。同時網絡文學以其自身魅力快速進入了國際化的語境,一大批網絡小說及IP改編的影視劇火到了域外,在海外漢文化圈聚集了大量的受眾群體,這些變化正在重構中國文學的整體格局。
湖北的網絡文學與中國網絡文學的整體發展進程基本保持同步,在網絡文學不同發展時期,涌現出一批在全國產生重要影響的網絡作家,他們的作品在國內獲得多種獎項,很多作品被改編為影視、游戲、動漫和有聲產品,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當年明月、貓膩、趙趕驢、羅曉、蛇從革、晨颯、心在流浪、月如火、郭怒、薪意、佳男、漢唐風月1、付勇軍、老譚、文飛等男作家以及女作家匪我思存、丁墨、吱吱、滄溟水、冬天的柳葉、東海龍女、艾小圖、金陵春、果味貓、凌眉等等,他們以個體書寫特性的彰顯和不俗的成果,贏得了讀者群體的高度認可與較高聲譽,為整個中國網絡文學的發展變遷提供推動能量。
當然在網絡文學前期的“野蠻生長”過程中也暴露了很多問題,網絡文學是文學與當代網絡技術、文化消費的結合體,追求經濟利益是其必然的選擇。但是過度的商業化使一些錯誤文學思潮乘虛而入,一些網絡文學被商業化綁架,放棄精神追求,曲意迎合市場。有的價值取向過于偏狹,缺乏人文情懷。有的過度脫離現實,熱衷書寫荒誕不經的怪力亂神。有的以丑為美、美化落后封建意識。甚至抄襲和軟件寫作現象也時有發生……這種追求娛樂至上,感觀刺激的錯誤文學觀,極大傷害了網絡文學的健康發展。在2014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達《關于印發〈關于推動網絡文學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將引導網絡文學創作植根于現實生活,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作為重要任務。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重要論述,加強現實題材創作,是時代的召喚,也是網絡文學發展的內在要求。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是網絡文學的重要標志,也是它能吸引大量讀者的優點。但是文學不能僅天馬行空,它最終要腳踏實地。觀照、表現和思考現實本身就是文學創作的核心問題,從現實生活中發掘人生、人性、經驗、價值、意義和真理,這是文學存在的價值,網絡文學也不例外。新時代網絡文學的發展必然是向現實貼近、向經典靠攏、向傳統文化取材的趨勢,是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表現主體。為了提升網絡作家的社會責任擔當,增強立足現實題材書寫美好生活的使命感。2020年湖北襄陽設立“中國襄陽·峴山網絡文學獎”,評獎范圍立足湖北、面向全國,通過評獎活動加強湖北省內外網絡文學創作的交流和溝通。這是網絡文學領域的湖北首創,在中部地區開先河,也是全國重要的網絡文學專業獎項之一。此獎的設立,對于襄陽乃至湖北聚集中部地區網絡文學人才,匯聚網絡文學資源,打造新的文化名片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在網絡文學蓬勃發展并影響巨大的當下,此舉標志著襄陽和湖北網絡文學的組織創作、評價推介工作拉開破局之勢,并以文學體制機制的創新引導網絡文學健康發展。2022年第二屆“中國襄陽·峴山網絡文學獎”成功舉辦,影響力、成熟度進一步提升。兩屆共評出20部獲獎作品和20部提名作品(每屆各10部),作為一個承載網絡文學屬性的評獎活動,其呈現出的新風貌、新特征、新趨勢,有助于我們觀察湖北網絡文學近年來創作題材和向度的變化,組織評價工作動態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自帶大IP和文化底蘊的網絡文學品牌
“中國襄陽·峴山網絡文學獎”是由襄陽市作家協會、襄陽市網絡文學學會發起,在湖北省作家協會、湖北省網絡作家協會指導下,由襄陽市委宣傳部、襄陽市文學藝術屆聯合會等5部門聯合主辦的兩年一屆常設性網絡文學獎,舉辦以來得到了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業界專家和知名網絡作家的關注和支持。該獎設定10個獎項分別為最具影響力作品獎、最佳類型作品獎、最佳女頻作品獎、最佳男頻作品獎、最佳有聲改編作品獎、最佳動漫改編作品獎、最佳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獎、最具影視改編潛力獎、最佳新人獎、最具襄陽元素作品獎。
