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繁榮來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構建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經劫難而不死、創新轉化而新生,是最具生命力和創造力、一直延續至今的文明形態。修史立典,存史啟智,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點,是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在正式的文字形成之前,中國就出現了原始的記史文化。這從考古發現的陶器、玉器刻畫符號中可以找到實證。之后的甲骨文、金文都有關于史的記載。在竹簡書寫形態出現后,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史的記載蔚為大觀。特別是周時出現了燦若星河的文化典籍,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奠基時代。漢代著《史記》《漢書》等,設立樂府,收集民間之作。唐代確立了官修正史的定制,完成了《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等史著,出現了《史通》《通典》等史論著作。宋元明清,修史修典之風大盛,無論官方或者私人,著述極豐,體例新出。諸如宋代的《新唐書》《資治通鑒》《太平寰宇記》《文獻通考》、元代的《宋史》《遼史》《金史》、明代的《元史》《明實錄》《永樂大典》《大明會典》、清代的《明史》《清朝文獻通考》《清通典》《清通志》《四庫全書》等,連綿不斷,不絕如縷,煌煌大觀。這些不同時代的文獻典籍,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結晶,亦是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記錄形態,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深刻印記。
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原因
是能適應時代發展要求
作為中華文明古典形態的華夏文明,形成了我們文明最基本的價值體系、文化精神。在歷史發展進步的潮流中,中華文明體現出勇于革新、善于創造的精神,實現了從“古典文明形態”向“傳統文明形態”的轉變。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民族復興的步伐不斷加快,中華文化的復興大業取得了重要成就。一大批繼承優秀民族文化傳統、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成果涌現出來;眾多體現民族文化自信、科學創新精神的重點項目、學術工程完成。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中華文化的價值體系、思維方式、方法論,以及傳統思想、古代典籍的現代意義得到了進一步的闡釋弘揚,中華文化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不斷增強。近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中國國家版本館與中國歷史研究院,召開了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強調:“盛世修文,我們這個時代,國家繁榮、社會平安穩定,有傳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這件大事辦好。”他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p>
推動文化繁榮,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文明發展進步的歷史必然。中華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從未中斷,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夠適應時代發展要求,不斷吸納新的文化活力,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作為中華文明古典形態的華夏文明,形成了我們文明最基本的價值體系、文化精神。在歷史發展進步的潮流中,中華文明體現出勇于革新、善于創造的精神,實現了從“古典文明形態”向“傳統文明形態”的轉變。這一轉變至關重要、十分深刻,是中華文明在傳統社會發展中沒有中斷的重要保證。進入近現代以來,人類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中華文明求新求變,探索新路,在不斷的追尋中找到了前進的正確方向,現在迎來民族復興的新時代,顯現出強勁的生命力與無限的創造力。中華民族自信自強,浴火重生,必須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進一步繼承優秀文化傳統,適應時代要求,完成“傳統文明形態”向“現代文明形態”的轉變。這種轉變同樣是文明進步的關鍵,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沒有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的繁榮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從本體論的角度來看,民族的復興必然包含了文化的復興,不能沒有文化復興。從工具論的角度來看,只有文化的復興才能進一步推動民族的復興。沒有文化的復興,民族的復興就可能失去動力、方向。由此可見,文化在民族復興進程中的重大意義。在新的發展條件下,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歷史的必然。
充分認知中華文明的
豐富傳統和強勁的創造能力
把握中華文明獨特的價值體系、思維方式與方法論,就能夠掌握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價值遵循,就不會失去自己的根與魂。了解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就會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增強克服困難、走向未來的精神力量。
推動文化繁榮,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客觀、真實、正確地認知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從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方面科學論述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是我們黨文化理論建設的新貢獻、新論斷。中華文明的這些特性與中華民族形成、生存、發展的自然地理環境、勞動生產方式,以及建立其上的思維方式、方法論、價值體系密切相關。面積廣闊、地貌多樣的自然地理條件;以農為主、農牧漁工商結合,物產豐富、自給自足的勞動生產形態;定居為主、遷徙為輔,注重親緣倫理,禮法兼備、團結互助的社會形態;強調覺悟感性、追求和諧自然的思維方式,整體、辯證、中道的方法論;天人合一的天道觀、以民為本的民本觀、協和萬邦的世界觀、尊天敬祖的宗教觀,還有敬業重生的生命意識、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天下大同的家國情懷、三省吾身的反思品格等,共同形塑了中華文明的價值體系。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作出了巨大貢獻,其中一些是人類發展歷史不可回避、忽略的,是對人類未來具有重要啟示意義的。認識到中華文明形成發展的獨特性,就不會盲目迷從、照抄照搬,就會堅持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實事求是地尋找前行的路徑。把握中華文明獨特的價值體系、思維方式與方法論,就能夠掌握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價值遵循,就不會失去自己的根與魂。了解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就會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增強克服困難、走向未來的精神力量。
