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詩以歌,唱響青春之聲
胡夏(左)、周昭妍演繹《靜夜思》
出品方供圖
詩與歌,是風骨與韻律;經與典,是慧語與哲思。近期收官的大型音樂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正青春》,在延續“和詩以歌”創新模式的基礎上,積極在高校舉辦觀影交流會,聯動中小學生參與演繹,通過多種形式的線下活動,將“經典”唱進青少年群體,凝聚青春力量。在現代音樂的旋律中,古樸卷軸中的文字被活化,中華傳統文化綻放出“正青春”的時代氣息。
少年強則國強。青春,不僅是本季節目歌詠的內核,也是節目本身一以貫之的追求。作為一檔延續了六季的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一直在探尋讓傳統文化煥新的方式。
首先,節目做到了立意常新。本季《經典詠流傳》以“正青春”為主題,節目中既有毛澤東以青春之名“憶崢嶸歲月”的《沁園春·長沙》,也有朱熹“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的《偶成》。這些來自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經典詩詞,在節目里呈現出新的時代意義。節目尋找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之間的契合點,將當代人的情感精神、對時代的領悟和審美融入到作品中,賦予經典詩詞以新的生命力。
其次,音樂的構成也更為精妙。《經典詠流傳·正青春》邀請諸多文化與音樂領域的專家學者拓展鑒賞維度,曲目更具有豐富性與藝術性,針對不同詩詞所表達的意境與氣質,輔之以適配的樂器,讓觀眾在琵琶聲中得見“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的細雨瀟瀟,在模仿鐵蹄飛馳的樂器聲中得見“龍脊貼連線,銀蹄白踏煙”的駿馬傲烈。
再次,節目彰顯青春活力。除了邀請年輕音樂人合作傳唱,來自全國大中小學的學子也站到了聚光燈下,以青春之歌展現青春風采。“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例如《觀溪》末尾,隨著婉轉動聽的旋律,一陣稚嫩而有力的齊聲吟詠響起。那是來自湖北與北京兩所學校的孩子們。本季節目中的每首歌曲,都有來自全國各地學校的學生接力傳唱。學子們共同“和詩以歌”,體現出節目“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此外,從開播前到熱播時,《經典詠流傳·正青春》持續激活小屏端創造力,不僅發起“全網共創心有所向MV”活動,鼓勵網友結合樂器、舞蹈等形式自主演繹主題曲《心有所向》,也號召網友為《那顆星星就是我呀》填歌詞,讓青春的“音浪”傳播得更廣更遠。
本季《經典詠流傳》還把對青春的探尋延展到線下活動,通過與青少年群體的互動,將青春之詩、青春之歌激發出更多現實意義。
六月尾聲,《經典詠流傳·正青春》主創團隊走進浙江音樂學院,從節目主題、詩詞文化、經典再創、音樂夢想等方面,與師生們展開交流。活動中,浙江音樂學院副院長汪洋鼓勵更多師生站上以《經典詠流傳》為代表的重要舞臺,用音樂傳唱經典。在此之前,節目組還前往中國傳媒大學,同青年學子分享創作理念與幕后故事,結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之重任”等系列話題進行了深入對話。
這是一場青春與詩歌的相遇。千百年前的思想與當下的聲音共同交織,唱出不負光陰、奮發向上的積極姿態,既激勵青年人涵養“小德川流”的內在修養,也敦促大眾以“大德敦化”胸懷世界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