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作家參加“中國一日·走近中華文明”大型文學實踐活動
為全面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引導廣大作家深化對新時代文學的認識,主動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動力,6月26日至7月10日,中國作家協會組織開展2023“中國一日·走近中華文明”大型文學實踐活動。
重慶市作協走進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重慶市作家協會選派作家徐進參加本次活動,于6月29日走進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館一院”、考古現場實地調研,深入交流,用文字觸摸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以文學賦能“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的建設,展示文物考古的魅力。
重慶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全市登錄不可移動文物2.6萬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82處。大足石刻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涪陵白鶴梁題刻、合川釣魚城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登錄可移動文物148.2萬件/套,其中珍貴文物4.2萬件/套。從距今約204萬年的巫山龍骨坡遺址起,重要歷史時期、反映不同層面社會生產生活的各類文物齊備。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數量眾多、種類齊全。歷史遺珍和紅色遺跡遺物星羅棋布,無聲勝有聲,深情講述著重慶故事,永續著千年文脈。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現場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作為市級專業文物考古機構,積極推動文物事業“雙創”發展,緊緊圍繞“調查、發掘、研究”考古一條龍,深化“修復、闡釋、展示”保護一體化,拓展“文創、研學、文旅”利用一條線,推進合理適度利用,增強文化有效供給,致力于打造考古機構文物活化利用新樣板,實施完成了許多重大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成果,促進了我市考古事業的持續發展。重慶考古工作體系基本建立,累計完成考古項目391項,累計出土文物2.2萬件/套,在基本建設考古中搶救保護大批文物。巫山大溪遺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渝中老鼓樓衙署遺址考古、釣魚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遺址考古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涪陵小田溪遺址、九龍坡冬筍壩遺址、奉節白帝城遺址等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成果。建成開放全國首個考古虛擬展示體驗館、考古標本陳列館、重慶故事館和考古書院“三館一院”研學基地。
重慶考古虛擬展示體驗館
全國文物系統先進工作者、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李大地研究員表示:“新時代新征程已經吹響號角,讓我們重慶考古人繼續團結起來,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久久為功,不斷提升新能力、展現新形象,以新氣象新作為推動文物考古事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建設取得新成效,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