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致力于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華文明具有堅韌的生命活力與蓬勃的創造能力,能夠在堅守本根的同時,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做出積極的調整,顯現出新的活力。即使在遭遇巨大挑戰、受到重大沖擊時,仍然能夠吸納新鮮血液,很快修復自身。堯舜時期,各方實力林立,但由于能夠“平章百姓,協和萬邦”,創造了中華文明的古典形態。至周時,封建諸侯,創建禮制,實現了中華文明古典形態向傳統形態的轉化。經歷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終于完成了中華大地的大一統形態,奠定了傳統社會的發展基礎。雖然也經歷了各種災害、戰爭與分裂,但終由文明的強大韌性,取其長而補不足,用有益而棄無益,使文化得以修復,文明得以延續。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艱苦求索,自強不息,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但我們也要意識到,隨著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化,我們面臨著許多新的任務與挑戰。生產方式發生巨大改變,特別是現代交通、通訊技術的普遍使用,不僅改變了時空形態,也改變了社會形態、情感形態與倫理形態。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相互聯系的便捷與快速,使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的依存與聯系進一步強化。人與自然的關系、生產生活與資源的消耗,以及個人價值的認知與確立方式等都發生著深刻的改變,顯現出與傳統社會截然不同的形態。這種不同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要求我們進一步思考、探求如何才能適應時代的變革要求,守正而不守舊、尊古而不復古,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弘揚優秀傳統,揚棄落后形態,融納有益成分,努力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進一步打開創新空間,在創造性轉化中實現創新性發展。
著力構建體現中華文化精神的話語體系
要對持續產生影響的話語范疇進行現代轉換,用順應時代要求的內涵來豐富它們。要努力建構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文化風范的話語體系,更加有效地掌握主動權,更加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論和制度建設。
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著力構建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助力中國發展的話語體系。不同的文明形態,由于所處地理條件不同、生產生活方式不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態與價值標準。人類文明正是在這種多樣的文明形態相互融合、相互激發中發展進步的。在這樣的過程中,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反應。大致來看,弱勢文明的話語權也處于弱勢,甚至可能會失去話語的正當性,進而失去文明存在的合理性。話語權不僅顯示出文明的影響力,也關系著文明的生存權。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由于中華文明顯現出強盛的生命力與創造力,不僅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價值體系、思想觀念,亦對整個人類的發展進步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這是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也是中華文明自身活力的生動顯現。中華文化的宇宙觀、自然觀、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認識論、價值論、方法論等都是人類文明寶庫中的寶貴財富。在近千年以來,特別是啟蒙運動時期,中華文化對歐洲的轉型、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近代以來,由于先發國家的強勢發展,其話語權也顯現出強勢之態,在諸多方面對世界各地區文化的影響十分突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話語權,往往在表面“正確”的話語概念中隱藏著損害他人利益、實現自身利益的目的。中華文明要實現現代轉型,必須構建真正能夠體現真理、道義與人類根本利益的話語體系。要認真研究梳理中華文明中那些具有現代內涵的話語概念,進一步弘揚其精神價值。要對持續產生影響的話語范疇進行現代轉換,用順應時代要求的內涵來豐富它們。要創造新的體現中華精神、具有現實針對性的話語形態,維護社會根本利益,引導歷史未來走向。要努力建構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文化風范,對中華民族負責、對人類未來負責的話語體系,更加有效地掌握主動權,更加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論和制度建設。
文明的轉化是文明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是生命力、創造力的具體表現。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承擔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使命,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要求我們要更加自覺地堅持“兩個結合”,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催生更多更優秀的文化成果。要加強基礎理論的建設,筑好文化的理論根基;要增強對現實問題的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中國方法、中國方案。要繁榮創作研究,在理論體系的構建、學科研究成果的形成、文學藝術的發展、新興文化形態的壯大等諸多方面都涌現出新的具有時代意義的文化結晶,以文化的繁榮興盛來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構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
(作者系山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