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各民族文學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煥發光彩 ——中國作協扎實開展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文學工作
“當時我還很擔心,真的能去魯迅文學院參加為期兩個月的培訓嗎?很顯然,是真來了!”回憶起在魯迅文學院度過的學習時光,來自新疆和田地區于田縣的青年作家阿米娜·阿布力孜感慨萬千。她耳畔仍然回響著父親在她臨行前流著眼淚的囑托:“孩子,一定要向習主席轉達咱們鄉親們的感恩之情!國家剛解放的時候,我們家鄉就有庫爾班·土魯木大爺騎著毛驢來北京,向毛主席表達了他對黨和國家的感恩之情的?!?/p>
這是發生在魯迅文學院文化潤疆作家培訓班上的動人一幕。4月12日至6月9日,魯迅文學院攜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作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作協,舉辦了為期兩個月的文化潤疆作家培訓班,來自新疆的50位中青年作家參加培訓。中國作協黨組高度重視本次培訓班的舉辦,黨組書記張宏森特地到魯院與學員座談交流,對大家提出要求和期望。來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的王新鑫表示,宏森書記的講話幫助她厘清了“為什么寫?寫什么?如何寫?”的困惑,堅定了她今后要遵循的寫作方向。
近年來,中國作家協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治藏方略,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務實舉措扎實開展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文學工作,引導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講好邊疆故事,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再立新功。
把文學創作融入文化潤疆工作大局
舉辦文化潤疆作家培訓班、改稿會受到學員們的普遍歡迎,希望這樣的活動常態化
新疆作為中國多民族聚居、多種文化并存的地區,一直以來就是文藝創作的寶地。
20世紀80年代以來,楊牧、劉亮程、董立勃、豐收、李娟、董夏青青等一批又一批新疆作家持續在中國文壇上閃閃發光,在“五個一工程”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等重要獎項上屢創佳績。
進入新時代,廣大新疆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深刻把握民族復興的時代主題,把文學創作融入文化潤疆的工作大局,把人生追求、藝術生命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愿望緊密結合起來,把文藝創作寫到民族復興的歷史上、寫在人民奮斗的征程中,切實推動了新疆文學的繁榮發展。
文化潤疆是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作協黨組高度重視,多次研究部署文化潤疆工作,推進新疆文學事業發展。舉辦文化潤疆作家培訓班就是其中一項務實舉措。
為辦好文化潤疆作家培訓班,魯迅文學院特別邀請到王蒙、朱秀海、仲呈祥等眾多知名作家、學者為學員授課。授課老師們堅持政治引領,以深厚的學問修養、精彩獨到的觀點、深入淺出的表達,為學員們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學養、拓寬視野、深化思考給予了重要啟發和切實幫助。此外,針對基層學員實際創作需求,魯院還組織多場改稿會,邀請《人民文學》《民族文學》等重點文學期刊的主編和編輯們審稿、改稿,為大家引薦資源,提供最直接的幫助。
學員們表示,在今后的寫作與學習中,將繼續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充分認識文化潤疆的重大意義,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進一步堅定信心、振奮精神,加強學習、提高認識,在做好現有工作的基礎上,力爭創作出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
今年6月,張宏森一行在新疆調研期間,中國作協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宣傳部共同簽署了“文化潤疆”文學工程。
中國作協創聯部主任彭學明介紹說,在歷年中國作協定點深入生活項目、“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之星叢書”項目以及中國作協會員發展等方面,都不乏新疆作家及作品,這是中國作協關注新疆作家、大力扶持新疆文學事業的結果。創聯部還曾在新疆舉辦“我們向著小康走——中國作家新疆行”“國之大者·新時代兵團”主題采訪,在京舉辦哈薩克族作家葉爾克西·胡爾曼別克長篇小說《歇馬臺》研討會等活動。特別是去年7月在新疆伊犁舉辦的“文學潤疆”全國多民族作家培訓班,不僅邀請著名作家、編輯圍繞文學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展文學講座和培訓,還請黨校專家進行政治理論輔導,邀請英雄模范作事跡報告,學員反響極為強烈,希望這樣的“文學潤疆”培訓班能常態化。