從文學屬性和獎項設置看,它自誕生之初就承載著實現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一身的重要使命。2021年,一部風靡全國的電影《你好,李煥英》讓漢江邊沉寂許久的“襄陽城”再次進入大家的視野。這座歷史傳奇之城,金庸武俠小說里的兵家博弈之城,南北文化交融、新舊和諧共生之城,千百年上演了漢皋解珮、三顧茅廬、水淹七軍、宋元鏖戰等諸多故事。受《三國演義》《射雕英雄傳》等文學作品的影響,“襄陽”一度成為很多人向往膜拜之地,同時加持有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等可供網絡作家采擷的諸多文化‘富礦’,所以該獎落地之時就自帶著“襄陽”大IP的光環。從最初擬定的孟浩然、古隆中、峴山、古襄陽、襄陽城等10余個品牌進行篩選與論證,通過網絡征求意見,定向征求專家意見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意見,最終確定用“峴山”這一名稱。主要基于三點考量:一是唐朝著名詩人孟浩然的《與諸子登峴山》詩篇傳為佳話;二是峴山歷史綿長,是文化之山、戰爭之山,并且為秦嶺巴山余脈、底蘊豐厚,并且因紀念羊祜大將軍的“墮淚碑”而享譽國內和國外華人,有利于搶占品牌制高點;三是如今峴山孟浩然、伏羲摩崖石刻等峴山文化地標群正在成形,品牌融合可以形成集群效應。
從整個文化產業鏈條看,網絡文學內容創作處于文化產業的最前端,是游戲、影視、動漫等文娛產業的源頭活水,承擔著社會多種文化業態的賦能。因此原創內容有著帶動整個行業升級發展的使命,而襄陽元素在網絡文學內容上恰恰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網絡文學與地方特色文化的相互融合,不僅能夠促進地方的傳統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等的傳播,還能讓網絡文學成為地方文化的新名片,同時地方文化也可以賦能網絡文學創作,讓文學想象落地生根,讓作品有更豐富的現實意義,二者互惠共生、共促繁榮。《藏龍穴》(首屆最具襄陽元素作品獎獲獎)系列三卷500多萬字,故事發生地20多處設計在襄陽歷史名勝景點。90后“文飛”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襄陽網絡作家,創作時刻不忘從襄陽元素中汲取營養。《藏龍穴》的故事置放于荊楚之地宏大構架之下,借三大江湖家族詭異的尋寶之旅,不僅把盜墓探險題材的懸疑、探險駕馭的游刃有余,更通過“探”與“尋”展示了漢水文化和荊楚瑰寶的無限魅力。在主角不斷離奇探尋,一心只想解開塵封已久的謎團之旅中,掘開塵封的楚都宜城,呈現出漢水之下的璞河玉塚,這個比荊楚文化更早的巫羅文明埋藏地。“張家三哥”的《熱血神英》(首屆最具襄陽元素作品提名獎)講述了解放前夕,襄陽峴山中一個獵人與尋寶的日本鬼子不期而遇,為報家仇國恨,與鬼子斗智斗勇,從而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這也是一部從頭至尾展示襄陽元素的網絡小說,不僅對峴山、王府綠影壁、水鏡莊、春秋寨等元素進行了融合傳播,同時借著小說主人在“闖蕩江湖”“升級打怪”的成長對襄陽黃酒、牛肉面、大頭菜、纏蹄等美食實施了細致有趣的品鑒。
好的網絡文學本身是有地域性元素標簽的,因為網絡文學除了文學屬性外,大眾閱讀賦予更多的是娛樂和休閑的屬性。由于其載體量大,傳播影響力大,對于地標性元素或者地方文化易形成現象級效應,用文化的軟實力助推工產業、經濟、科技和文旅發展,這種力量同時也反哺引導網絡作家時代化書寫的轉向。擅長科幻題材的90后“燃冷光”,在此前的《戲精的誕生》中把很多科幻場景架構在古隆中的“草廬”,深受讀者追捧,起初的讀者大都是慕名諸葛亮的“草廬”而來。其獲獎作品《超凡從撕劇本開始》(第二屆最佳男頻作品獎)同樣在融入地方元素的同時更注重科技元素,是一部典型的諸天無限流的腦洞科幻文,突破了常規表現,可謂清奇搶眼。原創的單元劇本,主角張光沐從小配角逆襲積累點數一步步變強。