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中的端午
端午節作為一個重要的中國傳統節日,經常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各類文本——詩文、戲曲、筆記、小說里,是一種基本的社會習俗與生活內容。現在關于端午的民俗介紹與研究較多,但是討論昆曲里的端午節卻很少。
“化兇為吉”的端午節
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端午節的這個月是“惡月”,《荊楚歲時記》里說道:“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床薦席,及忌蓋屋。”為什么是“惡月”呢?因為這是一年中陽氣極盛的時候,許多妖魔鬼怪都會出動,碰上了就會發生不好的事情。所以有很多禁忌。為了驅除,還形成了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草等習俗。因為端午在古人的觀念里是不祥的日子,所以在端午節期間,發生的不好的事特別多。小說戲文里,端午節遇兇事也常被設置,作為一個情節元素。
端午節在南方非常盛行,斗龍舟是主要風俗。在北方,則是盛行蕤賓節,蕤賓節的內容是“捶丸射柳”。捶丸就是打球,和現在的打高爾夫球一般,玩者手持一個棒子,將小球擊打到某個地方。唐代時流行打馬球,人們騎馬揮棒打球,在山西洪洞縣明應王殿的壁畫里就有打馬球的場景。宋代后,在地面上打球開始流行,是一種人人皆可參與的大眾休閑運動。射柳則是人們騎馬射箭,射中柳條,或柳條上懸掛的銅錢或葫蘆。也有記載說葫蘆里放一只鴿子,比賽時,箭射斷柳條,葫蘆墜下,鴿子飛起,哪一個鴿子飛得高,誰就算贏。可能由于北方的水較少,所以在端午節的時候,流行捶丸射柳。在元雜劇《施武藝捶丸射柳 立功勛慶賞端陽》里,說的就是端午節這一天射柳的風俗,劇中寫到“命武將公侯在此御苑中捶丸射柳,射中柳、打過毬門者賜宮花御酒,射不中柳、打不過毬門者面涂粉墨”。在此劇里,參與這場競賽的是誰呢?李建成、李元吉、李道宗與柴紹。在歷史演義里,李建成、李元吉、李道宗都是反面人物。此次,也是在端午節的射柳比賽里被打敗。
以下,再舉幾個昆曲舞臺上的例子:
? 白蛇喝雄黃酒
在戲曲里,端午節發生的事情,最熟悉的可能就是《白蛇傳》里白娘子喝雄黃酒了。在故事里,許仙因為聽信了法海的勸說,在端午節的時候給白娘子喝了雄黃酒,白娘子現出原形。許仙掀開帳子一看,發現一條大蛇,被嚇死過去。為了救活許仙,白娘子喝小青去盜取靈芝。這就是一出武戲,叫做《盜仙草》。
? 鄔漁翁被誤射
有一部傳奇叫《漁家樂》。《漁家樂》曾經較為常演,留有一些傳統折子戲,但現在也不常見了。刺殺旦這個行當的代表劇目有“三刺”“三殺”之說,“三刺”里的《刺梁》就是出自《漁家樂》,為鄔飛霞刺殺權臣梁冀之事。在端午節時,清河王劉蒜被追殺,逃到河邊,追兵一箭射來,誤射了鄔漁翁。后來鄔漁翁的女兒鄔飛霞復仇,并與劉蒜結為連理。端午節就發生了這么一件倒霉事。
? 尉遲恭救唐皇
在《西游記雜劇》里,有一個“隋唐演義”的故事。在《北餞》這一折里,尉遲恭率領百官在灞橋為玄奘送行,而不是《西游記》小說里的皇帝李世民親自給玄奘送行。玄奘問到尉遲恭的功勞,尉遲恭的“夸功”里則敘述了救唐王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和《隋唐演義》里不一樣。在《隋唐演義》里,李世民和徐茂公在圍困洛陽城時,兩人單獨去觀察敵情,結果被洛陽城里的單雄信發現了,于是就來刺秦王李世民。徐茂公去求救,正好尉遲恭在附近,于是趕緊去救李世民了。但是《北餞》里,尉遲恭講了另一個版本的救李世民的故事。這個故事正是發生在蕤賓節,即端午節。
玄奘:那年是何月日?