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徐可表示,舉辦文化潤疆作家培訓班,是魯院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新疆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中國作協黨組關于開展文化潤疆工作的部署要求、以實際行動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的重要舉措。今后還將舉辦類似活動,助力“文化潤疆”文學工程,打造新時代新疆作家群,加快推進新疆文學事業繁榮發展。
提升多民族作家創作水平,助力少數民族文學發展
以報刊和新媒體為平臺,發表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培養少數民族作家,繁榮少數民族文學
《民族文學》自1981年創刊以來,發表了大量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少數民族作家。進入新時代,《民族文學》積極適應少數民族文學繁榮發展態勢,不僅將漢文版擴版到可以刊發長篇作品,還舉辦作家和翻譯家培訓班,助力少數民族作家成長、少數民族文學發展。
6月17日至21日,2023《民族文學》長篇小說作家培訓班在遼寧丹東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20名少數民族作家參加培訓。培訓期間,孟繁華、滕貞甫、周景雷、范玉剛四位專家學者分別以《理想的文學與現實的文學》《主題性創作的另一種書寫》《讀者的閱讀期待和作家的創作姿態》《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為題向學員授課,引導大家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堅定文化自信、擔當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創作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長篇精品力作。
學員們表示,專家授課立意高遠、思想深邃、內涵豐富,既從宏觀視角闡述了中華文明的特點,梳理了中華文化與文學的深刻關聯,又結合具體的作家與作品介紹了當下少數民族長篇小說的創作現狀及需要解決的問題,對今后從事少數民族長篇小說創作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每年舉辦作家和翻譯家培訓班,是《民族文學》雜志一個重要的辦刊特色,也是《民族文學》踐行培養少數民族作家、繁榮少數民族文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進步辦刊宗旨的具體體現?!薄睹褡逦膶W》雜志主編石一寧談到,今年4月,《民族文學》在廣西鳳山舉辦了《民族文學》基層作家培訓活動,受到熱烈歡迎,取得很好成效。下半年,《民族文學》還將在內蒙古舉辦一期作家翻譯家培訓班,進一步推動多民族作家作品創作態勢。
不單單是《民族文學》雜志,中國作協所屬《文藝報》《人民文學》《詩刊》《中國作家》《小說選刊》和中國作家網等,都積極為優秀的民族文學作品提供發表的園地,大力推舉優秀的少數民族作家。
地處中國北疆的內蒙古是我國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區,有著促進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新時代以來,廣大內蒙古作家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感召和鼓舞下,不斷開拓創新,推出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讓這里成為一方文學沃土,成為中國文學版圖中一道靚麗風景。
6月27日至7月1日,魯迅文學院攜手內蒙古文聯在包頭舉辦了“文潤北疆”內蒙古作家培訓班,來自全區各盟市的42名學員參加培訓。該活動是落實中國作協、內蒙古黨委宣傳部聯合實施的《“文潤北疆”內蒙古文學創作三年幫扶合作計劃》的具體舉措,也是該計劃在內蒙古落地實施的第一個項目。學員們在培訓期間認真聽課思考、積極交流互動、相互借鑒學習,度過了難忘的學習時光。大家表示,在今后的創作中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牢記文學初衷,堅守文學陣地,全心打磨力作,努力多出精品,為內蒙古乃至全國文學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譜寫新時代文藝事業和黨的民族工作新篇章
中國作協從文學出版、文學翻譯、理論研究、重點作品扶持等方面大力推進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結出了累累碩果