故事背景是遭遇了核打擊以后重建家園,張光沐所在的國家——帝國,有一種潛意識電影演員躺進生物倉進去劇本世界演繹人物的功能,會被屏蔽記憶用潛意識演戲,將自己完全當作劇本人物。主角的“金手指”有潛意識的突破,能夠帶記憶知道自己在劇本世界的技能,點數是他在電影世界的戲份比重以及觀眾評價。從刀耕火織的遠古到如今的科技繁華,故事是一直伴隨人類的。網絡文學的興起,將人類的想象力重新撿拾起來,讓讀者可以通過豐富無比的故事,感知世界的美好。當下人類進入了科技生活的新篇章,5G的興起、元宇宙的概念正在改變著社會,通過科技讓內容充滿生命力,像影視、AI、VR、MR都會突破次元壁,讓網絡文學創作有更大的想象空間,承載了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的共生。
二、與時代同頻共振的作品才能贏得大眾認可
“中國襄陽·峴山網絡文學獎”的創評本著作品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現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精神。具有較高的藝術追求,富于創新精神,注重題材風格的多樣化,鼓勵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作品,應該為群眾喜聞樂見,并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準則。
從題材上看,兩屆創作評獎活動的大部分報名參賽作品和絕大多數獲獎作品屬于現實題材,尤其第二屆評獎活動,整體現實題材作品達48%,占到半壁江山。且這些獲獎作品多集中在與我們當下的生活、工作、社會密切相關的“熱話題”“新主題”“真問題”上,如水上警察(《漢水詭案錄》)、援藏扶貧(《扎西德勒》)、鄉村振興(《畢業后我回家養蜂了》)、育兒教育(《老師快來》《一胎倆寶》)、社區養老(《探組壹玖柒》)、軍事戰演和裝備制造(《重返戰場》《第一重裝》)、傳統中醫(《逆行的不等式》)、視頻直播(《文藝時代的人生直播》)等等。管中窺豹,掃描兩屆“中國襄陽·峴山網絡文學獎”創作評獎活動可以發現,湖北網絡文學已由此前爭先恐后的“天馬行空”轉向聚焦以真實生活背景和社會現實為依托的“求真”“寫實”敘事。這種轉向既是國家近年來積極引導帶動形成的,也是湖北網絡作家深入生活現場,直面時代、主動調整創作姿態,讓作品與時代同頻共振的體現。這種轉向需要有閱歷積累、生活思考、社會觀察,甚至職業、行業的深度體驗,長久的社會調查才能積累、撲捉到。無論對于作品本身的藝術質地,還是對整個網絡文學生態的結構衍變,都是積極正向的影響。
這些現實題材創作,一方面體現出來的是“生活感”“煙火氣”和“在場感”,讓讀者的生活體驗和作者的藝術創作在作品情感傳遞中完成了精準對接。這說明作者過去“宅在家”寫現實作品的現狀,徹底得到了改觀,自覺進入社會思考的磁場、進入社群交往一線,俯身到田間地頭,進入到科技、產業的觸摸和鉆研中,才形成了創作現實作品的更多可能。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玄幻、仙俠、網游等幻想類小說占據著湖北網絡文學創作的主陣地,雖不乏產生了非常優秀和具有巨大影響力的類型小說(比如貓膩的《大道朝天》《擇天記》等、月如火的《仙武同修》等等),但“金手指”“瑪麗蘇”“爽感”等手法的無節制盛行,不僅帶來跟風、缺乏生活和事件邏輯等問題,更是阻礙了網絡文學經典作品的誕生。“中國襄陽·峴山網絡文學獎”評價中現實題材作品帶來的“煙火味”讓讀者的生命記憶重啟,喚醒人們對災難、戰爭、死亡、責任、貧困等沉重的人生主題的思考(如退伍軍人顧靖沉浸體驗式創作的《重返戰場》、風曉櫻寒的《逆行的不等式》、獵衣揚的《探組壹玖柒》、邪靈一把刀的《海藏》等)。
