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流行語不滿足簡單玩?!?/span> “多巴胺”能成文學?
最近,市民胡瑜被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多巴胺”包圍了。短視頻平臺上有各類“多巴胺穿搭”教學,咖啡店推出了“多巴胺冰咖”,就連閱讀推薦也出現了“多巴胺文學”……
“網上很火但是你不懂的梗”一度登上熱搜,有人吐槽“已經看不懂中文了”。但在另一些市民和網友看來,如今互聯網造梗正從原先的“諧音?!薄翱s寫?!睌U展到更深層的文化聯系和對社會話題的關注。
胡瑜今年在短視頻上頻繁刷到各類“多巴胺”。一開始是時尚博主推出的“多巴胺穿搭”,以鮮艷明亮的色彩進行服裝搭配,“這樣的梗停留在穿搭方面我能理解,就是色彩鮮艷讓人心情好?!辈贿^,她發現“多巴胺”越用越廣,比如上海有甜品咖啡培訓機構推出“多巴胺咖啡”“多巴胺特調”,以咖啡、檸檬、草莓等各種不同色彩的原料搭配出繽紛的飲品。
讓她始料未及的是一直被自己認定“淺薄”的互聯網玩梗竟然走向縱深。例如從“多巴胺穿搭”衍生出“多巴胺文學”,意即那些讓人感到快樂和幸福的“治愈系”文字。有出版社等專業機構參與其中,將季羨林等人的作品放進“多巴胺文學”,還以不同顏色來直觀代表這些作家的風格。社交媒體上,有人整理書籍中的“多巴胺”詞句,張嘉佳的《云邊有個小賣部》里“七月的天色,哪怕黃昏都是清透的,脆蘭泛起火燒云,空氣平滑地進入胸腔,呼吸帶著天空的余味”成了近期被廣泛使用的“多巴胺文案”。
深挖“多巴胺穿搭”成為這一熱梗的另一走向。有歷史愛好者發現這一互聯網熱梗其實與中國歷史上的審美意趣不謀而合,在社交媒體上曬出唐代張萱的《搗練圖》,畫中女子寶藍色裙子配紅色上衣,綠色衣服配橙黃披帛,“古人搭配的顏色比現在黑白灰大膽多了”。還有人引用白居易《憶微之》中的詩句“折腰俱老綠衫中”,“古人又前衛又優雅?!?/p>
就連兵馬俑也卷入“多巴胺穿搭”風潮。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一組兵馬俑復原和色彩分析圖,兵馬俑全身有近20種色調,其中尤為顯眼的是一種紫色。文博愛好者沈先生為此專門查閱了被尊稱為“秦俑之父”的袁仲一所著的系列涉及兵馬俑挖掘現場和顏色的文章,其中就曾提及這種紫色,其成分與上世紀80年代研究超導材料時偶然發現的硅酸銅鋇相同,應是人工合成。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互聯網玩梗也能通向高大上并不奇怪。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今年3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熬W民規模大了,受教育程度高了,自然不滿足簡單玩梗?!?/p>
不過,因跨界、諧音、聯想而誕生的互聯網新梗,往往對語言的原有意思產生沖擊。甚至連梗這個詞本身也被不少人指出是錯字,正確的應是“哏”,有笑點、伏筆之意。
《咬文嚼字》在評選流行語時,放棄了“栓Q”“CPU”“可以,但沒必要”“大冤種”這些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梗。對此編輯部曾解釋評選堅持“規范”原則,體現漢語價值,結構、含義、用法上是否創新是評選最重要的標準。不過,《語言文字周報》則曾將“YYDS”“EMO”“社恐/社?!钡冗x入“十大網絡流行語”。其編輯部曾表示榜單“立足于語言本身”,對待新興語言現象,應“寬容、研究、引導”。
“大家都會接觸、熟悉網上這些梗,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會用?!焙ぬ寡?,“現在還有人說‘打call’‘元芳你怎么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