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埃爾諾:帶來更多的知識和自由
安妮·埃爾諾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女作家。法國總統馬克龍稱贊她的作品是“我們國家藏在靈魂深處的集體記憶”。埃爾諾1940年出生于法國諾曼底魯昂市下轄的一座小城。魯昂在國內的知名度或許僅限于莫奈畫筆下的那座魯昂大教堂。然而,這里還是一片有濃厚文學傳統的土地,它也是福樓拜和莫泊桑的故鄉。從1974年處女作發表,到2022年新書出版,埃爾諾至今已創作二十余部作品。其母語作品的出版方是著名的法國伽利瑪出版社,德語出版方是德國蘇爾坎普出版社,英語出版方則是著名的小型文學出版機構“陸上行舟”。2003年,百花文藝出版社曾出版過埃爾諾的《一個女人》,201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悠悠歲月》,此后再無作品被譯介到國內,直到這次她的作品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埃爾諾在《悠悠歲月》的“致中文讀者”中曾這樣談到中國,談到上海:“2000年春天,我第一次來到中國,先到北京,后到上海。……我在街道和建筑工地的喧鬧中、在偏僻的胡同和公園的寧靜中漫步。我在最新式的高樓旁邊呼吸著平房的氣息。我注視著一群群小學生,被貨物遮住的騎車人,穿著西式婚紗拍照的新娘……在街道上偶然與一些男人和女人交錯而過的時候,我也常常自問他們的生活經歷是什么樣的……我會喜歡接觸中國的記憶,不是在一切歷史學家的著作里的記憶,而是真實的和不確定的、既是每個人唯一的又是與所有人分享的記憶,是他經歷過的時代的痕跡。”今年,我們還將出版埃爾諾的一部記錄她觀察超市經驗的非虛構作品。這本書的中文版譯者曾在法國的一次活動上與作家相遇,她告訴譯者自己曾經在上海的外灘漫步,隨后在給譯者簽名的扉頁上寫下:“一次超市里的漫步。”
當初發現埃爾諾,決定引進她的作品,是基于以下幾個考量:首先,當然是因為她的作品是好書。她的文學作品有一種特別的“文學形式”,這種形式可以將個人經驗轉化為普遍經驗,從而進入他人的頭腦。她的作品深深地打動了我。我相信這也是每一位編輯決定是否做一本書的起點。其次,我發現埃爾諾及其作品在法國和歐洲有相當的知名度。在獲諾獎之前,她在2017年獲“瑪格麗特·尤瑟納爾獎”、2019年獲西班牙“福門托爾文學獎”、2021年獲“伍爾特歐洲文學獎”,也就是每隔兩年就獲得一次歐洲文學大獎。最后,埃爾諾的作品中有著鮮明的社會學維度,從“階層流動”到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的裁決,再到女性主義話題再度興起,她的作品與這些當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社會問題都有潛在的呼應。
“做決定的瞬間是一種瘋狂”
這句頗有存在主義意味的句子,是我上大學讀哲學時在克爾凱郭爾的作品中讀到的。那時,我非常喜歡這句話,一度把它作為電子郵箱的簽名,但那時我并未有過真正的體驗。埃爾諾的選題在社里的選題會通過后,2021年3月,我向伽利瑪出版社詢問埃爾諾三本書的簡體中文版權狀況。一直等到7月份,外方回復郵件說版權可售,但是需要競價。我的第一次報價對于自己經常引進的哲學類圖書來說已經不算低,得知競價的消息后,我迅速回想了一遍當初填報這個選題的幾個理由,很快就決定將初次報價的金額翻倍,作為最終報價。
幾天后,伽利瑪出版社告知,幾家的最終報價將會提交給作家本人,由她決定結果。我們附上了出版計劃時間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簡介,以及我們曾出版過的一些重磅的法語作者和作品,比如福柯、布爾迪厄等。幾周后,版權部的同事接到外方出版社的郵件,告知我們作家同意將自己三部作品的中文版權授予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年5月,在居家辦公期間,我完成了三本書的審稿,本想按部就班地在年內出版,但10月6日傳來了作者獲諾獎的消息。在社領導的支持下,在出版部、版權部、市場發行部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十幾天后,三本書順利上市。
接下來,對于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埃爾諾其他作品的版權引進。與獲獎前不同,頂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的作家,其作品有很高的出版價值和市場價值,自然受到出版行業更多的關注。面對同行競爭,我們一邊與外方出版社保持聯系,一邊緊鑼密鼓地對埃爾諾的二十幾部作品進行版權梳理和市場評估。有兩家法國出版社擁有她的一本訪談集和一部寫作日志的版權,其余絕大部分文學作品的版權都歸屬于伽利瑪出版社。很快,我們就與前兩家出版社達成協議。與伽利瑪的談判相對復雜得多,我們對他們所出版的17本書分別進行成本評估,針對每一本書的特殊性給出不同的報價,最后匯總成一個整體價格。由于多年積累的信任和良好的合作關系,加上我們認真細致的工作,對方經過慎重考慮,最終同意將17本的簡體中文專有版權授予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學活動的社會意義與出版
“階層跨越”是埃爾諾作品的重要主題,這個問題在每個社會都存在。作為實現了階層跨越的人,早在1980年代埃爾諾就提出“做自己的人類學家”,這個觀點與現今的“把自己作為方法”不謀而合。她勇敢地書寫自己,不斷地暴露自己,為的是讓讀者看到自己身上的社會性,揭露社會性可以如何塑造或決定個體的一生,消解那種把成功完全歸于自我奮斗的神話。這一點對于那些無法實現階層跨越的人、對于那些努力打拼仍無法成功實現階層上升的人來說,或許更有意義。法國哲學家雅克·朗西埃2012年曾編輯出版過一本書,叫《無產階級的夜晚》。這本書收錄了19世紀法國工人留下的歷史檔案和他們所創作的文學作品。在那個年代,法國的工人和手工業者白天付出自己的勞動,夜晚的時間全部用來睡眠,以便恢復體力第二天更好地付出勞動力,這樣不停地往復循環。有一部分工人決定打破這種秩序,在夜晚,他們開始寫詩、創作小說,他們與大文豪雨果通信、辦俱樂部、編刊物、聚會,等等。他們創作的作品,雖然夠不上文學的某些標準定義,但是,文學活動本身就具有自我解放的意義和社會意義。
今年上半年,我們即將推出埃爾諾的兩部作品:《羞恥》和《年輕男人》。其中,《年輕男人》是作者2022年最新出版的作品,講述了與一名比她年輕三十多歲的年輕男人交往的故事。這本書不是簡單的愛情故事,而是歷經悠悠歲月,戰勝了階級歧視、年齡歧視、性別歧視之后的強大又充滿力量的反思之作。它是作家對時間與寫作的社會意義的叩問,如此赤裸裸,宛如一把割開自己和社會的尖刀。
今后,我們會圍繞這條產品線,不斷地出版那些書寫自我的作品。它們不是個人傳記,而是對自我的社會分析。我們希望這些作品的內核是社會性的和真實性的,而表達方式是個體性的和文學性的,它們的類型可以是小說、隨筆、訪談,它們的目標是達到一種可分享的共同經驗。
為了我們即將出版的“埃爾諾作品集”,埃爾諾特意寫了一篇中文版序言,就在前幾天,我們收到了這篇文章。在序言的最后,她吐露了自己對文學的期許:為所有人帶來更多的知識和更多的自由。
這應該也是我們對出版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