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時代精神做好鄉村志編修
升平修典,盛世修文。2017年,中辦、國辦《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做好地方史志編纂工作,鞏固中華文明探源成果,正確反映中華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鄉村志作為地方史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鄉村文化生命力的生動見證。當前,進一步強化鄉村志的編修工作,對于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留住鄉愁記憶、激活鄉村文化生命力具有重要意義。
長久以來,鄉村志記錄著鄉村的地理環境、歷史沿革、民俗風情、經濟發展、文化教育、鄉賢人物等方面的狀況,生動反映著一方水土養育下人們的精神面貌和價值追求。這些內容既是承載鄉愁的歷史資源,也是人們創建美麗鄉村、創造美好生活的文化支撐,需要我們以時代精神和現代眼光與時俱進地進行創新性傳承與發展。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鄉村志以生動翔實的材料為村民提供了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生動教材,既可以教育今人,又可以啟迪后人。在鄉村志的編修過程中,可以通過記載自然環境,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可以通過記載歷史沿革,指引人們以古鑒今、奮發向上;可以通過記載經濟社會進步,讓人們感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偉大成就;可以通過記載時代和領域的優秀人物和突出業績,樹立良好的價值導向,讓向上向善、勤勞致富、孝老愛幼、文明有禮等成為村民的價值追求。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鄉村志之所以能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激活鄉村文化生命力上發揮獨特作用,是因為其連著一個地方共同的文化根源,是鄉村文化共同體意識的載體。一個村的村民世代居住在一起,會形成相對穩定一致的情感、規則、習俗等,這一切都成為凝聚村民的精神紐帶。在鄉村志的編修過程中,既要注重鄉村地理、環境、人口、開發建設等物質文化的記錄和保存,也要注重鄉村精神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提煉。通過追索和挖掘鄉村大量獨特的歷史記憶、宗族傳衍、俚語方言等內容,在鄉村志中力爭概括總結出獲得廣泛認同的地域特色文化品格。
清代方志學家章學誠說:“夫方志者,非示觀美,將求其實用也。”鄉村志的編修不僅要及時,而且要確保內容真實完整、貼近群眾生產生活,真正展現其獨特的文化魅力。鄉村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可以運用述、記、志、傳、圖、表、考、錄等體裁進行全面記錄。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和新媒體普及,鄉村志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都有了眾多富有時代特點的變化,數字化轉化、數字化共享正成為鄉村志相關工作的普遍趨勢。這些都為鄉村志發揮功能作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在這種背景下,尤其需要引起重視的是,所有收錄到鄉村志中的內容都必須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進行認真梳理,力求去偽存真、求精求細。同時,還要注意在語言表述、圖片展示等方面力求生動可感。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鄉村志承載的是過往的歷史風貌,但其宗旨是為了傳承創造美好未來的文化精神。以時代精神做好鄉村志編修,是一種具有歷史感的責任擔當。一部特點鮮明、內容完備、群眾認可的高品質鄉村志,必將更加有效地激活鄉村文化生命力,源源不斷地給人們以奮進力量。
(作者:申崢崢,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