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作家葛冰:“童年”是我的寫作老師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兒時的生活再艱苦、再單調,在回憶中也是美好的,會給我們帶來快樂。
其實除去回憶兒時的快樂,我們還常常以自己的童年為師,以童年的經驗啟發自己,對照自己。
比如,有的父母回憶起自己小時候光顧著玩了,荒廢學業,長大了之后一事無成。就想著:一定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刻苦學習,做有文化的人。
有的父母回憶起自己小時候被嚴格管教、玩的時間很少,就會覺得:我有了孩子,一定給他玩的時間多一點。
不管這些做法是不是妥當,都是來自童年的經驗。
我們的童年是在潛移默化地啟迪我們,從某個角度來講,是在做我們的“老師”。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從我的讀書和寫作中就可以看出。
我小時候是比較愛讀書的,那時候書很少,我也沒錢買書,基本上都是從學校圖書館和同學借。我小學五年級讀的《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那時還沒有少年版,有許多半文言的句子還不太懂,但是我還是讀。其實不是什么自覺性,主要是其中的故事吸引了我,就是因為故事有趣,我才把它看成是一種享受,引得我積極主動去讀。后來 我又看了許多書,諸如《林海雪原》《烈火金剛》《野火春風斗古城》《紅巖》這些寫英雄人物的書籍都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有故事性。
這種喜歡讀故事的童年生活,明顯影響了我的寫作:我搞兒童文學創作,比較注意編織故事,這是來自我童年的經驗。養成讀書習慣,興趣很重要,要想讓小讀者喜歡看你寫的書,就必須要有吸引人的故事,才能真正能吸引小讀者,讓他把讀書看成是一種享受。
童年的讀書習慣也培養了我編故事的能力。我常常講:人的腦子就像一個倉庫,讀書就是往大腦這個倉庫里裝東西,我腦子里裝的故事越多,能夠拿出的東西就越多。這樣我寫故事時也比較得心應手。
更主要的是,童年生活(包括后來我教書接觸孩子的童年生活)直接影響了我的寫作。
童年的生活經驗讓我認識到:孩子最喜歡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喜歡從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和他們心心相通。懂得這些,使我受益頗豐。
比如,我寫童話《藍皮鼠和大臉貓》中的兩個形象,實際上是來源于生活中的兩個孩子。
我寫《小糊涂神藏在學校里的秘密》更是牢牢地抓住兩點:貼近生活,寫孩子。
最早的長篇童話《小糊涂神》被改編成系列動畫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受到小朋友們的喜愛,就是因為里面的小糊涂神是個頑皮可愛的孩子形象,每個孩子都能從他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F在新的長系列《小糊涂神藏在學校里的秘密》更是貼近生活、貼近孩子:故事背景發生在小學,主角是一個班級的小學生,在每個故事中,小糊涂神都要送到班里一個小怪物,每個小怪物都有一個滑稽、可笑的名字,比如“請問,餡餅熟了嗎”“今天老師不留作業”“請你踢我一腳吧”,你在班里大聲叫這樣的名字,大家又看不見小怪物,肯定會造成誤會。這就產生很多幽默的生活故事。
細說起來,這些故事實際上是帶一點兒童話色彩的校園小說。里面的小學生、小怪物,都是孩子,你都能從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每個人的童年生活是豐富有趣、多彩多姿的,你從不同的角度,都能找到自己的快樂。
對我來講,印象最深的就是讀書。隨著歲月的流逝,生活中的好多事情都可能忘記了,見過的好多人也可能忘了,但有些人忘不了,一個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另一個是你看過的書里面的人。一本好書里面寫的人物會栩栩如生,印在你的腦海里,會不斷地影響你,給你啟迪,讓你終生受益。
所以,還是我開始講的話:人的大腦就像一個倉庫,你讀的書越多,往這個倉庫里裝的東西就越多。
讀更多的書,讓更多的故事、更多的優秀人物進入你的大腦中,為你樹立楷模,讓你的思維更有想象力,更有前進的目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