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 通過攝影彰顯文化遺產價值
京津冀地區,山水相連,人文相牽,三地有著相似的社會風俗與文化特質。作為展現京津冀三地獨特文化魅力的文化品牌之一,北京國際攝影周在10年來的定位及規劃中,助力推動北京市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及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積極打造國際攝影文化和人文交往的交流合作、共建共享平臺。
近日,“京津冀文化遺產影像展”在中華世紀壇舉辦。展覽由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中國文物學會文物攝影專業委員會、北京文物保護基金會、北京博物館學會、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北京國際文化藝術保護中心共同主辦,契合了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自信自強”。
通過影像的傳播媒介,“京津冀”文化遺產呈現出怎樣的面貌?如何通過攝影保存與保護身邊的遺產?美術館的展陳與展示職能在其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如何向公眾展示及傳播京津冀三地共享文化發展成果?這都成為策劃團隊的研究課題及責任擔當。
煙雨景山 朱楷
以遺產影像學研究為基石
攝影可以是此時此地瞬間的捕捉,也可以是一個無限期的“時間艙”,見證了城市建設與國家自然景觀發展中的歷史遺跡。對于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和出土文物,攝影記錄不僅是考古學、建筑學、人類學等研究領域的寶貴歷史檔案,也是重要的視覺材料,揭示遺存的價值與美,使我們從存在與變遷中體會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審美意趣。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根于民間生產生活,直接反映的是某一地域、某一歷史時期文化的信仰與傳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精湛的雕刻、古老樂曲與舞蹈的魅力、華美服飾的繡制、手藝人的巧妙創作、令人垂涎的烹飪技藝等,通過影像的“妙手”彌補了“口傳身授”的傳承困境,傳統技藝的精髓、流傳千年的智慧與技術得以永恒保存。
北京國際攝影周通過遺產影像紀錄推動遺產保護利用中的問題發現和解決的積極角度,并將遺產影像學研究作為課題,從2017年啟動“世界遺產影像學攝影文化實驗室”項目,推出過一系列主題展、專題展,世界遺產影像學攝影文化實驗項目曾在北京、山西、河南、河北、上海舉辦全國巡回展,傳播世界遺產文化,并出版過《世界遺產影像學——皇園擷影》(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舉辦“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學術論壇、“平凡的偉大——鏡頭書寫雙奧遺產文化影像主題展”論壇等。
未來3年,北京國際攝影周將聯合京津冀文旅部門和攝影機構為京津冀遺產影像展進行策劃并持續深耕,探索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動京津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作貢獻。
承德普陀宗乘之廟 吉久利
推動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
展覽策展中進行研究及梳理展覽結構是核心,展覽立足于文化遺存的存在形態,分為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3個板塊,呈現京津冀地區多元文化遺產面貌的縮影。從今年3月始,展覽面向全社會廣大攝影家、攝影愛好者發出征稿啟事,歷經近3個月收稿與整理、專家評委會甄選與評審,從近4000幅作品中精選出本次參展的300幅(組)作品。
在不可移動文物板塊中,展出了京津冀各地重要景點與保護街區,如我們熟悉的北京故宮、白塔寺、頤和園、南城胡同街區,河南鞏義宋陵石像生,河北薊縣獨樂寺觀音閣等遺產景點。選取作品橫跨三地千年歷史,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呈現了地域文化的兼收并蓄,以獨具匠心的紀實攝影呈現大型建筑等的現狀新貌。
可移動文物板塊分為“博物館與人”“館藏文物”“科技攝影”“文物展廳”4個主題。“博物館與人”展現了博物館現場美育課、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首展布展與古建筑非遺秀場等臺前幕后人的互動等,呈現文化遺產在現代展覽語境中的活力。“館藏文物”主題展示了博物館等館藏特色文物,從宋陵出土迦陵頻伽、清代乾隆御題“商山四皓”青玉山子,至國家一級八一勛章,“物”的歷史感與責任感,使觀眾思考“物”在當代的精神。“科技攝影”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文物電子顯微攝影、水下考古拍攝、數字化保護等前沿科技的利用,呈現遺產與科技的交融。“文物展廳”則是博物館中美輪美奐、光影交錯的專業文物攝影,如故宮博物院“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河北省博物館藏長信宮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板塊則展現了非遺名錄中的皮影、河北梆子、河北武安儺戲、山東青州博物館造像修復技術等,呈現民藝、民俗等的古樸歷史風貌、濃郁地域特色。
