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學獎獲獎者阿來對話網絡作家:文學的本質都是閱讀
長期以來,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之間似乎一直存在著一道看不見的鴻溝。但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與迭代,網絡文學已由無序擴張進入到有序成長的新階段,在時代的浪潮中迸發出新的活力。
7月17日,由番茄小說聯合阿來書房主辦的“番見世界·云端山語”直播對談在四川四姑娘山舉行,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阿來,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邵燕君,番茄小說頭部作家驍騎校、三九音域參加活動,共同探討文學與網絡文學的現狀與未來。
在幾位作家、學者看來,如今的網絡文學早已不再拘泥于爽文、甜寵文等快餐文學,而是衍生出諸多類型的文學,其中不少科幻、玄幻、現實、懸疑題材的作品獲得了讀者和市場的認可。
破除分別心,尋求共同性
作為傳統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阿來談到網絡文學時也頗有興趣。他認為,網絡文學是一種新的文學生產形態,對于文學而言,無論生產形態如何,都無法改變閱讀的本質,希望大家破除分別心,尋求共同性。
“讀書是精神上想象的漫游。”阿來在直播間中表示,無論網絡文學還是傳統文學,最終都會殊途同歸。“一直在觀察,過去中國主流文學對文學的看法還是現實主義。而我認為文學也需要帶來一些更具有游戲性的東西,能夠幫助讀者放松下來,很多網絡文學的內容可以幫助讀者重新認知世界,甚至重建其對于人生的理解。并且,小說跟詩歌、散文的起源不同,指向也完全不同,它本身就有消費的特性。”
邵燕君認為,網絡文學不是通俗文學的網絡版,而是一種新媒介文學。從文明形態的角度來討論,因為有了印刷術,有了商業商品社會,才有了小說這樣一種消費性的給讀者購買的形式,這是印刷文明的形態。人類社會從印刷文明進入網絡文明,文明形態發生了變化,在形態發生變化的時候,進入網絡的媒介再進行創作的小說,就是網絡小說。在她看來,網絡小說跟傳統紙質小說存在共通之處,它就是人類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通過文學形態進行表達。它們之間應該是一個不同文明形態生長出的文學對話關系。
網絡文學是一種成人的童話
在這場對話中,作為文學領域的新軍,網絡作家也對所從事的行業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初代網絡作家、《長樂里:盛世如我愿》作者驍騎校認為,網絡小說承擔的是社會減壓閥的功能,網文可以對抗現實的痛苦,對抗生活的壓力,能夠讓靈魂在那么一個短暫的時刻來到幻想的世界,這是讀者回避現實痛苦的秘密花園。“在一次會議上我說過,網文是一個善舉。一部手機,一篇三五千字的故事連載,就能讓一個失去希望的人對人生多一些留戀。現在看來,這個標準定得有些低了,其實我們可以做到更多。”
而新生代網絡作家的代表,《我在精神病院學斬神》作者三九音域,則把網絡文學以童話來比喻。他認為網絡文學是更加適合成人的、內容更多元豐富的一種童話。“對于童話而言,講好故事是童話真正的核心,深刻的立意也從故事中自然流露。”三九音域表示。
“我覺得看書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網絡時代,虛擬和真實的問題我們一直在談,何為真?何為假?只要你的體驗是真實的,你的精神境界達到了飽滿的狀態,哪怕只是滿足你當下的一些愿望,這本身就是生活,而且這也是文學帶來的生活。”邵燕君在談及讀書與現實生活關系時這樣說到。她認為,人們在現實中、甚至于傳統文學里失落的價值追求,在網絡文學中換一個世界設定,就可以重新發揮出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網絡文學是可以跟傳統文學對話的,它們皆可代表我們時代的精神。
顯然,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之間存在著共融性,它們互為補充,相互促進。正如阿來所說,網絡文學不會因為書寫介質的不同改變文藝創作的本質,內在的精神仍然能通過故事得到傳遞。越來越多的網絡作家正在不斷提高對自身的要求,精心打磨作品,努力向經典化靠近,給讀者提供更多富有精神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