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華文明”——講述“功勛井”故事 彰顯石油工業遺產價值
為全面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引導廣大作家深化對新時代文學的認識,主動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動力,中國作協組織開展了2023“中國一日?走近中華文明”大型文學主題實踐活動。
7月5日,受中石化作協委派,勝利油田作協副主席姜化明一行深入到勝利油田功勛井華八井、營二井、坨11井,圍繞工業遺產傳承利用進行深入采訪,以文學的形式為時代畫像。
采訪期間,通過實地考察、現場采訪等形式,近距離領略了歷經勘探開發60多年功勛井華八井、營二井、坨11井的前世今生,以及新時代工業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等情況;通過與基層職工座談交流,進一步明晰了上述功勛井的科學謀劃、統籌推進、保護利用和教育引領等,彰顯了工業遺產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面對國內石油產品不能自給自足的嚴峻形勢,黨中央決定把石油勘探布局向東部轉移。1955年,大規模的石油地質普查工作在華北平原展開。但從華一井到華六井均沒有任何油氣存在的跡象,直到華七井發現生油層,華北平原的石油勘探才迎來了新的轉機。
1961年1月26日,華八井在山東省東營市東營村附近開鉆,于4月16日首次見到工業油流,日產原油8.1噸,標志著勝利油田的發現。華八井是華北平原第一口見油井,打破了“中國華北無油論”。華八井喜獲工業油流后,東營地區的油氣勘探工作轉入了一個新局面。1962年3月23日,在東營構造上開鉆的營二井,于1962年9月23日獲日產555噸的油流,是當時全國日產量最高的一口油井。勝利油田的史稱“九二三廠”由此而來。1964年11月14日,在東營區勝利村一帶開鉆的坨十一井,于1965年初發現了85米的巨厚油層,試油日產1134噸。全國第一口千噸井——坨十一井發現于勝利村,“勝利油田”由此而得名。截止2022年底,勝利油田累計生產原油12.93億噸,約占全國同期陸上原油產量的五分之一。
勝利油田功勛井不僅是傳承勝利石油人艱苦創業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成為東營市弘揚石油文化的城市名片。目前,勝利油田推進打造了華八井、營二井、坨十一井等勝利功勛井景觀路線,展示了勝利油田“從創業走向創新,從勝利走向勝利”“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的精神氣魄,釋放出更加強大的工業遺產魅力。
據了解,中國作協“中國一日”系列全國作家聯動大型主題文學實踐活動。自2020年啟動以來,每年確定一個主題,由中國作協46個團體會員單位聯動,在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以豐碩文學成果為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積極貢獻。
中石化作協副主席王如濤、馬行參加活動。
(勝利油田作家協會 叢松彪 姜化明 張勝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