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的學者夏承燾
近現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大約可以分為兩個類型,一類是純粹的學者,還有一類致力于改造現實社會,追求社會效果,關注或影響政治文化生活的學者。前者打造“傳世”之作,后者要建“覺世”之功。“五四”和新文化運動以降,后一類學者居多,而可稱為純粹的學者的如王國維、陳寅恪、黃侃、錢鍾書等,則顯得較為稀缺。一代詞宗夏承燾無疑是一位純粹的學者。
夏承燾(1900—1986),字矍禪,浙江溫州人,他的一生可以說就是問學、治學的一生。在他十四歲時,作過一首《如夢令》,有句“鸚鵡、鸚鵡,知否夢中言語”(有感朱慶余《宮詞》“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之句),被國文老師張震軒激賞,以朱筆在句旁邊畫了三個大圓圈,此一鼓勵,使少年夏承燾對詞發生了濃厚興趣。十七歲時,他聽父親說起自己二三歲時,一次頭上長瘡,總是號哭。有金公者抱他到外庭,不料他見庭聯卻破涕為笑,且注目聯上字,金公奇之,告訴家人,說他以后必善讀書。這個故事竟對他努力問學,激勵不小。
夏承燾以為自己“笨”,所以超于常人地用功,新婚之夜竟也挑燈夜讀《文史通義》。他曾解釋“笨”字稱:笨字從“竹”、從“本”,頭上頂著竹冊,好好讀書,方是做學問的根本。他一直有志于做大學問,1929年他三十歲時曾在日記里寫道:“安得假我十年好境地,成中國學術年表,亦足自慰矣。”1939年他四十歲時讀劉師培《中古文學史講義》,“自愧治學但能沉潛,南昌不能高明,而稍稍從事廣大者”。從此引起警覺。在學問上真可謂如琢如磨。
夏承燾畢業于溫州師范學校,沒讀過大學,時常感嘆自己“少無名師,此生大憾也”(見1929年4月5日 日記)。后來有幸結識了彊村老人朱祖謀。在夏承燾之前,詞壇巨擘為朱祖謀、鄭文焯、況周頤。從王鵬運到朱祖謀,詞籍校勘之學得以漸趨完善。而夏承燾在二十歲左右就已熟讀了朱祖謀的《彊村叢書》和王鵬運、吳昌綬諸家的著作,三十歲已開始深入校勘、考訂之學。據他晚年《我的治學之路》稱,他與朱祖謀通了八九回信,見了三四次面,而每次求教,彊村老人都十分誠懇,毫無保留地予以指導。
夏承燾做學問主張“十件事做到七分好,不如一件事做到十分好”。曾舉近人李詳故事,說李詳家貧,買不起書,整天就讀一部《文選》,每天貼一頁在桌子上,深思鉆研,反復琢磨。后來觸類旁通,學有所成,成為《文選》專家。他的一位研究生(一九六一年第一屆)陸堅回憶稱:夏老師曾言讀書要誦讀,從來說“讀文”“吟詩”,不見說“看文”“看詩”。還要學生用各地方言朗誦古詩詞。常對學生說要“案頭書少,腹中書多”,學問要用“文火”,不可用“猛火”。一次,夏承燾以“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啟發陸堅,要心心念念記得學問,留意相關的問題,才能進步。又說:以養孩子的不辭辛苦做學問,無有不成功的(見《古今談》2018年第四期陸堅《追念夏承燾先生》)。
夏承燾的研究生施議對(一九六四年第二屆)曾談到:“1932年,矍禪先生于《燕京學報》第12期發表《白石歌曲旁譜辨》,此文一出即成為其成名之作。”并稱:先生一生致力于現代詞學系統的建立,他建構起獨特的詞學體系,以考證之學為其詞學治學之本,內容涉及詞史、詞人、詞籍、詞樂、詞譜、詞例、詞論等。由于詞至近代,音理失傳,字格具在,在尋求詞學音理方面,民國以來吳梅開其先河,夏承燾承其學,亦將詞學當聲學看待,通過字格尋求音理,并將義理、考據、詞章三事,當作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進行研究。夏承燾除了有撰寫《詞學史》《詞學志》《詞學考》外,還有研究宋明理學和整理宋史的宏大計劃。
夏承燾有《浣溪沙.自題學步集》云:“六十猶為學步人,昌詩敢負百年身。”正是這種獻身學術的精神,成就了一代詞宗,使他成為一位杰出的純粹的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