為了繁榮少數民族文學,譜寫新時代文學事業和黨的民族工作新篇章,中國作協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培育少數民族文學作者、扶持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用文學方式講好少數民族地區故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推動少數民族文學事業方面,也不乏《詩刊》的身影。為提升西藏文藝評論工作質量和水平,達到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明確任務、端正方向、團結鼓勁、繁榮創作的目的,今年5月26日至28日,由《詩刊》社聯合西藏自治區文聯、西藏大學主辦的首屆西藏文藝評論講習班——新時代青年詩人研修班在拉薩舉行。來自西藏各地市文聯、西藏作協、西藏評協及西藏大學、西藏民族大學的90余位學員參加學習。其間,徐粵春、李少君、陳人杰、胡沛萍、東周才讓分別以《文藝評論概要與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中國式現代化詩歌道路與境界》《故鄉之上——從海邊到牧場,一位江南游子的詩和遠方》《關于詩歌閱讀的一些心得》《西藏當代詩歌及其美學張力》為題進行專題授課,點燃了西藏自治區文藝評論工作者的熱情,描繪了雪域詩歌的美好藍圖。
“作為一名青年文藝工作者,我要將目光聚焦到老百姓身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將我們老百姓的故事、基層的故事傳播得更遠更廣?!睂W員棗兒在講習班上傾情談道。
捐贈《詩刊》《歲月青銅》《致青春·青春詩會40年叢書》等相關詩集雜志3000余冊,在所辦刊物《中華辭賦》刊發臨潭詩詞小輯,助力創建“中華詩詞之鄉”工作,協助舉辦“詩意臨潭 高原甄選”農產品包裝設計大賽……近年來,《詩刊》社響應中國作協黨組關于大力支持甘肅臨潭文化事業發展的號召,積極投身定點幫扶工作,以自身詩歌優勢極大促進了臨潭的鄉村振興,協助中國作協拓展定點幫扶成效。
6月29日,《詩刊》社在臨潭舉辦詩歌改稿班,并舉行“作家面對面”活動?!对娍分骶幚钌倬f:“臨潭文化底蘊深厚,文學事業蓬勃發展,文學的新生命力不斷積累和涌動,作家隊伍建設取得可喜成果,文學前景令人期待。希望改稿班的舉辦能進一步提升創作能力和技巧,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用精妙的文學語言回答好時代的呼聲,用深邃的思想、豐富的情感、獨特的審美創作出更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觀照時代、溫潤心靈的優秀作品,用文學的方式講好臨潭故事、傳播好臨潭聲音、展示好臨潭形象?!?/p>
培訓班期間,《詩刊》編輯與臨潭本地作家就如何真實、深刻、準確地反映新時代現實生活,如何更多更好地創作出緊貼時代脈搏、撥動讀者心弦的作品,以及作品的創作技巧、寫作手法等問題進行了互動交流,并對臨潭部分詩人的稿件進行了面對面的專業點評,提出了中肯的意見與建議。
作為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文化大縣,臨潭自1998年開始由中國作協定點幫扶。多年來,圍繞“文化潤心、文學助力、扶志扶智”幫扶理念,先后培養作家348名,出版文學作品集100多部,組織6批次共計300名作家深入臨潭采風創作,極大推動了臨潭文學事業發展。2020年,臨潭被授予“中國文學之鄉”。
據彭學明介紹,從2013年開始,中國作協連續11年開展了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從文學出版、文學翻譯、理論研究、重點作品等方面進行大力扶持,結出累累碩果。此外,廣泛開展少數民族文學作者培訓,舉辦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全國少數民族作家培訓、少數民族作家新會員培訓等多期培訓,從政治理論、思想品格、文學創作等方面入手,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廣泛組織少數民族文學作家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學主題實踐活動,一方面專題組織少數民族作家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另一方面在其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學主題實踐活動中邀請少數民族作家。在會員發展中,長期對少數民族作者、特別是對人口較少民族作者進行傾斜。如今中國作協會員中少數民族會員共計1588人,占會員總數比11.6%,55個少數民族都有了中國作協會員。
文化潤疆氣象萬千,文學百花園姹紫嫣紅??上驳氖?,在中國作協的團結引領下,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切實肩負起自身使命與責任,以優秀的文學作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筑造民族團結的精神長城,讓新時代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文學事業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