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光啟的一瞬間,有一種力量能夠療愈我們
作為寫作者,捕捉、記錄、升華個體心靈和生命的華彩與隱秘,完成對時代群像的書寫,是我們畢生的職責和追求。
我的舞臺劇創作起步于小劇場,成長于小劇場。從2009年開始,我進入小劇場戲劇領域,創作的作品多聚焦都市男女的情感世界,前幾年又完成了關注家庭教育與校園教育銜接磨合的小劇場話劇《家長會》。
從小劇場戲劇的探索過渡到大劇場戲劇的創作,我始終想要追求的是一戲一格,是如何讓戲生動好看,讓戲劇形式探索出新。這與我對小劇場的深刻體驗是分不開的。
作為寫作者,我偏愛現實題材,力求通過細節與場面塑造充滿個性的人物形象,希望自己一直秉承著小劇場戲劇突破、創新、與時代同頻共振的精神,勇敢地面對人的生存困境、情感困境,不斷向人的心靈更深處去探索。
今天我們談論小劇場,是為了以小見大、以自由搏擊限制、以實驗彰顯創新。在創作中,我們也持續追求因地制宜、量體裁衣。從小劇場里生長出來的種子和產品,進入中、大型劇場的時候往往能夠“站住”。當作品具備足夠的氣象和氣魄,它就能夠抓住更多的觀眾。因此小劇場一定不是局限,而是一個有容乃大的空間;關于小劇場的話題雖始于小劇場,卻不應局限于小劇場。
用戲劇表現人與自我的斗爭
話劇《請你對我說個謊》是我在2009年寫的。這個劇本觸碰的是婚姻和倫理。這是一個說實驗也商業、說“不正經”又特別嚴肅的,在人物設置與結構方式上也進行了探索的戲。是一部女性與他人和自己“對決”的戲。
該劇講了一位大齡女青年愛上了一位已婚男性。女主人公由三位女性同時扮演。當劇中危機發生之際,糾結的“三面夏娃”輪番上陣。對方妻子的形象在女主人公的猜想中一遍遍刷新,而實際上那只是個疲憊不堪的中年女性,對丈夫心存疑慮和幻想。到了結尾,女主人公的“三面”仍在陽臺上悲傷而尷尬地佇立,無措之中碰翻了欄桿。不合時宜的巨響打破了局面,謎底將要揭開,收光。這只是物理意義上的劇終而已,戲劇仍然沒有結束。生活是不能重新來過的,但舞臺上可以,一分鐘可以無數次推倒重來。選擇一個開放式的結局,正是因為生活的無限可能性讓我們永難預料下一秒鐘。我以為,戲劇最重要的不是情節。情感的多元與豐富性永遠是創作者應該用心體察并恰如其分地進行展示的對象。我們寫的,永遠都是自己心底的斗爭。
在劇場追求自由的表達
我第二部值得提及的戲是話劇《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這部戲的前身叫作《秘密》,是一個獨幕短劇,也是我個人創作歷程中一次極為自由的表達。2012年,田沁鑫導演以藝術家個人名義聯合蘇格蘭國家劇院、中國國家話劇院、北大影視戲劇研究中心等共同發起中國青年編劇“新寫作計劃”。在該項目的鼓勵和幫助下,我完成了《秘密》的第一版劇本。故事從一個平常的午后開始,一個閑適少婦的平靜生活被前男友越窗而入徹底打破。兩個人各自要從對方身上尋求一個真相,他們彼此試探,然而又都終無所獲。
這個小戲最終從“新寫作計劃”中選拔出來,成為首個亮相在英國舉辦的“中國當代劇本展演”的三個作品之一,在蘇格蘭三個城市演出了13場。當我來到寒冷的格拉斯哥,坐在劇場里聽到觀眾們隨著劇情低聲驚嘆,忐忑的一顆心終于落下了。《泰晤士報》《蘇格蘭先驅報》和《愛丁堡戲劇導覽》為此劇給出了四星半或四星的評價。