展覽利用中華世紀壇一層中心空間,以大畫幅的高清攝影照片、文字圖版、展柜物品為主要實體展覽的展陳方式,展墻上的平面攝影作品更符合平面藝術的屬性,借助裝裱與懸掛的助力,運用多媒體視聽觀感形式,增強攝影作品的主題表達與視覺效果、觀眾觀看感受,以最佳手段呈現影像作品,并且從內容方面進行創新,力圖呈現京津冀文化遺產的多個面向。
影像紀錄與傳播文化遺產
展覽開幕后的“影像·北京論壇”中,與會嘉賓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攝影與文化遺產之間的互動與聯系。論壇上,北京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祁慶國強調:“博物館及其他文化遺產機構所拍攝的文物照片應凸顯學術界對文物的整體認知,使影像文獻能夠為博物館的教育、科研、展覽等宣傳工作以及社會公眾服務。”
文物攝影本身是一門對技術與審美有要求的學問。文物攝影中,要注意物體的擺放方式、影棚拍攝中光線的方向和效果、物體對光線的反射、光線與色彩的還原,以及影調、對比度、質感和線條等攝影要點。通過技術細節的把控,攝影可以更加生動真實地呈現出文物造型與質感,使觀者在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之外,感受歲月斑駁的痕跡與藝術表現的力量。
中國攝協副主席、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部長吳健介紹,博大精深的敦煌石窟藝術面臨著自然災害、本地病害、游客增多等不可抗因素。石窟遺產的數字化,涉及應用數據采集、圖像加工、三維重建等技術,囊括高清壁畫圖像、石窟藝術攝影的二維圖像保存,彩塑、建筑結構、石窟的三維模型數據,動漫節目、石窟數字影像等視頻節目,以及360度全景影像實境虛擬漫游,從而達到石窟整體對象的采集與融合。除圖像資料外,還包括莫高窟流失文物數字化回歸數據、考古資料、“一帶一路”及沿線國家文化遺產數據等系列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敦煌研究院成功探索了文化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的新模式,培育了“數字敦煌”展覽與展示品牌,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已展出30場,以全球共享、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為目標,推動周邊麥積山石窟、炳靈寺、北石窟寺等以及全國9省18處系列文化遺跡的數字化進展,推動“一帶一路”及沿線國家文化遺產數據的保存發展。
近年來,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作為北京地區“三條文化帶”的提法,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和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北京大學校友攝影俱樂部會長劉學紅與其他3位校友組成考察小組“荒野尋珠”,從去年1月開始,走訪了京西古道大西山地區的40多個村莊、60多個點位,以鏡頭與影像記錄了北京門頭溝區石佛村的摩崖石刻、順義區的無梁閣、清代琉璃渠村落的萬緣同善茶棚、王平漢代烽火臺等鮮為人知的遺址。
優質展覽促進文化高質量發展
攝影是文化、歷史、美學、藝術、科技的綜合展現,文化遺產穿越時空,吸引大批攝影師的鏡頭聚焦。攝影作品可以用于遺產的宣傳與展示,通過新媒體的快速傳播,既能夠展現文化所處的原境,也能夠使受眾通過多樣的拍攝角度獲取歷史信息,凸顯遺產的價值。民族的記憶、文化的記憶在按下快門后,成為歷史存在的確切性證明,數字化攝影的發展又為物質遺存與非物質文化遺存保護研究提供真實的數據資料及信息。并且,通過觀察、體驗、描述與分析人類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空間、時間、記憶與物的文化建構,我們能夠觀照到所在世界的深層意義與文化之根,認識到我們自己的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自信。
作為北京國際攝影周“世界遺產主題”系列策劃板塊中的一部分,展覽探索了文化遺產展示、組織與傳播方式的新路徑,以地理區位的延伸、受眾范圍的擴大,在數字化時代探索新形勢下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事業。一方面,它進一步喚起公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推動文化自信自強的發展;另一方面,展覽也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的戰略部署提供了支持,使京津冀地區豐富的文旅資源煥發出活力。這一舉措在推動地區文化繁榮和文旅融合發展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作者系北京國際攝影周策劃委員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