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詩人臧棣:“我的寫作內核始終是挖掘人的內心與精神力量”
    來源:中國藝術報 | 王瓊  2023年07月21日07:33

    詩人臧棣

    詩人臧棣

    “厚厚的橡木由細長的鐵皮/緊箍成一個圓形,加固邊緣的金屬,/你沒有猜錯,那的確是/希臘人鐘情過的青銅。/對著命運的那一面/也是正對著死神的那一面;/但據此就得出歷史/是冷酷的,恐怕也有點草率?!痹谌嗣裎膶W出版社不久前推出的“藍星詩庫”新成員《臧棣的詩》的封面上印著的這幾句詩,來自臧棣的《盾牌簡史》。短短幾句詩,清晰地勾勒出“盾牌”的形貌,呈現了觀者對盾牌的反應過程、思維歷程,將詩意指向歷史的深處,寫得冷靜克制、發人深省。

    《臧棣的詩》封面

    《臧棣的詩》封面

    閱讀這本《臧棣的詩》,可以看到詩人幾十年來詩歌寫作清晰的脈絡,感受詩人在詩歌的語言、形式、創造力、想象力、呈現世界的深度和廣度等方面的深入探索。詩人是怎樣找到自己的語言的?詩歌的觸角、詩歌的容量在哪里?詩與物的關系是什么?寫詩是天才的還是自律的?是寫“大詩”還是寫“小詩”?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專訪詩人、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臧棣,聽他分享對詩歌與詩歌創作的感悟。

    “我很注重文本的結構性”

    記者:《臧棣的詩》收錄了您從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20年代跨度30余年的詩歌作品300多首。您的詩歌創作量特別巨大,這300首詩是以什么標準精選出來的?和早期的作品相比,您的創作發生了哪些變化?

    臧棣:十年前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就向我約了這本詩集,十年間編選了很多次,不斷地把一些詩去掉、把我認為最好的保留下來,大都是我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或者是對我的創作有重要轉折影響的標志性作品。還有一個標準是盡量不要重復,和我的其他詩集和詩選區別開來,避免作品重復入選。

    我早期接受的詩歌觀念是偏浪漫主義、象征主義的,對人的渴望和精神力量方面的東西非常關注。后來隨著朦朧詩、第三代詩歌的出現和發展,當代詩歌創作開始向書寫日常經驗方面傾斜,我也受到了一些影響,但我的寫作內核始終是探索人的內心和精神力量。在形式方面,我很注重文本的結構性,格式上通常比較整飭,對分行、小節的要求很嚴格,不是完全順著情緒和感受來分行。

    記者:在詩的形式方面,我閱讀中的直觀感受是,似乎您早期的詩歌分節更多,一首詩可能有五六節,而后來的創作中分節似乎變少了,不分節的、一氣呵成的作品更多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您怎樣看待詩歌的分節、分行?

    臧棣:這其實是詩歌表達中最有趣的一個環節,詩人享有完全的“分行的權力”。面對同樣的句子,每個人的分行標準都不同,這是詩人的自由。怎樣分行,背后是詩人對一件事物的命名,這種排列本身就和別人的表達構成了區別,體現了詩人的特殊性。

    關于分節,我在寫作過程中做了很多實驗。有的詩一開始沒有分節,后來又分了節,有的詩一開始分了七八節,后來又改成三四節。為什么要這樣?分節會造成一種中斷,意味著我希望讀者換一個維度,或者我本人已經換了一個視角來觀察事物。比如一首詩的前兩節,我希望原原本本地交代事物本身,后來可能又要上升到一個預言的高度,這時分節能讓詩歌的層次更分明。中斷會給詩歌帶來一些留白,有的讀者面對中斷可能會不適應,但是當他慢慢進入詩歌之后,能夠把自己的感受和留白填補進來,形成自己的理解。

    不分節的時候,是因為有一種化不開的東西、一種特別的語言氛圍,或者說一種特殊的氣流或情緒的循環,這時候分節會顯得很生硬,會破壞詩歌的整體性。有時候寫偏重于敘事的詩,我也可能不分節,而是寫一個完整的場景或情境,就像戲劇中的一幕。

    記者:除了早期詩選,詩集的其他幾卷分別以“日記”“協會”“叢書”“入門”“簡史”等命名。您有意識地創作了這樣一批“日記詩”“協會詩”“叢書詩”等,為什么選擇這種形式?是出于創作的整體性,想要完成一些系列詩嗎?

