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國情懷喚起共鳴
在近年來涌現的一批書寫鄉村振興的文學作品中,熊育群的長篇小說《金墟》較有特色。作品在鄉村振興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時代背景下,以僑鄉振興為主題,圍繞一座僑鄉古鎮的保護開發,書寫兩個家族幾代人跨越重洋建設家園的故事,彰顯心系桑梓、心系祖國的感人情懷。
20世紀初葉,海外華僑把世界各地的建筑風格帶回家鄉廣東,形成了千姿百態、中西風格融合的鄉土建筑群。其中,尤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開平碉樓與村落為最。《金墟》就以廣東江門開平的赤坎鎮為原型。小說中,騎樓相接、廊腰縵回的赤坎,當年由司徒氏、關氏兩家牽頭建成,寄托的是漂洋過海謀生的華僑對鄉土的深深眷念和對重返故土生活的無限期待。百余年之后的今天,如何對赤坎古鎮進行保護開發,如何利用古鎮資源帶動鄉村致富,成為迫切的發展課題。
《金墟》把赤坎古鎮的旅游開發作為切入點,以兩副筆墨展開兩條敘事線索。其一是“現實之筆”。歷經幾代傳承,古鎮建筑大部分業主散居海外,而且后人眾多,產權復雜,開發改造困難重重。小說書寫古鎮改造從政策制定到具體實施的曲折過程,刻畫了包括基層干部在內的干事創業者群像。其二是“歷史之筆”。在書寫赤坎改造的過程中,小說對赤坎人海外奮斗、回饋家鄉的歷史作了深情回溯,敘寫海外華僑吃苦耐勞、奮發拼搏、開創事業的史詩傳奇。一邊是百余年前赤坎先人不畏艱辛建起赤坎城的歷史畫面;一邊是新時代赤坎后輩齊心協力振興古鎮的現實圖景。小說貫通歷史與現實,為歷史記憶找到現實回響,也為現實書寫增加了歷史厚度。
作者談及創作構思時說:“我想嘗試把虛構與非虛構打通。”閱讀小說,尤其能體會到作者在虛構與非虛構、小說藝術性與歷史真實性之間平衡的努力。為積累創作素材,作者曾深入江門生活、走訪近兩年時間,還沿著華僑的足跡尋訪海外,采訪整理的材料多達40余萬字。但作者對這些材料的調度與運用,又體現了藝術創造性,讓現實之筆與歷史之筆兩副筆墨彼此嵌套、融為一體。把握虛實之間的關聯,以扎實穩健的素材史料托舉文學想象,這是對作者創作功力的考驗。小說的完成度如何,還有待讀者閱讀后評判。
小說中,赤坎古鎮具有象征意味,它是負載著家國歷史、寄托著無數華僑血脈親情的鄉土,也是一代代人灌注心血、傾情建造的家園。閱讀這座古鎮背后的動人故事,讀者可以讀出百年歷史風云,讀出家族命運變遷,讀出人與土地、人與歷史的深層關聯,讀出新時代賦予鄉土家園的生命活力。愛家愛鄉愛國,這是樸素而又深厚的情感。相信作品中關于故土家園與生命傳承的感懷,能喚起讀者心靈的共振與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