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個性及其他
閱讀的意義
每人的閱讀經驗不同,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對寫作者而言,應擁有一定數量的閱讀,這是無法繞過的事業路徑。都說科學是一種抽象,比如數學或物理學,有許多定理和公式。文學藝術何嘗不是一種抽象,所有藝術都是以抽象為基礎的,文字的抽象,音符的抽象,動作的抽象,色彩的抽象,等等等等。離開定理公式無法搞科研,而沒有閱讀的積累,也很難寫出具有感染力的文字。
既然是抽象,就必須有積累,這恰恰是通過閱讀可以獲得的。一方面是人文觀念的影響,通過閱讀經典著作了解文明的現狀與差異,分享經典作家的個人經驗,對命運的關注,對人性的判定,來開闊我們觀察生活的視野和角度。換句話說,這可以稱為人文的啟蒙,深刻的人文意識是文學創作的價值基礎,除天才外,這些都不會與生俱來,只能通過生活經驗和廣泛閱讀獲取,沒有生活會流于空洞,缺乏閱讀則難免膚淺。
另一方面是文學觀念的影響。當閱讀經典著作時,無論小說散文還是詩歌,都會展現出很多文學概念,對人物的刻畫,對感覺的概括,對情感的抽象,詩意與美感,以及人際關系的設定,為我們提供了文本的參照,和一系列框架性元素。也就是說,閱讀可以喚醒和豐富人們的表達欲,表達欲是一切藝術的源泉。
通過閱讀將以上兩方面影響相結合,便由此建立起我們稱之為“文學空間”的參照系統。這個系統里的符號越多越豐富,創作就越得心應手。閱讀將我們引入這個空間,讓我們悄悄站在前人身旁感受他們的氣場信息,以此營造我們自己的文學空間,讓文字表達更加文學起來。有一種說法,評價一個演員演藝精湛,往往說“肚子里寬綽”。比如提到京劇大師馬連良,說馬先生肚子里寬綽,是指他的唱念做打信手拈來游刃有余,一招一式似有出處又無痕跡。以此比喻閱讀與創作的關系亦無不可。
語言的標準
曾提到過“語言在語言之上”的說法。第二個語言指我們平常交流的口頭語言,第一個是指書寫語言,也可理解為文學語言。文學語言是文字,文字是對口頭語言的抽象。當文字被閱讀時,讀者的反應與聆聽口語是不一樣的。在讀聽之間有一個感覺上的轉換過程,讀者由閱讀轉換為心中默誦,然后再產生其他反應。正是這個過程為文學創作提供了空間。語言在語言之上是說文字語言是對口頭語言的抽象,從讀到誦的轉換中有無限空間讓作者進行文學創作。從讀到誦的轉換空間無限大,你的想象力可以無窮發揮,對語言表達可以盡情追求,沒有止境,讀者永遠期待著新人新風的出現。同時,語言表達的無限性也源于生活本身的千變萬化,語言感覺也必然在不斷發展變化著。作家的早晚期作品風格上之所以有差異,很大程度源于這種變化和追求。
既然文字表達處于變化發展中,那什么是文字的好壞呢?除了對文字質量的基本要求,比如敘述流暢,避免錯別字,語言現象不應過分簡單等,還有沒有其他標準?我認為起碼還有一個標準,就是讀者讀起來是不是舒服。好文字一定讓讀者讀著舒服,在從讀到誦的轉換中充分享受內容和情感的張力,產生共鳴。如果讀者讀著不舒服,讀不下去,完全可能棄讀,那再好的作品也會大打折扣。剛才提到文學創作是在從讀到誦的轉換中完成的,那讀者就是參與方,理應考慮到他們的感受,依照轉換規律來寫作。這個感受并非指三觀一致,而是節奏的順暢,感覺的順暢,閱讀的順暢。寫作為了表達,表達就必須讓讀者讀明白,能基本感受到作者的感覺。這是很明顯的道理。
文字的個性
文字的個性也就是文字辨識性,簡單說是眾里尋他千百度,一眼便認出文字風格的與眾不同。學術界將其概括為“文字個性作為一種藝術品格,是作家在生活和創作中所養成的相對穩定的個人氣質、人格情操、審美理想、藝術志趣、創造才能和寫作習慣等精神特點的總和。這些精神特點控制著作家的創作活動,使他能用個性化語言構筑起一個獨有的藝術世界。”這種概括全面準確,無懈可擊,只是缺少操作上的實用性,很難讓作者由此產生治愈感。或許可以從以下幾個層次理解。
首先,寫作是一種表達,而表達欲是人類的天然欲望,屬人性一部分,就像對愛恨的欲望一樣,具有生物和社會的雙重動機,只不過強弱有別罷了。可以夸張點說,表達是生存方式的一部分,基本權力的一部分。因此,盡管表達的欲望并不直接導致文學創作,但無疑是文學創作以及任何藝術創作的源泉。其次,既然如此,文學創作是典型的個人行為,作者才是創作主體,與他人關系不大,這是自己的表達和表達的自己,只能自己看著辦。再次,寫作的重要前提是,要找到寫作中的自己,只有找到自我,表達自我,才能產生自身風格,也就是文字個性。
在寫作中把握文字個性,有點像歌唱時尋找發音位置。有些人原本在生活中就缺少個性,如果真這樣倒也不是問題,只要了解自我并自我書寫,沒有個性就是個性。但倘若其他原因,比如對天賦的迷思,對靈感的焦慮,對自我的回避,讓你感到很渺小,自我變形,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那就是問題了。解決的辦法還是要把上面的邏輯想清楚,世上天才再多,文學的多樣性永遠缺少一個你。文學創作最重要的是坦誠地面對自己,你是否真的需要文學表達,不可阻擋?如果是,那么寫作要考慮的只是表達什么和如何表達。
也可以說,文字個性是文學創作的硬通貨和必不可少的標識,文學藝術永遠以個性和情感為皈依。文學繁榮,百花齊放,百花就是個性的總和。歐洲的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正是個性的彰顯。但至當下,盡管文學的多樣化發展比任何時候都顯著,但對文學前途的擔憂始終沒有消退。當文字越來越缺乏個性,迎合市場和數字技術的整齊劃一,當文學的表達被形式化庸俗化了,那就是災難的來臨。文學一旦失去個性也就失去了生命,在這一點上,個性往往意味著生命,意味著那顆怦怦作響的心臟。
文學藝術是一切藝術的基石,也是文明的瑰寶。當宇宙爆炸的一瞬,那個熬到最后與地球同歸于盡的人,一定會念著詩歌離去。這就是我對文學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