    臧棣:對于詩人來講,似乎有一種潛在的文學評判標準,那就是最終的作品能不能呈現出一種系統性,就好像小說家對長篇小說的追求。有人常說,中國詩人的“小詩”、短詩已經寫得很不錯了,但是在“大詩”方面還遠遠不夠。很多當代詩人,比如海子都在寫“大詩”方面做出了努力的探索。

    我早年接觸馬拉美的詩歌,他覺得詩歌不應該超過60行,一個有能力的詩人完全可以將內心體驗壓縮在60行之內,如果不能,說明詩人對世界、對人生的概括能力還不夠。同時,隨著現代世界的發展、現代生活的節奏的加速,現代經驗變得更加復雜、碎片化,短詩、小詩似乎更適合現代的表達。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里,我也在長詩、短詩之間不斷地搖擺。

    直到上世紀90年代,我突然有了寫系列詩的想法,這些帶著相同后綴的詩,好像能夠把我某個階段的創作和生活串聯起來。就好像畢加索某一個時期所有的畫都是以藍色為底色,受這種創作方式的啟發,我開始寫“協會詩”。當時的想法是,遇見一個極普通或者不起眼的事物,它不可能被歸入某某協會,但是我偏要叫它協會,好像在給它建立一個機構、一個檔案。我在“協會詩”里寫了很多細小的東西,給這些平常很少被關注、不能被歸到“現代機構”里的東西重新命名,還原它們真實的生存經驗或者生命體驗。我希望用這種方式為它們“建檔”,給它們的存在做一個證明。

    現代詩人不能僅僅是詩人,

    而是應該像小說家、社會學家一樣,

    對時代、社會、人性的變化

    有非常深刻的洞察

    記者:您寫了大量和植物有關的詩,比如《萬壽菊協會》《花木藍協會》《追風草叢書》《郁金香入門》《銀杏的左邊簡史》等等。去年,您寫植物的詩集《詩歌植物學》還獲得了第八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為什么想要為植物寫詩?

    臧棣:我小時候生活在大山里,和大自然接觸得特別多,從小就喜歡植物。上世紀90年代,我讀了一些植物相關的博物類書籍,更加激發了我寫植物的想法。剛開始,比如春游看到梅花,感覺特別好,但回到書齋里寫時,發現馬上就套路化了:梅花的樣子,梅花代表什么,梅花凌霜傲雪的屬性……于是我也開始反思,我們的寫作是不是被一種觀念化的東西束縛住了,其實植物本身就有獨特的靈性、姿態、散發出來的氣息,為什么不能原原本本地把它們呈現出來呢?

    后來我有了一個小院子,種了很多蔬菜,比如西紅柿、苦瓜、絲瓜等等,更加確定了植物自身的靈性。比如絲瓜架子搭起來之后,附近有一個鐵架子,離它80厘米遠,還有一根竹竿,大概1 . 5米遠,這時候攀爬生長的絲瓜一定不會就近去搭鐵架子,而是向竹竿爬過去。所以我覺得,植物一定是有靈性的,每一種植物都有自己的脾氣。和植物打交道,會構成日常生活中非常真實的記憶,就像你經常惦記的朋友們。

    古代詩人也寫植物,有許多經典的詠物詩,但古人的追求是天人合一、物我兩忘,他們把自己融入了大自然中。今天的人可能沒有古人那么自信了,我對植物的感情更像是對一個朋友的感情,是把它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體,想寫出我們之間建立的感情和氛圍,而不是把它當成抒發個人情感的載體。

    記者:您曾經說“詩歌是生命的最高智慧”。您的詩歌總體來看,似乎智性多過抒情,因此很多人將您的寫作風格歸為“智性寫作”。為什么會選擇這種智性的寫作風格?

    臧棣:浪漫派的華茲華斯認為,詩歌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中國古代的《毛詩序》里也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古典的世界里,人和自然、人和人的關系都相對簡單、淳樸,詩歌與情感的關系非常緊密,而現代經驗變得復雜了,單純的抒情已經無法描述人對世界的感受。我認為現代詩人不能僅僅是詩人,而是應該像小說家、社會學家一樣,對時代、社會、人性的變化有非常深刻的洞察。當然,在寫親人、朋友、愛人的時候,我們還是會有很多抒情的語言,但面對整個世界、面對真實的生活,詩人可以從一種強烈的情緒中跳脫出來,用冷靜的、分析性的語言來寫作。

    艾略特認為現代性把人抽空了,把人變成“空心的人”。我覺得現代詩的寫作,如果要把這個“空心的人”重新充實起來,還是需要有血有肉的感情,所以我的寫作也并不是零度的,很多詩都有強烈的抒情氣息。