尉遲恭:那年,五月五日,蕤賓佳節,借那南御園,改做御果園。他弟兄三人要做個插柳金錢會。
弟兄三人指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就像前面舉的例子一樣,在射柳的競賽里,發生了兇險之事。在歷史書上,李建成、李元吉與李世民爭奪皇位,在玄武門之變里被殺死,李世民奪得了皇位。其中立下大功的就有尉遲恭。但是這個宮斗的歷史,一直是李世民的“黑歷史”,也是唐朝的“黑歷史”,所以這個故事一再被改寫。尉遲恭在這出戲里敘述的這個版本,可能是被改寫的版本之一,借由戲曲而流傳。
這個版本的故事是三人在比賽射箭時,建成、元吉想暗害李世民,但是沒有成功。徐茂公找來尉遲恭,尉遲恭緊急趕到,殺死了建成、元吉。
? 張天師除五毒
端午節是各種毒物出動的日子。民間常說的是“五毒”:蝎子、蜈蚣、壁虎、蛤蟆(蜘蛛)、蛇。那么,誰來除去“五毒”呢?就是張天師。張天師是誰呢?在《水滸傳》的一開頭,就提到宋徽宗派洪太尉去江西龍虎山請張天師來做法事,結果洪太尉輕視張天師,放走了被鎮壓的天罡地煞共108個魔君。張天師是天師道的宗師,世代相傳,具有法力,可以斬妖除魔。天師教在民間非常流行。在金元時期,王重陽創立全真教,這兩個道教教派互有消長,但對民間都有影響。“張天師除五毒”成為了端午必備。后來還出現了“張天師除五毒”的劇目,比如《混元盒》,我們后面再說。
歷數了端午節的種種壞事,但是中國社會有一種習慣,就是將壞事變成好事,將惡月變成佳節,只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或者儀式。有什么方法呢?有的是祭祀,向主管的神靈禱告;有的是游戲,比如斗龍舟和射柳。更多的是驅邪,請鐘馗、張天師這些專門治鬼怪的神人或法師來驅除妖怪。《燕京歲時記》里記載:“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鐘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何樂益在《中國的風俗》里描述說“門梁上通常會張貼有驅邪作用的符箓。據說有道教張天師印章的符箓是最靈驗的”。這里是說民間風俗里,通過張貼圖像來驅邪,這也是后世年畫的淵源。
端午節的昆曲戲
我們有很多方法來度過這一天,讓這一天變得歡樂,從恐懼變成歡樂。比如各種游戲,吃粽子插艾草的風俗,還有看戲,尤其是戲里有吉祥的內容,有驅邪的含義,比如有鐘馗、有張天師,通過這些方法來獲取吉祥與幸運,將端午節從“惡月”變成一個佳節。
首先說鐘馗。鐘馗的來歷,大家都知道。在傳說里,鐘馗是唐代的進士,中狀元后,因貌丑被除名,因此撞死。死后被封為鬼王或判官,專門斬妖除魔。鐘馗是驅邪的象征,在端午期間,演鐘馗戲、貼鐘馗的神像符箓也很常見。古代的戲臺開臺前,一般都有跳判的程序,由鐘馗或火判來舞蹈一番,用以驅邪。現在最常見的昆曲劇目是《鐘馗嫁妹》。但是在晚清民國,鐘馗的戲很多,最流行的可能是《五鬼鬧鐘馗》。這出戲說的是什么呢?鐘馗不是天生貌丑,他之所以變丑,是因為在趕考途中,經過一個廟,在廟里休息時,被五個鬼戲弄了一夜,第二天就成了那幅尊容。在新中國成立后,因為反封建反迷信,很多鐘馗戲就不能演了,只有《鐘馗嫁妹》還可以常演。
《鐘馗嫁妹》的故事是鐘馗成神后,想起小妹孤苦無依,就想將小妹嫁給好友杜平。于是先去見小妹,剛見面時小妹感到驚恐,訴說緣由后,就送小妹到杜平那兒,并主持婚禮了。該劇雖然涉及神鬼,但非常滑稽喜慶。尤其是小鬼施展技巧、鐘馗幽默可喜,“堆鬼”的造型也非常好看。這出戲既驅邪又熱鬧,所以也成為經典劇目。不僅僅是在端午之類的場合,平常也經常演出。
除了鐘馗,張天師也是驅邪的象征。《混元盒》在清宮里被改編為宮廷大戲《闡道除邪》,經常在端午節前后上演。而且《混元盒》與《闡道除邪》并行不悖,也常有演出。
