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藝建院七十一周年首次舉辦“人藝之友日”主題活動: “臺上臺下是鄉親,戲劇就是回故鄉”
6月12日,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立71周年紀念日。為了同喜愛人藝的觀眾進行溝通和交流,聆聽他們的心聲,回饋觀眾多年來的支持與厚愛,北京人藝組織策劃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邀請伴隨人藝一同成長的觀眾朋友走進劇院、走近戲劇,共同度過了一個難忘的院慶日。活動期間,從生動再現北京人藝舞臺藝術發展歷史的“戲劇大道”北京人藝建院71周年海報展,到記錄劇院與觀眾之間珍貴情誼的“人藝之友”37周年小型特展以及用攝影立體呈現一部戲是如何誕生的“臺前幕后”——特邀藝術家攝影展;從北京國際戲劇中心廣場和菊隱劇場分別上演的“戲劇快閃”活動,到劇院戲劇沙龍舉辦的揭秘舞臺音效制作玄機、體驗舞臺道具制作過程的戲劇課堂,以及與觀眾分享心得體會的藝術家創作分享會等,3000余名觀眾通過活動設立的“戲劇市集”“戲劇記憶”“戲劇互動”“戲劇課堂”4大版塊,文創市集、互動游戲、集章打卡、影像放映、博物館參觀等12項主題活動走近人藝,拉近了與人藝的距離。此外,北京人藝首都劇場、曹禺劇場、北京人藝實驗劇場、人藝小劇場和菊隱劇場5座劇場首次同時開放,將北京人藝戲劇書店、戲劇博物館、戲劇沙龍等8個非演出空間進行聯通,在劇場內外形成交互場所,與喜愛人藝的觀眾進行溝通交流,讓觀眾感受不同空間帶來的文化生活體驗。
6月11日,在“人藝之友日”主題活動中,北京人藝原副院長、演員濮存昕與觀眾分享多年的演藝心得時說道,“戲劇是我們與觀眾的共同創造。作為一位演員,我們要在臺上真切地、誠實地表達自己對于這個世界的看法與態度。”回憶起進入北京人藝后的演藝歷程,濮存昕感到很幸福,他動情地說,“我感恩這個劇院,感謝人藝給了我一個平臺,讓我能夠演出那么多優秀的作品。”作為演員,他感到這些作品和所飾演的人物都在養育他、塑造他,讓他在那些作品中、在人物的臺詞里成長,連同自己人生觀、人生態度的形成都與飾演的這些角色有關。因此,他也希望每一位年輕導演、演員都要多讀書,通過閱讀建立自己的理解力、概括力和表述力,從而開發想象力,挖掘對作品的理解空間,構建角色自己的精神空間。
“北京人藝是一個有傳統的劇院,也是最具開拓性的劇院,人藝的進步和每一次跨越都離不開觀眾。”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演員馮遠征回憶起在人藝觀看的第一部戲、小劇場話劇《絕對信號》,從那時起,做一個好演員,做一個像于是之先生那樣的好演員就成為了他進入人藝的唯一所愿。他說,71年來,北京人藝在曹禺、焦菊隱、歐陽山尊、趙啟陽四位先生提出的“建立像莫斯科藝術劇院那樣的國際化的劇院”的目標追求下,已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北京人藝演劇學派,在舞臺不斷進行新的探索,與時代同行,讓觀眾能夠不斷欣賞到更多更好的劇目。“人藝71周年,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一個新的‘青春期’。”馮遠征表示,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能讓大家感覺到,人藝又年輕了一些,“我們把觀眾請進來,進行近距離的交流,讓他們感受人藝新的開始,也期待有更多青年觀眾能不斷走進劇場,成為未來的‘人藝之友’。”
演員何冰與觀眾分享在人藝工作幾十年來的收獲時感慨,“北京人藝是一個充滿魔力的地方,它既有鮮活的創造力,又有深厚的文化傳承,因此能不斷拿出優秀的作品呈現給觀眾。”在他看來,凝聚力、專注、認真、全情投入,帶著一顆與觀眾真誠交流的心,用心用情去創作、演出,是演員能夠給予觀眾的,也是演員的使命與職責。“臺上臺下是鄉親,戲劇就是回故鄉。北京人藝永遠有一個‘號角’,當‘號角’吹響的時候你會義無反顧。”
在此次活動的“戲劇快閃”環節中,由北京人藝青年演員和來自學校、社區的“人藝之友”們共同演繹了《丁西林民國喜劇三則》《咸亨酒店》《原野》《全家福》《龍須溝》等經典戲劇片段,體現了北京人藝多年來始終堅持以戲劇公益反哺于民、服務于民,以多元形式深耕群眾藝術普及的實踐理念。
多年來,北京人藝始終將校園作為戲劇教育的第一陣地,建立了“人藝戲劇教育基地”,通過戲劇教學、輔導編排劇目、建立戲劇課程體系、大師進校園等途徑系統開展戲劇教育,10年來創編、排演原創和經典劇目10余部。6月12日晚,面向高校學生的話劇《玩家》公益場在首都劇場演出,近千名高校學生走入劇場與人藝共度院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