這次舞臺的檢驗增強了我將之擴容為一出大戲的勇氣和信心。2014年,應遼寧人民藝術劇院和李伯男導演之邀,我們決定把它擴至一出由三個場次組成的戲劇,推向國內的舞臺。接下來的故事似乎另外起筆:另一個午后,醫生在下班前迎來最后一個患者。女患者得了奇怪的病癥,她的描述攜帶著另一個秘密觸動人心,引而不發,又懸而未決。這一切與第一幕貌似沒有關聯,隱約中又環環相扣……而第三場更是在文本提供的基礎上隱匿于舞臺之后,似乎勾勒出某一個遙相呼應的時空輪廓,卻又為觀眾留下大片空白。那些人物欲言又止的話語,流淌著層層迷霧的欲罷不能、進退兩難,對于寫作者來說是極有難度和樂趣的一件事情。我企圖探索到它們最適當的分寸。這是生活表層之下的暗流洶涌,更是日常秘密的驚心動魄,那些潛臺詞中的層層包裹,等待著觀眾的體察、感知與發覺。
找到自己生命中的獨特體驗
我還想提及的一次小劇場戲劇創作,是由武漢市藝術學校等單位聯合推出的話劇《家長會》。故事源于一次考試在學生們心中產生的影響。孩子們第一次要面對人生的分岔路,這一次考試以試卷外泄作為開篇,在懸疑中追索,最終成為涉事師生們考問心靈的一次契機。我想要把這樣一個故事作為素材,寫一個獻給孩子、學校和家長的作品,關注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究竟在意什么,又缺失了什么。小劇場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它能夠允許我們創作一些充滿思考并且非常私人化的東西,并向人生中的每個段落致意。在舞臺上,過去的事情是可以被追溯的,就像拼圖,一片一片放在一起,看似靠近了真相,但留下許多悵然。最終的真相靠“倒逼”展示出來,父親的溺愛和認領過錯,讓孩子變得自私脆弱,瀕臨崩潰。我們不禁深思:究竟是誰造成了這一切?
小劇場戲劇創作在形式和內容上要不斷推陳出新。這種追求要在我們的創作中一以貫之。歸根結底,創作者要找到自己生命中獨特的體驗,否則為“新”而“新”容易陷入苦苦求索的盲區。“創新”二字要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對素材的提煉之中、對舞臺形式的探索使用之中時時閃耀,要不重復自己、不批量生產,不斷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和安全區。小劇場是我們可以放心大膽去觸摸邊緣、拓寬邊緣的場域,在這個領域怎么揮灑都不為過。小劇場是前沿,是做“實驗”的地方,它的觀眾群體更寬容、更現代、更年輕。想要作品讓人眼前一亮,創作者自己先要靈光一現。我們可以多用一些“跨界”的思維,從人物的獨特性、敘事的反常規、切入點的新意、舞臺空間的支點變化等方面多加考慮。不怕失敗和差評,才能引發多元的思考。我們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和勇敢心態。
中國當代小劇場戲劇目前從創作到演出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些停滯,這和行業的整體走向、發展態勢有關。很多出品小劇場戲劇的公司都在轉型,民營公司也開始承接政府項目,或嘗試用運營的經驗與體制院團合作。小劇場戲劇創作者開始試探實景演出、沉浸式和新空間。更多的新生力量在涌現。但要恢復21世紀前10年的盛況,小劇場戲劇重新成為市場中最活躍的力量,還需要時日。
在這個紛繁復雜、日新月異,人們對新事物接受度非常高的多元化的時代,科技給戲劇的賦能不容忽視。科技給戲劇帶來的首先是題材上的可能性。我們看到科技對于人類倫理的沖擊。這是重大的變化。小劇場的探索性也包括創作者對于時代生活變化的敏銳感知與對未來大膽的展望。
寫作者應該是憂慮人類命運的一群人。當我們走進小劇場,當光啟的一瞬間、謝幕的那一刻,永遠有一種力量能夠療愈我們,讓我們走下去。這讓一切都變得充滿無限可能。
(作者系《新劇本》雜志主編、一級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