另一方面更具時代性和精神性的現實題材作品內容大量呈現。網絡作家將目光投向火熱的生活現場,從基層生活中汲取養分,更能夠體現網絡文學與時俱進的在場感。兩屆參賽作品涉及工業轉型、環境保護、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抗疫救災等新時代主題,獲獎作品所呈現出來的將以前“小我”的情緒宣泄式創作轉向“大我”的情懷表達與敘事探索,走向“與時代共舞”“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欲望與理想”“傳承與變革”等精神高度,探索新時代文化課題,這無疑是網絡文學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尤其獲獎作品《扎西德勒》(第二屆最具影響力作品獎)作者采用實地調研、采風探訪的方式獲取材料,在此基礎上精心創作而成的藝術故事,更加真實,也更打動人。作者調研、記錄、總結了涉及對援藏政策、藏族習俗、舊城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牧民定居、中藏藥種植、牦牛養殖、以及醫療、教育等方面海量資料,作品的完成完美體現了網絡作家實踐“四力”的力量。該作也因此先后斬獲國家出版總署等機構眾多榮譽。因此,深入生活一線,腳踏泥土,心存真情,挖典型、重細節,才能創作出經得起時間和人民檢驗的現實主義力作。
從人物塑造方面來看,獲獎作品更加注重人物的立體的表達,一批形象鮮明、性格凸顯、具有新時代氣象主人公躍然紙上,人格和職業辨識度都很強。其中最為難得的是,這些作品往往從人物社會身份入手,不斷挖掘人物的心理世界、探求人性表達。在這方面做得較為出彩的是文飛的《漢水詭案錄》(第二屆最具襄陽元素作品獎),這部小說將目光聚焦在一線的水上警察職業,作者既突出了他們水上救援時的工作效率和獻身精神,以及作為警察的職業素養(作為主人公的水上警察沈放,因怕丟棄污染環境,每次抽完的煙頭都會掐滅裝進衣兜。這一經典橋段被網友評價為“這才是新時代警察素質”),也揭露了其作為普通人面對一個個案子和一次次考驗時內心的苦痛和創傷。盡管故事方式上作者毅然選擇了自己擅長的懸疑刑偵載體,但表達主題實為當下的水源環保問題,宣傳對漢江母親河的生態保護,倡導生態和諧發展之路。作者的聰明之處在于巧借各類“詭異”案件帶動人物情感、刻畫人物的內心,借調查走訪來深度展現了漢水流域傳統的習俗民風,展現漢水文化風土人情。在文飛的筆下,人物不再是簡單的敘事符號,警校畢業生沈放,本想進入能夠接觸到大案要案的市局刑警隊工作,卻未曾想被安排到了分局水上派出所,成為了一名水上警察,一個壓根沒有“主角光環”的身份。未曾想第一次水上巡邏,便發現了“詭異尸體”,然后歷經一入警門“深似海”系列案。這些案件表面上看似乎都沒有任何聯系,可在“遇事總愛軸”的沈放面前,硬是從中發現了規律,請求市局成立專案組,并對系列的“漢江怪談案”并案偵查,最終證明了自己的“猜想”,突破千難萬阻挖出一個炸堤壩引水成災的陰謀。這種人物經歷過挫折、磨難中成長的歷程,是令人信服的。這種寫人物的態度和實踐,與“爽文”是截然不同的,人物成長過程展現了神圣的職業使命和人類生命的褶皺,呈現的是“真成長”。這方面非常有亮點有獵衣揚的《探組壹玖柒》(第二屆最具影視改編潛力獎),這是一個關于老年人的熱血故事,塑造的主角分別是退休養老的刑偵專家陳大興、心臟外科主任醫師王海棠、退役的自由搏擊拳王于樹。三位老人同住一個社區養老中心,為了不虛度晚年光陰,成立了一支探組,專門調查城市里離奇古怪的事件,卻恰恰是這些傳統認為即將退出社會舞臺的人最終破獲了一起跨越三十年時間線的陳年謎案。作品的成功之處,在于作者對人物“生命不止,奮斗的不息詮釋,人性之善的追求,并告知世間很美好,萬物皆值愛。”
另外在作品中,網絡作家開始重視人物與時代之間的緊密依合關系。如王望舒的《文藝時代的人生直播》(首屆最佳現實題材提名獎)、蘭拓的《畢業后我回家養蜂了》(第二屆最佳現實題材提名獎)以當下中國生活現實為背景,最大特點在于選材背景,聚焦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直播助農、短視頻電商等現實話題。《畢業后我回家養蜂了》通過貧困山區大學生江小滿畢業后返鄉創業的故事,深情而飽滿地展現了山鄉在黨的政策扶持下,“舊貌換新顏”的全過程。作者自覺的現實觀照和成熟的敘事能力,在作品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文藝時代的人生直播》利用“網絡直播”這一時尚事物“放映”當下的生活現場。這種以“新的主題”與“新的人物”書寫現實的方式,正是對當下時代的“現實世界”的自覺與深刻的“指認”。上述現象呈現的是新時期網絡作家群體寫作能力提升和“匠思所在”。
通過評獎,現實題材創作,在創作者和評選組織間已經漸漸達成一種共識:創作不僅僅滿足于講述一個生動的故事,文學創作者肩上應承擔起社會責任,讓價值觀先行,懲惡揚善、教化人向善向好,追求科學、崇尚正義,給大眾力量。