    記者:以《盾牌簡史》為例,我想分享一下對您的詩歌的理解。它呈現的是詩人在博物館觀察一塊盾牌的整個過程。首先是盾牌本身的樣子,然后是由它引起的思考,這部分很重要的是描寫出了整個思維的過程。最后是對歷史畫面的想象,以母親遞給出征的兒子盾牌這個具象的畫面結尾。很多人說您的寫作偏抽象,但其實您是把抽象和具象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臧棣:我特別喜歡的一位畫家保羅·克利在講到繪畫的現代性時強調,為什么有人覺得現代的畫晦澀難懂,因為畫家畫的不再僅僅是一個結論性的東西,而是他感知所畫事物的整個過程。古典的作畫方式可能是“胸有成竹”,直接把作為“結論”的竹子畫出來了,而克利的意思是,現代繪畫更注重過程性,把對事物感知的過程畫了出來,也就是從不同角度對事物的不同感受出發,甚至有可能將這些感受疊加起來,從而造成一些變形,讓畫面不再像古典時期那么規整。

    我覺得現代詩歌的寫作同樣特別強調過程性,有一個詞叫“過程詩學”,也就是說你在動筆的時候,未必要把一個問題想得特別清楚,而是可以沉浸在問題中,把生命感覺投入事物中,把感知事物的各個角度、整個過程呈現出來,這個過程本身也非常有趣。

    《盾牌簡史》,是寫我在大英博物館看到的一個雕像上的盾牌。我對它印象很深刻,還在筆記本上畫下了它的樣子。回家之后讀書,讀到一位母親把盾牌遞給兒子時說,“要么拿著它,凱旋;要么就躺在它上面回來”。我很受觸動,這讓我意識到,原來一塊盾牌和一個人的榮譽或者生命有著如此深刻的連接。所以我把這個畫面作為詩歌的結尾,它可能是在大的歷史敘述中被忽略的一個細節。我想在詩歌中把這些可能被遺忘的、生命中很具體的情境復原出來。

    記者:在新詩的語言方面,您曾經談到,新詩的語言是散文化的。為什么這樣說?散文化的語言具體是指什么樣的語言?

    臧棣:還是從對比古典和現代的語言談起。在西方的大詩人但丁的時代,寫作的語言一般是拉丁文,但是但丁創造性地開始用意大利民間的方言寫作。拉丁文的語言形態是非常簡潔、格言式的,而方言卻是活潑的、展開的。同理,中國古代的詩歌也是濃縮式的表達,例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而新詩的語言則是把它延展開來,將濃縮的層次打開。命名一個事物時層次越多,往往意味著感受也越多。我指的“散文化的語言”,或者可以說一種描述性的語言,就是和這種格言化、濃縮式的語言相對的,一種越來越開放的語言形態。

    詩歌寫作不能教,這其實是一個偏見

    記者:除了詩人,您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在學校也開設了詩歌寫作課程。近年來很多高校開設了“創意寫作”專業,為很多有志于文學創作的學生提供了平臺。您怎么看待“創意寫作”?詩歌寫作怎么教?

    臧棣:很多人覺得寫詩就是一個天才的行為,好像不能教學,但這其實是一個偏見。很多人都有寫詩的天賦或者愿望,但是可能需要被激發,讓他們對詩性經驗或者詩性的感覺有更清晰的自我意識。我把詩歌課堂或者說創意寫作的課堂定義為一個咖啡館,咖啡館里有一個寫作經驗相對比較豐富的前輩,把自己的創作思路和學生進行交流,而且必須是平等的交流。這個過程中,可以討論怎么解讀詩歌、怎么看待詩歌,這樣寫的意義、這樣的表達有沒有效等等,每個人結合自己的經驗來做一個分享。我覺得這樣就已經達到了詩歌課堂的目的。

    精品熟女碰碰人人a久久| 午夜精品美女自拍福到在线| 亚洲精品二三区伊人久久| 中国精品一级毛片免费播放 | 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精品少妇| 最新国产成人精品2024|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视|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二区无码|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 国产精品二区三区免费播放心|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99久久小说| 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久久精品视频在线看99|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野战|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精品午夜福利无人区乱码一区|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人妻少妇精品中文字幕AV| 九九热在线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久|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第一页 |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亚洲处破女AV日韩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一品区99热| 91精品国产福利在线导航| 国产精品被窝福利一区| 一本之道av不卡精品| 日韩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下|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体验区| 国产成人精品动图| 日韩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蜜芽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