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石窟:散落鄉野的藝術瑰寶
唐代釋迦牟尼涅槃圖,位于四川省安岳縣臥佛鎮臥佛院。
唐代造像石,位于四川省自貢市貢井區。
說起石窟造像,人們大多知道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通常想不到巴蜀之地竟然還有星羅棋布的石窟“養在深閨人未識”。其實,石窟造像有規模地傳入巴蜀,始于南北朝,興盛于唐宋,從北魏至明清從未間斷。巴蜀地區的石窟造像既體現出與中原一脈相承的風格,又形成獨具一格的地域特色。
根據2020年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全國共有5986處石窟造像文物。其中四川和重慶共有2850處,接近全國數量的一半;四川省共2134處,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兩處世界文化遺產樂山大佛和大足石刻更是遠近聞名。
在中華大地的石窟傳播路線上,巴蜀石窟自成一體,大多是淺龕與摩崖造像,已無中原石窟那樣的皇家風范。這是因為巴蜀大地捐資開窟的大多數不再是僧人、官吏,而是普通百姓。錢多開大窟,錢少鑿小龕。千年來,信眾以開窟鑿像為功德,在房前屋后、田間地頭,結社集資開鑿大大小小的造像,寄托他們心中的美好愿景。隨情隨性、因地制宜,巴蜀百姓務實、虔誠的做法,造就了豐富多彩的巴蜀石窟。
與此同時,這也造成巴蜀石窟造像獨具魅力的地方——人間煙火氣。石窟文化逐漸融入巴蜀大地的社會生活:佛即眾生,道法自然。在這里,很多鄉土民俗中的祈福和節慶活動,都與周邊石窟造像有諸多關聯。村舍路邊的摩崖造像如同一窟一龕的藝術畫作,與村民的日常生活勞作一起延續了千百年,動態的生活與靜態的造像構成了一幅幅平常質樸的風俗畫,彌漫著人間煙火之氣。
正是這些充滿溫度和煙火氣的石窟造像,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系統地拍攝中國石窟造像,就是由尋訪巴蜀各地的摩崖石窟開始的。寂靜荒涼的枯藤老樹邊,誰能想到鄉野中唐風宋韻的石窟造像,會在此歷經風霜一望千年?時光靜靜流淌,除了世居在此的個別村民,沒有人知道這些造像的存在,荒野中仍有許多的石窟寶藏等待著人們去揭開神秘面紗……草生樹長,時光留痕,感念物是人非的變遷,關注千年石窟的當下,很多地方我都會隔幾年去一次,持續記錄那留存千年的文化遺跡。
如今,巴蜀地區的石窟和摩崖造像保護體系已成規模,四川地區2134處文物點中,有全國文保單位33處、省級文保單位111處、市州級文保單位116處、區縣級文保單位233處;重慶地區716處文物點中,有全國文保單位6處、市級文保單位22處、區縣級文保單位167處。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石窟造像遺產,近年來川渝兩地已展開川渝石窟寺國家遺址公園建設,進行石窟造像保護利用的全方位合作,在法規制定、文物搶救、考古研究、旅游開發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021年,國家文物局印發《“十四五”石窟寺保護利用專項規劃》,推動實施“石窟中國”保護工程,尤其提到以川渝等地區為重點,開展中小石窟寺的搶救性保護工作。我深信,巴蜀石窟乃至整個中國石窟的保護、研究和存續,即將迎來嶄新的一頁。
(撰文/攝影:袁蓉蓀,系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