三、有情懷的故事才能打動讀者
從作品的整體氣質、格調來看,獲獎作品大多帶有一種昂然樂觀、彰顯奮斗精神、書寫人間真情的氣質,體現出一種宏大的精神追求。盡管小說中的主人公在生活和工作中遭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但沒有人因此沮喪、消沉,而是“心中有信念”“腳下有路”“前方有光”的姿態對待生活。以獲獎作品《怪談協會》(第二屆最佳有聲改編獎)為例,主要講述了醫科大學畢業生王知一入職藥企后在996的生活模式下穿梭在都市怪人圈子,“傾聽”他們親身分享鮮為人知的真實怪談故事。世間的“光怪陸離”甚至曾經一度讓他分不清虛擬和現實,渾渾噩噩,可在頓悟“魔由心生,怪從心起”后,卻學會了利用怪談“治愈”人心,不僅讓自己脫困逆襲,更讓“怪人們”的命運發生巨大改變。作者西門瘦肉在湖北網絡作家中算是主攻懸疑題材的,從《蠻糖部落之中醫瑰寶》系列到《罰罪》《特種險調查員》《神探江湖》三部曲,累計創作懸疑題材網絡小說逾千萬字。這種網絡文學細分領域創作的轉變透視出時代變革的深入影響。在這兩屆評選中,獲獎還涌現出多名專注軍事內容的襄陽網絡作家作品(如“縱橫天下”的《我有一艘無敵戰艦》、“漢唐風月1”的《第一重裝》《抗戰之還我河山》、“顧靖”的《重返戰場》、“張家三哥”的《天地戰神》、王歡的《巾幗》等等),這種內容密集的原因:其一、與襄陽從幾千年之前在軍事史上是要塞地,發生過白起水灌鄢城之戰等大大小小多個戰役,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充斥著神秘的軍事文化底蘊有關;其二、國家“三線建設”布局的大批軍工裝備制造產業在襄陽,提供了豐厚的軍事科技內容孕育土壤;其三、更重要的是創作個體自覺意識的升華,能夠將作品主人公的個人命運與整個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每個人都帶著責任和使命在奮斗。尤其是軍事、扶貧、支教、抗疫等題材小說,個體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和接連不斷的障礙,能夠始終將公共性置于最重要的位置,這就使得作品在敘事時充滿了更為強勁的動力。縱深上體現了網絡文學創作者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向中華文化的回歸、對時代精神的回應,對美好當下生活的熱愛。
這些作品不再單純滿足于講好故事,更在從傳統文化萃取的高度提升作品的精神內涵。如楚清的《龍圖骨鑒》(第二屆最佳女頻作品獎)以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在文情并茂的敘述中真實再現古代探案,刻畫出一位追求正義、威武不屈、剛正不阿的古代女性形象,以權力和人性相互映照,描繪出古代社會眾生相與人情世態。同時,巧妙借用古代傳說與法醫著作,既生動展現了古代偵探和法醫的工作過程與內容,又創造性地繼承了民族傳統文化,以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具有濃厚的現實意義和精神內在。在風曉櫻寒的《逆行的不等式》(第二屆最佳現實題材作品獎)里,作者將目光主要投射在傳統中醫文化上。主人公封靜不僅將自己學到的中醫知識應用到海外維和醫療工作上,還在基層鄉村中積極參與中醫推廣、中藥藥方和病房建設,并借助新媒體和網絡推廣中醫文化,發揚光大這一國粹。這部小說不僅很好地詮釋了新時代基層青年為保障人民的和平生活,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更映襯出中醫文化傳承的“工匠精神”。這些作品所涉及的文化繼承和創新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
