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擔起建設中華現代文明的歷史使命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研討會在京舉行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戰略高度,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全面系統深入闡述,為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扎實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內涵豐富、思想深邃,在社會各界引發熱烈反響,掀起學習熱潮。
研討會現場
6月14日,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由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主辦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研討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李敬澤,中央第二十八指導組成員梁漢,中國作協機關黨委副書記臧宏濤,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王軍,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李宏偉等出席會議。李敬澤主持會議。
李敬澤主持會議
李敬澤在會上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是我黨又一重大的理論創新成果。講話站在戰略高度對一系列重大問題作了深刻的闡述,其中新的論點和論述對新時代文藝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李敬澤強調,深入學習講話精神要求文學館工作一方面要提高思想站位、政治站位,另一方面要積極思考我們“做什么”和“怎么做”。無論作為兼具研究、收藏、展示、傳播等職能的文學館,還是專業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深刻認識講話中論述的“五個突出特性”和“第二個結合”等新觀點、新論述,都將為學科建設和學術發展開辟更為廣闊的空間,為現當代文學在新的歷史使命下貫通賡續中華文脈的思路。此次與會研討的專家學者學養背景多元深厚,其中既有來自文學館、學術期刊的專家,也有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古典文學、歷史等學科領域的學者,這種融匯一堂的研討交流,為我們在更加縱向的尺度上重新認識文學提供了契機。“文明”一詞本身就飽含著世界視野,因此今日聚焦文明的研討也必將橫向打開更加廣闊的創新空間。他期待以此次座談為開端,未來能在《叢刊》和文學研究的實踐中體現研究成果,也希望學者們擁抱挑戰,承擔起建設中華現代文明的歷史使命。
在座談環節,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王軍,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山東文學館館長劉青,內蒙古文學館館長趙富榮,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張清華,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教授、中文系教授、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帶頭人沈衛榮,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文學講習所副所長邵燕君,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副會長、中國近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周興陸,中國社科院外文所副所長、《外國文學評論》主編梁展,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張翔,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彭春凌,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蕾,中國社科院郭沫若紀念館研究員、郭沫若研究會秘書長李斌,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教授周展安,中國社科院大學文學院講師劉月悅等專家學者先后作交流發言。
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愛護文學遺產
不論來自歷史淵源久遠規模宏大的中國現代文學館、“家底豐厚”的巴金故居,還是仍處于起步或上升期的山東文學館、內蒙古文學館,“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文學前輩留下的文學遺產”是與會文學博物館專家的突出共識。王軍、周立民不約而同地談到當前文學博物館的定位,那就是處在建設中華現代文明過程中的前沿。他們通過今年五一假期全國有超過5千萬人次參觀博物館等數據說明,如今,文學博物館已然走入中國百姓的尋常生活,成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作家作品、作家生活等不同主題的展覽具有傳播上的獨特優勢,正在迅速生成文學的“第一現場”。劉青、趙富榮則結合立足本地區文化的實例,生動說明了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如突破場地和經費的局限開辦線上文學展覽等形式,為靈活轉換思路、創造性開展文學博物館工作提供了參考。
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概括“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時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張清華、沈衛榮、張翔、彭春凌、周展安等學者從總體性視角出發,圍繞講話中的這一論述,展開闡釋和討論,大家認為,充滿辯證性思維的理論闡述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等新文化發展提供了新的視野,從新的戰略高度重新再思考,對觀察研究與之相關的未來愿景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也成為座談中討論的焦點,周興陸、梁展、張蕾、李斌、劉月悅等學者從梳理歷史小說的發展脈絡、文學經典闡釋、文學作品評價等不同角度,說明了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的戰略高度來認識中國歷史文化,就不可能得出清晰的認識,“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也將成為無本之木,無從談起。而談到“走自己的路”,“創新性”是題中應有之義。邵燕君從全球性視野出發,梳理了中國網絡文學在建構自身和“走出去”過程中創造性繼承和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對外形成自然的文化傳播的發展路徑。
(本文圖片由中國現代文學館提供)