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子花香逸三湘
“鄧秀梅趕到清溪鄉,天色還不晏,家家的屋頂上已經飄起了灰白色的炊煙。”《山鄉巨變》里鄧秀梅那樣新鮮、欣喜的心情,帶有著周立波自己的生命痕跡。正如鄧秀梅初來清溪鄉,1955年的秋天,周立波攜夫人和小女兒,從北京市遷到了湖南益陽郊區桃花侖鄉的竹山灣,重新回到了闊別20余年的家鄉,迎來了生命的金秋。他不僅親自參與益陽農村的農業合作建設,在與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作中收獲了“康健的、無掛無礙的”甜蜜生活,更是在深入農村生活的選擇里,得到了生活經驗的深深滋養,迎來了創作的豐收。《山鄉巨變》《禾場上》《山那邊人家》《蓋滿爹》《卜春秀》等都孕育于這一時期。
《山鄉巨變》分為正篇與續篇,周立波一邊參與合作化生產一邊寫作,從1956年6月動筆,寫到了1959年的冬天。小說正篇從縣團委副書記鄧秀梅入清溪鄉開始寫起,展現干部們組織、動員農民入社的過程,寫到常青初級農業社的成立。續篇則展現常青社轉為高級社以后的生活面貌,呈現出合作化運動中的路線斗爭與敵我矛盾,最后以歡慶豐收的結局來收束全書。該書之所以面世60余年來廣受讀者歡迎,跟作者用真情和匠心塑造的小說藝術風格有關。濃郁的生活氣息、清新的泥土芬芳、明麗的地方彩色,都讓小說馥郁著南方山鄉的水靈質感。在雅致秀麗的山水景致中,點綴著活潑鮮亮的湘民風俗,躍動著人們在合作化運動中自由創造、幸福勞動的蓬勃生動的時代氣氛。
從1955年到1965年,在益陽農村落戶的周立波還創作了20余篇短篇小說。這些作品在反映時代風貌上稍遜于《山鄉巨變》,卻以展現湘中農村富有意趣的生活、融灌情境交融的抒情境界取勝。《禾場上》是展現農村生活意趣的典型例子,它描寫了一個涼爽的夏夜,從縣里下來的合作化工作組組長到眾人歇涼的禾場上關懷、考察的場景。在愜意、和樂的氛圍之中,在鄉民們調笑、逗耍的情景里,魚水相融的關系盡數體現。《山那邊人家》則尤有抒情意味,新郎新娘在婚禮中流露出對于未來幸福生活的憧憬,映襯著遠近高低的笑聲,連同山野之上肥美、翠青的原野,整個山鄉似乎都在共同激蕩著生活的甜蜜。如果說《山鄉巨變》反映出周立波記錄時代的激情,那么這些更短幅的寫作,則承接了周立波對家鄉赤誠的愛,地方風俗、生產情境、各式人物等更為蕪雜豐富的生活內容,都一一被納入進來,并被用心地裁剪,變成一幅幅精致動人的南方山鄉生活畫。
周立波回湘之后在創作上的豐富收獲,源自于他在益陽建立的“生活基地”。他不喜歡走馬觀花,更愿意深入人民群眾里,從行動到感情,都真的生活在他們中間。周立波在大海塘、桃花侖和鄧石橋幾個鄉都參加過當地的農業合作社建社,還擔任過桃花侖鄉委員會的副書記,熬夜開會、串聯動員、歡慶大會,這些后來被寫進小說里的情節,都是周立波親自參與過的。干部們開會前放松打撲克、村口的破敗土地廟、善良而缺乏城府的亭面糊、忠厚可靠的“婆婆子”李月輝……這些鮮活可感的細節、人物,亦誕生于奔赴群眾的選擇之中。“描寫熟透了的地方和人物,往往筆尖一接觸稿紙,形象和場面自然從腦子里泛溢出來,那樣寫出的東西,才會真正有生命”。周立波曾動情地總結自己的創作之路。
周立波也把“建立創作基地”的寫作經驗傳授給了湖南的青年作家們,很好地提振了當地文壇的風氣。這里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20世紀60年代初,未央、謝璞、向秀清、孫健忠等青年作家從各市州被抽調到湖南省文聯創作組從事創作。
在省城長沙司馬里王家菜園里,這些青春年少的小伙子終日放聲歌唱、鬧耍,沒過多久筆下就沒有墨了。時任省文聯主席的周立波詼諧地稱他們是“菜園”里的“叫雞公”,告訴他們,只有扎扎實實地去生活一線,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在周立波的教導下,“叫雞公”們離開了“菜園”,下到了農村火熱的生活里,為當時的湖南文壇,奉獻了多部馥郁著泥土芳香的佳作。
(作者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