這些作品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在歷史和現實的雙重語境中表現保家衛國、英勇抗敵的傳奇故事。如古代軍事小說《巾幗》(首屆最佳新人作品獎)女主魚朵朵的生父在鎮守襄陽時戰死。國難當頭,魚朵朵女扮男裝,替夫從軍,協助男主虞定襄平定外亂、消除內患,既彰顯了“巾幗”不讓須眉,危難時挺身而出的家國情懷,又表現了坎坷中堅貞不屈的美好愛情信念。《天地戰神》(第二屆最具襄陽元素提名獎)描寫南宋末年草根人物為了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軍征戰華夏四方,終粉碎“托達木”以及海外聯盟陰謀,成長為一代戰神的故事。《海藏》(首屆最佳類型作品獎)謳歌建國初期為了富強中國而做出不懈努力的知識分子和戰士,展現了在新中國成立的艱難背景下,懷有信仰和堅定目標的人,是如何實現愿景。現代軍事小說《從八百開始崛起》(第二屆最具影響力作品提名獎)講述共和國士兵回到偉大衛國戰爭年代,和先輩們一起和侵略者進行抗爭,體味那個偉大卻苦難艱辛的時代。這些作品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軍人的禮贊、對崇高的堅守,濃烈的“強軍夢”與始終洋溢的愛國主義情感,使作品呈現出昂揚豪邁的氣魄。
第二屆評選出兩部新人新作獎,分別由陳谷子的《大明寶藏》(第二屆最佳新人作品獎)和朱隨心的《許你一片天空》(第二屆最佳新人作品提名獎)獲得,《大明寶藏》書寫了歷史長河中一首扣人心弦的悲壯挽歌,把人類欲望里超我與本我的殊死搏斗寫的淋漓盡致。《許你一片天空》除了書寫美好的愛情,更是將非遺文化的傳承發揚光大,通過兩位主人公,把非遺油紙傘與法援律師這兩個不同的行業有機結合。因沖突兩人生死相交,因感情而影響彼此對于人生的選擇和決定。這些作品有著豐富堅實的民族文化內核。對于新時期網絡作家而言,這種寫作追求難能可貴。畢竟,文學的內涵遠遠大于故事,網絡文學也不例外。對寫作者來說,在創作中努力挖掘更深層的精神價值,才能走得更遠。無論是小人物命運還是國家敘事為切口,最后都得回歸反映新時代特征風貌的,詮釋這個時代的印記上。
通過掃描“中國襄陽·峴山網絡文學獎”評獎活動,一定程度上可以窺見湖北網絡文學在新時期的創作轉向趨勢。一批反映現實生活、內容積極向上,更具時代性和精神性的作品浮出水面,從中也可以看到湖北網絡作家的文學追求與精神攀升。
近年來,湖北省作家協會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創新不斷加強網絡文學創作隊伍建設和培養,先后成立了網絡文學專業工作委員會,指導成立湖北省網絡作家協會、編輯出版了湖北網絡文學評鑒專輯、舉辦各級網絡作家培訓班、指導設立并舉辦“中國襄陽·峴山網絡文學獎”,網絡文學被真正納入了湖北文學構成的統一整體,受到越來越多的關照與重視,網絡文學有了更利于生長的生態空間。從整體發展趨勢觀察,湖北的網絡文學經過前后幾撥作家的辛勤努力和創作實績的積累,正逐漸地走向成熟。從其自身生長空間來看,湖北網絡文學特有的差異性、多樣性的文類形態已經形成,如匪我思存等人的都市言情小說、丁墨的輕科幻言情小說、貓膩的東方玄幻小說、蛇從革的懸疑小說、紫百合等的職場小說、Lei-dewen的穿越類小說、薪意和何無恨等的玄幻小說、狂笑的菠蘿糖的都市奇幻、心在流浪的都市武俠類小說、月如火的修仙小說、快餐店和何處不染塵的仙俠小說、猶似等人的重生小說等等,形成了各具特點的創作,湖北網絡作家的寫作正日漸精致化,在向主流化進發。其中一些人已經成為網絡類型化寫作的高手,支撐了網絡文學的某種類型小說,擁有自己的規模化受眾,而且也更加善于將網絡創作與影視制作結合起來,有計劃地去實現網絡作品的影視化。總之,湖北的網絡文學在中國網絡文學以及后續的文化產業鏈的建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分量,湖北網絡文學的品質也得到廣大受眾的認可。
網絡文學歷經20多年成長,仍然處于高速發展中,行業產生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充分彰顯了網絡文學強大生命力。“中國襄陽·峴山網絡文學獎”就是探尋新時代網絡文學的評價維度和組織推介,和廣大從業者一道推動網絡文學更好、更快、更健康的發展的平臺和載體。
對湖北網絡文學的后續發展,還需要各個層面投入更多的關注和扶持,同時也必須補齊批評力量薄弱的短板,要打破傳統的文學批評的思維觀念和既成的理論定式,對網絡文學出現的一些問題,給予有效的恰切的批評,引導湖北網絡文學由粗放的數量增長到追求精品的質量增長,朝更健康的方向發展。讓湖北的網絡作家在網絡文學的百花園里,進行新實踐、演繹新生活、創造新成績,在文化事業發展征途上,貢獻新力量、播撒新思維、助推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