《混元盒》的情節可以說荒唐無稽,主要線索是明世宗召見張天師進京。這一代的張天師叫張捷,住在江西龍虎山,而鄱陽湖的金花娘娘掌管天下群妖,偏偏與張天師是九世之仇。金花娘娘得知消息,就派遣手下的妖精沿江攔截,包括五毒。這些妖精變幻害人,最后都被張天師收入混元盒里。在主線索之外,還有很多枝蔓,比如人皮煉紙之類的。現今在衡陽湘劇高腔里還有《金花聚妖》這個劇目,就是《混元盒》里的一折。梅蘭芳在少年時演過《金針刺紅蟒》,也是出自《混元盒》。在《紅樓夢》第五十四回里,元宵節時,賈母派人給剛喪母的丫鬟襲人、鴛鴦送“果子菜饌點心之類”,寶玉的丫鬟秋紋諷刺說“外頭唱的是《八義》,沒唱《混元盒》,那里又跑出‘金花娘娘’來了。”因為鴛鴦姓金,襲人姓花,所以被順便引用了《混元盒》的典故,稱為“金花娘娘”。這也說明《混元盒》這部戲非常常見了。
《混元盒》《闡道除邪》原來是宮廷里上演的大戲,唱昆腔和弋腔。后來,進宮演唱的伶人(宮廷供奉)俞菊笙將劇本偷出來,翻成皮黃,在民間演出。據說戲演到一半,宮中得到消息,俞菊笙就不敢再用宮廷劇本,改用“封神演義”里“廣成子三進碧游宮”的情節,所以故事就更荒誕無稽了。再到后來,因為這出昆曲和皮黃“風攪雪”的《混元盒》在民間非常受歡迎,慈禧太后還專門把戲班招進宮來演這一版本。
在《混元盒》里,我們也可以看到端午的習俗。比如皮黃本《混元盒》里,紅蟒精迷惑傅年,就是按照《白蛇傳》的模式來套的,也有傅年掀開帳子,發現巨蟒,被嚇死的情節。張天師到后,就畫了兩道符,一道符燒后,給病人口服,另一道符蓋在紅蟒精頭上,紅蟒現出原形,再用金針刺死紅蟒,收入混元盒內。之后,又有白狐精迷惑書生,書生家借來一幅朱砂判的神畫,掛在墻上。等到白狐精迷惑時,判官就從畫上降下,與白狐精相斗,趕走了白狐精。這些情節都是運用了端午節里的元素,我們也可以看到端午節的傳說與習俗。
我們可以看到《混元盒》有趣的變化,從昆弋腔的宮廷大戲,變成民間的皮黃本《混元盒》,然后繼續衍生發展,產生了一些“同人”劇作,依然是往熱鬧好玩的方向編制。在民國初年,齊如山批評中國戲曲,建議梅蘭芳模仿歐洲的“小仙兒劇”,來創編中國的神話戲,理由就是他認為中國的神話戲都是烏煙瘴氣,看看《混元盒》《天香慶節》這類戲就知道,演員、觀眾都看的是熱鬧,情節、意義就不太在乎了。梅蘭芳后來編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就走的是“高尚、清潔”的風格,雖然同樣是應節戲,但并不追求熱鬧,而是靠近高雅趣味了。
《五花洞》可以說是《混元盒》的衍生劇,完全就是一個鬧劇。從“五毒”開始,將《混元盒》的情節設定和水滸里潘金蓮故事嫁接起來,說潘金蓮與武大郎逃荒,恰好“五毒”出動。妖怪們覺得美女配丑夫很好笑,于是變成假的潘金蓮與假的武大郎,還鬧到縣衙。一對假的不要緊,還來兩對、三對、四對,最后張天師或者包拯來了,抓住妖怪。這部戲主要用于搞笑。一般在堂會戲和義務戲里演,大多是名角串演,非常受歡迎。
《五花洞》還和民國時期戲曲史有關,就是“四大名旦”。大家都知道,“四大名旦”指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但是這個稱號一開始并不固定,也有五大名旦,或四大名旦里誰先誰后的爭議。由于演《五花洞》,有一個唱片公司的老板,想把“四大名旦”湊在一起,一人錄一句潘金蓮的唱段。這個創意沒問題,“四大名旦”也同意,但是誰先誰后煞費心思。因為這涉及到“四大名旦”的名次,唱片傳播開來,唱的順序有可能變成排名。因為錄唱片之事久決不下,最后據說是程硯秋發揚風格,首先說自己最后唱,才解決了排名的問題。因此,“四大名旦”的排列里,就有一種是“梅尚荀程”,按的就是這張唱片的順序。
天津皇會里的劇目
今年3月,天津恢復皇會的儀式,在皇會的游行隊伍里,有一些踩著高蹺的表演,或許是古代隊戲的遺留。在這些載歌載舞的隊伍里,就有前述與端午的禁忌及驅邪習俗相關的劇目。清代咸豐年間的《皇會彩輿圖》上就能看到不少,比如《胖姑學舌》。《胖姑學舌》是《西游記雜劇》里的一出,排在《北餞》之后,當尉遲恭給唐僧餞行時,有兩個孩子在人群中看熱鬧,然后回去給爺爺模仿送行的場面,是一出具有諧趣的家庭倫理劇。
此外還有《判官送妹》《混元盒》《金山寺》等。由此可見由端午節而來的這些戲在民間是多么流行了。
端午節雖然是“惡月”,但是在中國社會總是會有一些方法減免危險,敬神、驅邪、游戲、觀戲等等。通過儀式和娛樂化險為夷、逢兇化吉,以上所述的一些現今仍然在上演的昆曲以及衍生變化,都是這些習俗的遺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