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生態作詩 ——2023年青海湖詩歌節印象
盛夏,青海湖碧波蕩漾,青海湖畔花開璀璨。遠望雪山逶迤,近看魚鳥翔集,湖光山色間,詩意與浪漫在生長、蔓延。
6月28日至29日,2023年青海湖詩歌節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舉行,80余位國內外詩人齊聚于此,通過公益課堂、主題研討、創作交流、文學采風、詩歌朗誦等文學活動,展開文學與藝術的碰撞、交流。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什么?詩歌與生態的聯結是什么?6月28日下午,連日陰雨的剛察現出久違的晴空。在青海湖仙女灣,一場以“在全球生態語境下的詩歌寫作與詩人的價值立場”為主題的研討會如約而至。中外詩人暢所欲言,展開熱烈討論。
“我們應該反思并付諸實踐的是,在現實生活中重獲與小草的對話能力,恢復人與自然共振的通感。”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汪劍釗以《重獲一種與小草對話的能力》為題進行了闡釋,他認為,當前人類把現代化簡單地等同于城市化、高科技化,而忽略了在心智上的養護,我們需要重新磨銳對真善美的敏感。
美國詩人、翻譯家徐貞敏分享了兒時在大自然中生活的經歷。在她看來,詩歌是人與自然緊密聯系的方式之一,“河流攜帶我們的生命,滋養我們的身體和內心……詩歌以不同的語言攜帶著河流。恒河流在詩人馬吉的孟加拉文詩中,長江流在李白的中文古詩中,世界各地的河流通過詩歌在各種語言中流動。”
論壇間歇,草原上天氣突變,風雨驟襲,敲擊得帳篷獵獵作響。風雨聲中,中國詩歌網總編輯金石開打開了話匣子:“當我們談論生態問題的時候,其實是以人為中心。當我們說保護環境,其實是在保護自己。當我們說拯救地球,其實是在拯救人類。”金石開認為,真正的以人類為中心,應該首先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良好的生態環境不但是青海殷實的家底,是沉甸甸的責任與擔當,更是未來持續發展的資本和底氣。詩歌的形式與內涵,在聚焦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青海湖詩歌節正致力于以詩歌藝術展現青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努力與作為。
“中國是一個詩歌大國,有著悠久的、深厚的、偉大的詩歌傳統,而這個詩歌傳統就像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一樣,數千年來從沒有被中斷過。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怎樣用詩歌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談起本屆詩歌節以“生態”命題的緣由,青海湖詩歌節組委會主席、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吉狄馬加解釋,“希望通過‘生態’這樣一個世界關注的議題,展現我們對生態的保護,對地球的保護。而對于詩歌而言,我們不但要繼承古老而偉大的詩歌傳統,還要有創新,從語言、形式等各個方面建立一個更高的美學原則、美學高度。”
如何讓詩“飛入尋常百姓家”?中國詩歌學會黨支部書記、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山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中國詩歌要跨界要破圈,詩人不能僅僅躲藏在自己的象牙塔中,或困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詩歌要和社會各個層面發生更緊密的聯系。未來,只要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關的議題,能夠產生正面的、積極向上力量的主題,青海湖詩歌節都可以去嘗試。”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青海湖畔的朗誦會上,詩人們融情于景,抒發在高原凈土的所見所感。用詩歌呼吁人們保護生態的意識,用詩歌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已成為本屆詩歌節中人們的共識,青海湖詩歌節交出了一份文學藝術與生態保護交織而成的答卷。
作為青海省重點打造的文化品牌,青海湖詩歌節自2007年創辦以來,每兩年舉辦一次,迄今已累計有160多個國家1400余名詩人赴青海參加詩歌節。青海湖以詩為媒,搭建起了一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流對話的平臺。目前,青海湖詩歌節已成為世界范圍內最有影響力的國際詩歌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